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
當我們發心要行菩薩道,開始在生命當中來積集福德、智慧兩種資糧的時候,都會面對兩種的障礙:第一個障礙就是學不懂,第二個障礙是學不完。
我們在開始面對菩薩道的時候,首先的障礙就是學不懂。也就是說,整個菩薩道它內在的精神非常的深妙。你看佛陀對菩薩的要求:“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那是一種中道的思想。所以,一個菩薩的基本思想,要有所放下、有所追求,它往往是一個雙向的思考。但是,你在放下跟追求這個平衡點很難拿捏。所以我們經常會遇到——到底是要放下,還是應該追求?這個中道的概念,我們永遠是學不懂。那么這種觀念不能參透,你就產生很多的矛盾,心里就打結。這是第一個,對內在的菩薩道的精神,我們會有學不懂的障礙。
第二個,從外在的行為上來說,菩薩道的內涵太過于廣泛,有八萬四千法門,所以我們往往覺得學不完。這個時候,我們在有限的生命當中,怎么掌握它的一個綱要?如何先把這個綱要建立起來,再把整個菩薩道的架構建立起來,這就非常重要了。
所以,我們希望通過三天的時間,把菩薩道內在的精神——這種中道的精神建立起來。第二個,它外在的行為,我們應該掌握一些什么樣的重點。我們就掌握這兩個主題:一個是內在的精神,一個是外在的修學。這就是我們這次菩薩戒的兩個重點。
好,我們看講義。將述此義,大科分五。
我們這次菩薩戒的修學重點有五大科:
第一個,我們講到持戒的意義。當我們在持戒的時候,到底什么是持戒?它跟一般的慈善事業有什么差別?這一點我們要先分清楚,持戒跟修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第二個,戒體的相狀。我們剛剛講到菩薩戒的修學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內在的精神,這個叫作戒體;一個是外在的行為,我們叫作戒行。首先我們要知道菩薩戒的修學它是由內而外的:先有精神,才有外在的行為。所以我們怎么樣建立一個菩薩道的精神,這個就是我們說的戒體。
第三個,就講到持戒的內涵。當你已經建立了菩薩的精神,你應該怎么去實踐整個廣大的菩薩道。這個地方我們講到菩薩的十波羅夷罪,就是整個菩薩戒中最重要的十條戒。這十條戒你掌控以后,大概你整個菩薩道就能夠抓住它的綱要了。
第四個,懺悔方法。菩薩戒很難持,因為你的念頭有所差錯,行為有所疏忽,你就犯戒了。那么我們在受持菩薩戒的時候,產生了過失,我們應該怎么辦?這個過失已經產生了,既成事實了,我們應該怎么樣來通過如法的懺悔,把這個過失在我們死亡之前消滅掉,不要構成臨終的障礙。這是第四段,懺悔方法。
第五個,結嘆勸修。我們掌握了這個菩薩道的精神,然后我們也如法地去奉持這十條戒,這樣對我們的生命會有什么殊勝的功德,對你今生、來生會有什么殊勝的功德。這一點我們也提出來討論。
這五科中,第一科“持戒的意義”是一個總說,把持戒的內涵做一個總說。二、三、四包括戒體、戒行跟懺悔,是持戒的三個內涵,是一個別說。第五個是一個總結,把菩薩道的功德作一個總結。這個是我們整個《菩薩戒修學法要》的五個主題。
甲一、持戒意義 (分三:乙一、戒善之別;乙二、戒體成就;乙三、戒德超勝)
乙一、戒善之別
好,先看第一段。我們在持戒之前,先了解什么叫作持戒。就是什么情況叫持戒?這當中有三段。
第一段先講到戒善之別。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他認為我們不一定要去受戒,只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就可以了。其實持戒跟修善是完全不同的內涵,它產生的效果也完全不一樣。
那么到底持戒跟做慈善事業它差別在哪里呢?我們先把它作一個說明。首先我們看第一段的《業疏》。
《業疏》云:戒是警意之緣也。以凡夫無始隨妄興業,動與妄會,無思返本,是以大圣樹戒警心,不得墮妄,還淪生死。
道宣律祖的這一段文章分成三段:
第一段,先做一個總說。什么是持戒呢?持戒就是一種警覺我們心念的功能,一種警覺的功能。我們這一念心跟外面的人事接觸的時候,我們會起煩惱,我們會產生貪欲,會產生瞋恚。當你持戒的時候,你還是會起煩惱;但是在煩惱活動的時候,你會產生另外一種功能,一種自我警覺的功能,說不可以,我不能這樣做!
