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不易。如果您對本人的作品感興趣,歡迎點擊關注按鈕,您的鼓勵和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
三國時期,蜀有五虎上將,魏有五子良將。這些名將都以勇猛善戰著稱,但世人對他們的品德卻褒貶不一。在這之中,曹魏勢力的名將于禁可以算得上是爭議最大的一個了。
無法抵抗的天威
公元219年,樊城北部,曹魏大將于禁望著天空中連綿不盡的秋雨,心情格外煩悶。他有點后悔,心想一開始就應該把樊城秋天的天氣因素考慮進去的。這場雨著實對他一開始制定好的行動方針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于禁沒想到的是,這場雨有著遠超他所預料的破壞力。
一陣轟隆聲打斷了于禁的思考。這陣響聲很怪,并不像空中的雷聲,更像是水流撞擊著什么東西的聲音。
“于將軍,要不派人登高看一下?”一名部將有點擔心地問,“剛剛那陣響聲如果不是雷聲的話,很有可能是什么人為的響動。如果我們最好還是留神著點關羽軍隊的動向。”
于禁同意了,派了一名視力好的偵察兵登高遠眺。不一會兒,那名偵察兵就慌慌張張地下來了。
“怎么回事?是關羽攻過來了嗎?”于禁著急地問。
“不……不是關羽,是……是洪水!”偵察兵上氣不接下氣地說,“漢水漲水,已經決堤向這邊奔涌過來了!”
眾人在聽到這一消息后都大驚失色。比起人類組成的軍隊,不長眼的洪水在某種程度上更難以預測些,而且威脅的覆蓋面積也比敵軍大得多。
于禁拿來地勢圖,立即找到一條通向附近高地的道路,然后帶兵向山上沖去。同時,還牽來一匹好馬,讓傳令兵騎上馬向在不遠處駐扎的龐德報信。
盡管山路并不難走,但于禁的大軍可沒辦法擠在一個山頭上。只見眾人推推嚷搡,互不相讓,剛到的想把已經站好的給擠下去。于禁治軍最引以為豪的秩序早已蕩然無存。
就在一片混亂之際,滔滔的江水已經涌了過來,將還沒來得及上山的將士全都裹入水中。
于禁盡量讓自己保持冷靜,無視水中的哀嚎聲,轉頭望向另一座山頭上。
那座山離得倒也不算遠,于禁可以清晰地看見龐德已經帶了一部分人逃到了山頭上。
于禁試圖靠喊話傳達信息,但水聲實在太大,什么都聽不清,兩邊只能靠手勢互通。
“船!是戰船!”人群中突然傳出一聲驚呼,把水聲都蓋過去了。
于禁朝著眾人張望的方向一看,看到了一幅令人窒息的景象:數十艘戰船排著整齊的隊列向著他們所在的山頭逼近。那些船上分明打著關羽的旗號!
于禁看得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以現在他們的處境,想和裝備齊全的敵軍硬碰硬簡直是天方夜譚。
“于將軍,我們該怎么辦?”一旁的部將聲音發顫地問道。
對于現在這種情況,擁有十幾年作戰經驗的于禁也只能想到一種解決方案了。
就在于禁準備宣布他的解決方案時,不經意間突然瞥見了一旁山頭上的龐德。只見他似乎與一旁的兩名部將起了爭執,雙方越吵越兇,最后龐德在沖動中拔出佩刀斬殺了那兩名部將。
于禁定睛一看,發現有一名將領竟然不是他的部將,而是和他平級的董衡。
“他怎么在這種關頭殺自己人?難不成他想……”就在于禁還在驚訝時,發現龐德和其他的將士抬起了在上山時搶救的小船,準備乘船撤離。
于禁差不多明白了那座山頭上發生了什么。那兩名將領大概是和自己“英雄所見略同”,但龐德顯然不認同他們的想法。
于禁看了一眼自己這邊的情況,小船他們也搶救上來了一些,但上山的船遠沒人多。乘船逃跑不僅風險大,沒準還有可能引發內訌。
于禁長嘆一聲,說出了他的解決方案:“為了眾將士的性命,我于禁甘愿折辱向關羽投降?!?/p>
這也確實是其他人所希望的結果了。好死不如賴活著,這是絕大多數人最基本的求生本能。
就在于禁等人舉起降旗時,他們看見離關羽水軍更近的山頭上,龐德已經帶人坐上小舟,在浪濤里奮勇前行了。然而,他這一葉扁舟怎么可能是滔滔洪水的對手,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不堪一擊的小舟最后還是被摧毀了,落水的龐德很快就被趕來的關羽水軍打撈上船。
于禁等人登船方式比龐德要“體面”得多,但于禁卻感到更加沒面子。當他被押到關羽大營,看著龐德大罵關羽最終被殺的場景,更是感到無地自容。
然而,無論如何,生不如死總比真死了強吧。
“初心不改”的老將
對于于禁這種“晚節不保”的做法,很多人都感到很遺憾。有的人也覺得很疑惑,畢竟于禁在跟隨曹操時不僅戰功卓著,而且鐵面無私,治軍有方。即使敵人是自己的老朋友,他在抓獲后該依軍法還是以軍法,一點情面也不講。按道理說,這樣公私分明的老兵應該是一個忠義之士才對,為什么臨危反倒不如才加入曹軍沒多久的龐德呢?
