文│徐昕
惠農銀行舊址
“我只是一個一生從事基層金融工作的小人物,沒有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經歷,也沒有如火如荼的閃亮人生,似乎沒有什么值得去寫。”在中國工商銀行江蘇鎮江丹陽支行前行長、惠農銀行見證者胡世平老人回憶錄《漫漫人生路》的編后記里,有著這樣一段自述。這本書記錄了老人一生的重要時刻,里面有很多珍貴的影像資料。偶爾翻看這本書,老人總是會想起好多記憶里的人和事。
今年97歲的胡世平,出生在連云港市灌云縣的一戶家庭。母親不識字,卻主張兒女們一定要讀書上學,要有文化。由于她家地處偏僻,沒有學校,父母就在家里辦起了私塾,請先生來教學。在這個私塾里,她斷斷續續讀了10年書,直到1940年,日軍經常下鄉掃蕩,才被迫停課。
“我記得那是1942年到1943年,為了從經濟上抵制敵偽對革命根據地的封鎖,江南區黨委和行政委員會決定在江南抗日根據地丹陽延陵鎮成立惠農銀行,發行惠農幣,抵制汪偽政府的儲備幣。”
1942年秋,延陵鎮上鹽棧(現為延陵供銷社)掛起了“惠農銀行籌備處”的招牌并對外營業,隨即發行抗幣(惠農幣),根據地通過在市場交易和收取稅收時使用抗幣來限制偽幣的流通。
惠農銀行建在一個糧站后面,印刷工作就在一間不起眼的小小柴房內開展。當時日軍經常掃蕩,形勢十分嚴峻,因此惠農幣的印制工作是非常危險而艱苦的。由于鉛印機是腳踏架子,踏一下就“當啷”響一聲,為保持隱蔽,印制人員不得不把柴房的大門、窗戶全部密封起來,以防外面聽見動靜。當時正是三伏天,天氣炎熱,印制人員冒著酷暑分兩班輪流操作。惠農幣壹元幣是套色,印制使用重磅道林紙。由于機器臺面小,一次只能印四張,加上正反面套色,再切開后單印號碼,一張惠農幣需要反復上臺印制好幾次。但是負責印刷工作的同志們充滿了革命的信念和熱情,不畏艱險挑戰,克服重重困難,出色地完成了印制任務。
惠農銀行紙幣(中國錢幣博物館藏)
1944年,剛17歲的胡世平,與同學孫喬珍等一起,憑著兩條腿、一個大木桶,在抗日交通隊的幫助下,通過了鹽河敵偽封鎖線,踏上了老根據地的土地,成功就讀于邊區中學。這一年冬天,學校黨支部發展新黨員,在孫喬珍、孫桂超兩位同學的介紹下,胡世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6年,家鄉灌云縣政府需要會計工作人員,經學校介紹,胡世平做起了出納會計,沒想到,這便是她一生金融工作的開始。從灌云縣財糧局到參加解放軍擔任見習會計,幾十萬的經費在胡世平手中進出,人情和財務制度的碰撞,常讓她感到為難。老人至今都還記得,當時想借公款遭到她拒絕的科長背后發狠說的那句:“這個小胡,真難纏!”從部隊轉業后,胡世平的第一站便是鎮江市建設銀行,之后跟隨丈夫顧季祥的工作變更,分別在揚中、江寧、溧陽、高淳工作生活,幾經輾轉,最后落腳古城丹陽。1987年,胡世平在丹陽工商銀行離休。
然而,離休并不意味著金融工作就此畫上句號,離休后的胡世平應聘了江蘇省經濟研究中心特約調研員,耗時5年組織編纂了《丹陽市金融志》、主編了《惠農銀行幣研究》。她前往溧陽等地,訪問當年參加惠農銀行籌建的革命前輩,收集了很多珍貴的歷史資料。據據文獻記載,惠農幣發行后,政府規定蘇南根據地轄區內的各市場交易均要使用。為擴大使用范圍,江南財經處要求各區設立貨物過境稅收處,收稅一律使用惠農幣,即必須使用惠農幣結算。此外,為維護惠農幣的信用,保證幣值穩定,根據地還限制偽幣的流通,聯合法幣共同抵御偽幣的入侵。1943年3月18日,中共蘇皖區黨委頒布的《蘇南施政綱領》中明確指出:“調整金融關系,堅決禁止偽幣,保護法幣,鞏固惠農幣之流通,以利經濟之發展與財政之充裕。”
胡世平老人參觀 蘇南紅色金融博物館
由于當時蘇南抗戰形勢嚴峻,惠農銀行存在的時間很短暫,惠農幣實際的流通時間前后只有半年左右,加上惠農幣后來基本都被收回銷毀,所以留存下來的實物幾乎是鳳毛麟角。
“當年抗戰時期,生活艱苦,惠農銀行工作人員每天僅有1角2分伙食費,每月只有5角津貼,但是工作人員發揚不畏艱險的革命精神,身背錢物穿插在敵后,遇到危險情況,不惜犧牲生命保護公款公物。”
九十多年的漫漫人生路,擁有80年黨齡,經歷過抗日戰爭,參與過解放戰爭的胡世平老人見證了中國近一個世紀的發展變遷。她感慨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國家繁榮昌盛,中國人真正地揚眉吐氣了!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