我們持戒的人內心有二種聲音,一般人遇到染污的因緣,我們就去做了。因為我們抗拒不了煩惱,沒辦法的,你拿它沒辦法。它要你發脾氣,你就發脾氣;它要你產生貪欲,你只好產生貪欲。持戒的人有什么不同呢?他在煩惱活動的時候,多了一個警覺的功能,他會產生一種抗拒的力量。我們在煩惱活動的時候,內心會發出一個聲音,我不可以這樣做!這個聲音哪里來的呢?就是因為你得到了戒體。所以,一個受戒的人跟一個沒有受戒的人最大的差別,就是當他煩惱活動的時候,他會產生一種自我警覺的功能。
這個警覺的功能,在戒律當中,從兩個地方表現出來:
第一個,事前的防范
當一個染污的因緣在誘惑你時,要按照你過去的老毛病你一定會去做,但是受了戒以后,你會告訴自己,我不可以這樣做。也就是說,這個戒體在事前叫作“防非止惡”,它會對煩惱產生抗拒的力量。
第二個,事后的反省
假設你控制不了,你還是去做了,這時候,戒體在事后會產生一種“增上慚愧”。你會有慚愧心,產生自我反省,然后趕快尋求懺悔的方法。我們一般人要是沒有受戒,做了錯事,大概就一直錯下去了。你一輩子就錯下去,因為你不可能改變自己。
所以,戒體對我們的內心產生兩種力量:第一個,在事前的防非止惡,減少過失;第二個,在事后我們會產生一種自我反省。當你內心當中產生了“防非止惡”跟“增上慚愧”的時候,我們的定義就是說,你內心當中已經開始持戒了。你開始持戒了,你的生命也開始變化了。這個是戒的基本定義,就是一種警覺的功能。
為什么要培養這種警覺的功能呢?
這以下解釋它的道理。因為我們凡夫無始劫來有一個毛病,就是喜歡隨順妄想,去造很多的殺盜淫妄的罪業,而且我們的念頭一動,往往會跟邪惡的妄想相應,而很難去回歸到我們的真如本性。
從經典上的描述,我們內心有兩種狀態:一個是真實的狀態,一個是妄想的狀態。所以,我們每個人內心是一個真妄的和合體。你看我們的本質是真實的、清凈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但是我們表面的這個玻璃,鏡子表面染了很多的灰塵、很多的妄想。而我們的起心動念,大部分會跟表層意識的妄想相應,因為它的力量太大。所以,你看我們一般人,要造善很不容易,因為你要跟你內心那種善良的心相應,很難!但是一個人要造惡,你不用鼓勵,他自然就造惡。造善要鼓勵的,因為造善比較困難。我們凡夫要造善是比較困難,造惡比較容易,這是我們一般人的狀態。
因為你的妄想是浮在表面上,而我們真實的善根是在內心的深處,所以我們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先刺激的、先活動的是你表層的妄想,所以“動與妄會”。我們內心,從佛法的角度,我們造惡的傾向大過造善的傾向,因為邪惡的力量是浮在表面。“是以大圣,樹戒警心,不得墮妄,還淪生死”。佛陀就看到我們眾生有這樣的問題,我們會先觸動煩惱,然后才會產生善根。所以,我們必須要佛陀來制定戒法,來產生警覺的功能,才能夠不再墮入邪惡的妄想,不再產生痛苦的生死果報。
從這一段的定義,我們可以了解到,比如說你一天當中都沒有去造殺盜淫妄,你的身口意很清凈,不表示你在持戒,不表示。你可能是“緣缺不生”,因為沒有造惡的因緣來刺激你。所謂的持戒就是說,當有惡因緣在刺激你的時候,而你還能夠產生一種抗拒的力量,產生一種對治的力量,這才叫作持戒。
所以我們對持戒的了解是,你內心遇到了妄想的活動,遇到了染污的誘惑,你還是產生一種抗拒的力量,這個才叫作持戒。這是基本定義。
好,我們看第二段。這個地方有一個問答。
問:一切善作,盡是戒否?