實際上,從于禁過往的事跡來看,他在襄樊之戰中的表現并沒有違反他的一貫原則,那就是絕對的實用主義。
于禁自從軍以來帶兵風格就一直是出奇的冷靜,在任何情況下都以戰勝敵人或盡可能讓有生力量存活為作戰首要目標。當年曹操新收了一批青州兵,因為這些人有較強的戰斗力,曹操對他們的管理也更加“人性化”,他們在打完仗后到處搶劫都被縱容包庇了。曹操這么做是作為一名政治家考慮到要籠絡人心的結果,但于禁作為一名職業軍人深知軍紀不嚴的危害,于是依法派兵討伐這些兵痞子。他的這種“不會看臉色”的態度令青州兵們懷恨在心,有的離曹操比較近的就說了不少他的壞話。
對于關于自己的風言風語,于禁絲毫不在意。他認為謠言止于智者,而他也非常信任與自己相處多年的頂頭上司。正如他所料,曹操對于軍中的情況在經過實地調查后很快就明辨了是非,稱贊了于禁的做法。可以說,于禁算得上是軍中的定心丸,只要有他在,曹軍的士兵們就能感受到軍法的公平威嚴,不會亂起來。
而具體到這一次戰役,我們不難發現,于禁也是同樣選擇了最符合軍中大多數人利益的處理方式。畢竟在大自然威力的加持下,他們打又打不過,逃又逃不掉,敵方主將關羽是個敬重武人,極有原則的大將,向他投降可能有辱名節,但絕對不會有性命之憂。為了廣大將士的生命財產安全,于禁選擇了唯一的最佳方案。在投降的前一刻,他也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這支軍隊的建制。
至于龐德,他是一個西涼的糙漢子,做人原則向來只有一個:誰對他好,他就對誰好。曾經的他跟著老領導馬超東奔西走,看清了馬超為人反復無常的本質。在被馬超拋棄在張魯那邊后,征服漢中的曹操讓他見識到了什么是成熟的政治家。曹操也待他不薄,給他封了不小的官職,這使得他感恩戴德,或許也是出于某種“皈依者狂熱”,他最終成了曹操最忠勇的將領之一。
于禁和龐德所做出的決定都各有各的道理,只不過剛好又放在一塊對比,就顯得非常“黑白分明”了。
結語
如果說曹操對于禁做出的決定只是感到遺憾的話,他的繼承人曹丕對于禁則展現出一種強烈的恨意,恨到于禁在被東吳解救回國后他都不惜將其羞辱致死。曹丕對他的恨,主要來源于他作為篡位自立的統治者,思想上非常重視群臣對自己的忠誠,生怕有人將漢獻帝的經歷在自己身上“復刻”一遍。于禁作為“變節”的典型自然就成了他殺雞儆猴的反面教材。作為一名帶兵經驗不豐富的文官類皇帝,曹丕沒有曹操那樣實地調研的精神,并不清楚很多基層官兵的具體情況,為了向文武百官完成封建禮教的說教不惜逼死一名明顯功大于過的老將,只能說是相當的可悲了。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創作。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