答:律儀所攝,善作名戒。自余十業,但單稱善不名為戒。
有人就問了,持戒的重點在斷惡、修善、度眾生,那么我們一般的修善,比如說你去布施、放生,一般的慈善事業都叫作持戒嗎?他提出這個問題。我們看祖師怎么回答。他說,必須是佛陀所制定的律儀才能夠叫作持戒。假設是其它的祖師跟圣賢所制定的十善業,只能夠叫善法,不能叫作戒。這個地方又講出一個定義,持戒必須是佛陀親自制定的,任何的圣賢所制定的善法只能夠叫善法。因為戒為佛說,只有佛陀有資格制戒。所以佛陀所制定的五戒、八關齋戒乃至于菩薩戒才能夠叫作戒。這個是從教法來說。
這以下約理論上來說。我們再把持戒跟修善作一個簡別。我們看《濟緣記》:
戒有二義,一、有本期誓,二、遍該生境,余善反之,故不名戒。
這個地方就持戒跟修善,講出很重要的兩種差別:
第一,“有本期誓”
持戒是先有愿望才有行為。你要先立定誓愿,然后從誓愿當中去發動你的身口意的行為。但是修善不一定要有誓愿。你看你剛好今天早上到菜市場去,看到一條魚要被殺,你突然間起了慈悲心,把它救下來放生,這個不能講持戒。因為你只是一時的感動,你只是一時的惻隱之心。你不一定發愿說我盡形壽一定要怎么做,你的內心是不決定的。你只是一時的惻隱之心、一時的感動,產生一時的善法,不表示你整個生命的方向是改變的,不表示。所以這種突然發現的、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偶爾出現的善法,不能叫持戒。
持戒,是有一種長久的愿望在指導著你。你從今天開始到死亡為止,你一定要怎么做,而不是說我可能會怎么做,不是。你一定要怎么做,這是第一個差別。我們修善不一定有愿望,你可能是做,也可能是沒有做,要看當時的心情。所以一個人沒有持戒,他的行為是跟著感覺走。我們一般人是跟著感覺在走,你想怎么做你就去做。你今天這樣做,明天那樣做,后天這樣做,我們的心是變來變去的。持戒的人,你幾乎別無選擇,你必須要求你自己一定要這樣做。你一定要這樣做,跟你想要這樣做,這個生命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有愿望,一個是沒有愿望。所以持戒跟修善最大的差別,是他心中有一個明確的愿望。
第二,遍該生境
前面是約著內心來說,他有一個堅定的誓愿。第二個是約著他所面對的外境來說。
我們修善法是很難普遍去含攝所有的眾生。你說你今天去救了三條魚,你心中的所緣境只有這三條魚,其它的眾生你不一定照顧得到。你不能普遍地對每一個眾生釋放你的善意,你做不到。
但是持戒可以。當你受了不殺生以后,你對整個所有天上飛的眾生、地上爬的螞蟻,正式地宣布,我從今天開始對所有的眾生都不加以傷害!所以你的所緣境非常廣大。你一般的修善是做不到的,你只能夠針對當下的眾生來釋放你的善意。
所以持戒,第一個,它有堅定的誓愿;第二個,它所面對的所緣境是非常廣大的,心力強,而且所緣境廣,心強境廣。所以說“余善反之”,其它的善法是做不到的,所以沒有資格叫持戒。這個定義就把前面兩個觀念講得更清楚了。
這以下,祖師把持戒跟修善的結果作一個比較。假設一個人他積極地修善,但是他沒有持戒;他偶爾也會做慈善事業,但是他生命并不一定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要斷惡、修善、度眾生。那么這樣子會有什么結果呢?
說這個人沒有持戒,“而得財施”,但是他偶爾用財物來救濟這種弱勢的團體,做慈善機構,但是他內心沒有一個清凈的愿望,所以他內心當中,他的欲望會產生一種活動,“多貪不凈”。也就是說,他既然人生沒有一個要去成佛的愿望,沒有一個要增上的愿望,所以他的本質是以欲望作他整個生命的動力,他的動機是以欲望作動機的。所以他即便去做慈善事業,他追求的是一種不清凈的五欲的果報,他希望通過這種修善來追求財色名食睡的五欲。那么以染污心來修善,就變成一種以利求利、惡求多求。他希望通過一個微小的利養,我布施一百塊二百塊,而追求更多的利養,造成了一種多方的祈求。這樣以染污心來修善,會使得來世招感一種染污的果報。
什么叫染污的果報呢?講一個譬喻,好像牛羊豬狗,衣食粗惡。我們都知道因果的定律,富貴從布施中來,這個是不能改變的因果法則。那么你今天用染污心來供養慈善機構,也會產生富貴的果報。但是你的本質是染污心,所以你在得這個富貴果報的時候,不能在尊貴的色身——你沒辦法從尊貴身,而是從卑賤的色身來得到這種富貴的果報。比如說,你變成一只狗,你看你這只狗,得到主人的寵愛,得到很多美好的飲食,經常有人幫你整理得漂漂亮亮的。那你也是有布施的善業。但是你變成一只狗,這個果報是不尊貴的。佛陀說尊貴的果報是兩只腳的,比如說天,比如說人,是兩只腳的。那個四只腳的、八只腳的,這是卑賤的果報。
所以,假設我們沒有持戒,心中沒有一個理想目標來引導我們,我們偶爾會造善,但是本質是染污,結果我們的善業跑到了畜生道去受這種安樂的果報——以一種不尊貴的色身來招感安樂的果報。這個就是,你只是修習表面的善法,而沒有修你的心,修身不修心。表面上做很多慈善事業,但是內心的煩惱、欲望通通沒有加以調治,結果是招感一種染污的安樂果報,像牛羊豬狗能夠受用美好的飲食一樣。
反過來,如果一個人修善又持戒,他一方面能夠持戒,斷除、調伏心中不必要的欲望,又能夠產生清凈的善良行為,就能夠成就五乘的功德,乃至于未來能夠成就萬德莊嚴的佛果。
所以,持戒它是由內而外的行為,是先有愿望才有行為。修善只是一時的感覺,內心并沒有改變,差在這個地方。
我們講一個小故事來作一個比較,這是律上所記載的一個故事。
佛在世的時候,在北方有一個大國叫憍薩羅國。這個憍薩羅國當初有一個做生意的,他做了一個買賣,賺了很多的珍寶,賺了很多錢。他就把他所賺的錢拿一半來供養波斯匿王。因為在古時候,商人通過這種供養能夠換取官位來做。波斯匿王就賞給這個商人一個很大的官。波斯匿王就把這個商人所供養的珍寶集中在一起,非常高興,就把他的夫人全部叫出來。所有的夫人都到齊了,只有一個人沒有來,就是他的第一夫人,茉莉夫人沒有來。
波斯匿王有點不高興,就跟侍者說:“我今天要賞夫人珍寶,為什么第一夫人沒有到呢?”這侍者報告說:“今天茉莉夫人持八關齋戒,今天不能碰觸珍寶?!辈ㄋ鼓渫跽f:“我不管她持什么戒,把她請過來。”侍者又去找茉莉夫人,說大王要你去。茉莉夫人還是拒絕去。波斯匿王就生氣了,拿著刀劍跑到了茉莉夫人的寮房去。
那么波斯匿王可能是想要恐嚇一下茉莉夫人,也不是說一定要殺她了。但是他氣沖沖地拿著刀到達茉莉夫人寮房的時候,看到茉莉夫人身相莊嚴、功德巍巍,那個瞋心馬上消滅,轉成一種敬畏之心。他就問茉莉夫人說:“夫人啊,你今天是修什么法門,有如此功德之相?”茉莉夫人說:“我沒什么啦,我就是六齋日奉持佛陀八關齋戒,如此而已,沒有什么特別法門。我也沒有誦什么經,也沒有持什么咒?!?/p>
這個時候波斯匿王對持戒就產生很大的信心,說:“怎么八關齋戒有這么大功德呢?”茉莉夫人說:“這我也不知道,要不我們一起去請問佛陀?”那么茉莉夫人就領著波斯匿王去見佛陀,波斯匿王就問佛陀:“為什么八關齋戒可以讓茉莉夫人產生這么大的威德之相呢?”佛陀就跟波斯匿王說:“大王,如果你把你整個憍薩羅國的珍寶都集中起來,這個珍寶多不多?”波斯匿王說:“這很多啊,把我這么大國家的珍寶都集中起來,珍寶是很多的!”“那么,如果你把這些珍寶供養佛陀,這個福報大不大?”他說:“很大呀!佛是最大的福田,我們少量的種植可以產生很多的果實,這個福田是很肥沃的福田?!狈鹜诱f:“但是你把整個國家的珍寶都來供養佛陀,你的功德也比不上茉莉夫人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p>
為什么呢?因為持戒是心中有一個明確的誓愿,“有本期誓”,并且“遍該生境”。她修善的范圍是整個法界的眾生,她對每一個法界眾生釋放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她的所緣境是廣泛的眾生。我們修善只是對片斷的、局部的眾生。所以從功德的角度,修善是做不到的。你修一輩子的善法,都比不上人家好好地受持八關齋戒、好好受持菩薩戒一天的功德。
這個地方就說明了持戒跟修善的差別。
乙二、戒體成就
好,我們看第二段。
持戒的功德來自于它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戒體。因為你僅僅修善沒有戒體。那么這個戒體是怎么成就的呢?它為什么能產生這么大的力量?我們簡單作一個說明。
《事鈔》云:謂法界塵沙二諦等法,以已要期,施造方便,善凈心器,必不為惡,測思明慧,冥會前法。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于彼法上有緣起之義,領納在心,名為戒體。
這一段,如果你要受戒,要很小心注意。這一段非常重要,關系到你在受戒的時候是不是真正地納受到戒體。這一段我們分成三段來說明:
第一個,你在受戒的時候到底你的所緣境是什么,你持戒的對象是什么。
“謂法界塵沙二諦等法”。當你對三寶許下誓愿:我弟子某某從今以后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你許下這三個誓愿的時候,你是對整個十法界的有情、無情而宣布的,沒有一個可以例外。
一般的慈善事業,我們可以去對自己比較喜歡的眾生來做施舍,但是你不喜歡的眾生你沒辦法對他修善,你做不到。但是當你要受戒的時候,你不能有這種想法,你別無選擇。他是你的親屬,這個人是你的冤家,都是你持戒的對象,都是你斷惡修善度眾生的對象。所以當你要受戒的時候,你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從今天開始,你持戒是沒有對象的,每一個人都不能有例外。
所以你看菩薩戒,佛陀說不殺生是包括了哪些人?這個人殺了你的父母,你都不能殺生,你都沒有資格回報。因為你受了菩薩戒,你的生命是受了你的愿望來主導,而不是受你的感情來主導。你感情上受傷了,但是你必須要尊重你的誓愿。我們一般人在沒有受戒之前,我們的生命是受感情來指導的,跟著感覺走。但是你受了戒以后,你只好跟著你的誓愿走。所以,受戒的時候,你記住你的所緣境是十法界的有情無情,包括你的親屬,也包括你的冤家,都是你持戒的對象。第一點,是講到你的所緣境。
第二個,你的內心,應該用什么樣的心態來受戒,這是講能領納之心。
你用什么心態來受戒呢?“以已要期”。要期就是你必須許下你生命中的堅定的誓愿:我弟子某某,我盡形壽——如果你是受五戒叫盡形壽,如果你受菩薩戒叫盡未來際——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你生命當中,從今以后只做三件事:斷惡、修善、度眾生。
你心中許下誓愿以后,“施造方便”,在你的身口二業要有種種的受戒的方便,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請師,來遵守受戒的儀軌。
在整個過程當中,你要記住“善凈心器,必不為惡”。你這個時候除了發愿以外,你內心不能產生邪惡的想法。
這個時候,你沒有生起邪惡的想法,你安住在一種“測思明慧”。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你的誓愿是以“思心所”作根本。這個“思”就是一種堅定的意志力,堅定的意志力就是我們心中的愿望,而且你這個愿望是跟智慧相應的,很清楚分明的,沒有含糊籠統的。就是我一定要這樣做,而且我知道我在干什么。是一種堅定的思心所的愿望,跟一種清楚明了的智慧的結合。
而你在受戒的時候依止思心所跟慧心所,然后去“冥會前法”。這 個“前法”指的是你前面受戒的對象,就是十法界的有情、無情。
這個就是你受戒的能領納的一個心態,就是一個很明確的愿望。
好,我們看第三段。
“以此要期之心”,當你心中的誓愿跟整個十法界有情無情的法相應的時候,你的內心,心境和合——啪,產生一種強大的功能,一種警覺的功能。而這種警覺的功能就永遠存在你心中,在引導你一個新的生命,這個叫作戒體。
所以我們常說,一個人受戒以后叫作“法王座下添新生”,是你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為什么?因為昨天的你是跟著感覺走,今天的你是依止你的愿望來生活。你不再跟著感覺走,你必須要遵守你生命所設定的目標,來要求自己遵循斷惡、修善、度眾生的目標。這就是一個人持戒的開始。
好,我們把這段文作一個總結。
我們受戒的人要記住掌握四個字:“緣境發心”。很多人受戒的時候心中念阿彌陀佛,你念阿彌陀佛是不能得戒體的。每一個法有它的因緣,你念阿彌陀佛是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受戒是要“緣境發心”。
第一個,“緣境”。你要面對十法界的有情無情,你持戒的對象是平等廣大地包含所有的眾生
我曾經在臺灣一個寺廟講《受戒須知》,有一個人他準備來受菩薩戒,他問我說:法師,我是種田的,我要經常灑農藥。為什么灑農藥?因為我要不灑農藥的話,我辛辛苦苦種的稻田都被這些蟲吃掉三分之一了。所以你要我對吃我稻米的這些蟲子釋放善意,我做不到的。也就是說,他希望他的持戒對象,必須把吃它稻米的這些蟲拿開來。我說,你這樣是得不到戒體的,你沒辦法得戒體。我們以后做得到做不到,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你立定誓愿的時候,你不能有任何欠缺的,不可以!你持戒的對象,絕對不能有所揀別,不可以有所揀別。所以你記得在受戒的時候,你所緣的境是包括整個十法界的有情無情,即便是你的冤家,都必須包括在里 。
第二個,要“發心”。要發起三種的誓愿:從今天開始,過去的就不再提了,過去我是一個顛倒的眾生,我從今開始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用這三種目標來要求你自己??赡芪易龅貌粔蚝?,但是我決不放棄。這個就是緣十法界的有情無情而發起三種誓愿。這個時候心境的和合產生一種自我警覺、自我反省的功能,這個就是一種戒體的成就。
它的意義何在呢?我們解釋一下。
這個戒體的意思,它為什么能夠當作成佛的第一個動力呢?其實受菩薩戒那更清楚了,你準備要成佛你才有資格受菩薩戒。所以菩薩戒是不論行為,只論發心。當你準備好要成佛了,當你準備好要往佛的道路上走的時候,你就有資格受戒。
受戒就是說,首先我們行為跟佛陀的行為差非常多,那沒關系,行為可以慢慢來;但是先把你的心態調整跟佛陀的心態一樣。諸位想想看,一個人他能夠對所有的眾生斷惡、修善、度眾生,這件事情誰做得到?只有誰做得到?只有佛陀做得到嘛!對不對?
佛陀是怎么樣引導我們眾生的?就是說,我們現在的內心很多污泥,沒關系,你先把一朵蓮花種下去。你先把一個佛陀的種子種下去,這種子會帶動第二個種子,第二個種子會變成四個種子,四個種子會變成八個種子,然后慢慢地讓那個善良的功能慢慢地擴大、慢慢地擴大……,是這個意思。不是說你受了戒以后馬上成佛。但是你受了戒以后,你生命的方向開始往佛的地方 step by step(一步一步地)走上去,因為你的心態跟佛的心態是一樣的。這個叫作——你已經成就一種大乘種性。那個種性跟佛的種性是一樣的,是這個意思。所以你要明白這個受戒——佛陀是怎么樣設計這個戒法的?為什么佛陀要用這個戒法來引導我們?它的道理在這個地方。
好,我們再看下一段。
乙三、戒德超勝
這個地方就談到所謂的戒德,戒的功德。我們把它念一遍:
《業疏》云: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能牽后習,起功用故,于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輾轉,能靜妄源。
這一段就把我們受戒所產生的整個功能德用做一個總結。
“由有本種熏心”。我們沒有受戒之前,內心是跟染污心相應的,是充滿了無量的欲望,是如此的自私,我們只關心自己的身心世界。當你受戒以后,你開始產生廣大的菩提心。
這個“本種”,就是當你登壇以后,你緣十法界的有情、無情許下誓愿,種下的第一棵善種子。你最初的善種子在你的污泥當中開始萌芽,它會產生一種善良熏習的作用,而產生一種恒常不斷的功能。
這個“力”就是功能,一種恒常不斷的功能。如果真的得到戒體的人,即便在睡覺,都能夠產生警覺的功能。在睡覺當中遇到不好的事情出現,你都能夠產生——欸,不可以這樣子,我受戒了!那你這個戒體就很強。所以它這個功能是不會消失掉,戒體沒有所謂放假這件事情。
這時候,“能牽后習,起功用故”。一個最初的善良種子,又能夠帶動下一個善良的種子。那個后來的習氣——這個習氣就是種子——而生起一種警覺反省的功能,在整個染污過失的外境生起的時候,能夠產生三大功能,“能憶、能持、能防”。首先,你能夠憶念不忘,你相信,憶念到“欸,我已經受戒了”。第二個,持守不失,對你所發的愿望,斷惡修善度眾生的愿望,堅固地把它把持住。第三個,產生防非止惡,對惡法產生抗拒的力量。
“隨心動用”,因為一次一次的對惡法的抗拒,這個時候你內心當中善良的功能開始增長,邪惡的功能慢慢地減少,這個時候慢慢地熏習你的阿賴耶識,就像滾雪球一樣如是一次一次地輾轉,最后就把染污的力量給消滅掉。
我們看這個表就清楚了。
我們剛開始受戒的時候,是在污泥的心中先種下一個光明的種子。這第一個種子叫作“本種熏心”。當你開始有種子以后,它就會產生現行,遇到染污的因緣產生“能憶、能持、能防”的功能,開始產生一種強大的愿望,來勉強你自己往好的地方走。這個時候,因為剛開始當然勉強了——勉強久了就變成習慣了,所以這個時候勉強的行為又產生第二個種子,第二個種子又產生第三個種子,第三個種子產生第四個種子……。你的光明的力量慢慢地增長,黑暗慢慢地減少,這個時候你的生命就開始改變。所以,生命的改變是由于第一個愿望的改變。
那么,為什么受戒在我們生命中扮演這么重要的角色?
因為,我們一個人習慣性活在過去。你看生命是由過去而變成現在,而變成未來。什么叫作現在?就是由很多過去的你創造變成現在的你。所以我們的現在是深受過去的影響。我講實在話,我們生命要改變是很難很難的。你看你昨天是什么樣的習慣,今天就是什么樣。而生命的改變只有一種情況——你自己愿意改變。所以佛陀他不強迫你,受戒是不能強迫的。你說我強迫你發愿,那沒有用。所以佛陀他怎么樣呢?他知道生命要改變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你自己愿意改變。所以佛陀是設定一個戒法,然后讓你自己去發愿。你想怎么樣,你自己發愿,你自己設定一個目標;然后你自己遵照佛陀的方法去做?!熬壘嘲l心”,生命當中種下第一種善良的功能,然后慢慢地一種功能變成二種功能、三種功能,慢慢地擴大,然后產生你生命的改變。這就是戒體的內涵。
關于戒體的最后的總結,我們待會再做一個總結。
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