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囂、趙佗率軍征討嶺南,打敗了南越人的頑強抵抗,平定了嶺南。南海郡尉任囂在珠江岸邊,越秀山下,修筑了一座小小的營寨,作為南海郡治,被稱為任囂城。后來,趙佗在任囂城的基礎上,踵事增華,修筑了越王城。
從此,在山海之間、云水深處,就有了一座城——廣州。
無數的歷史文獻與近世考古,似乎都得出這樣的結論:任囂城只是一座軍營,而越王城是一座王城,并沒有老百姓居住。
城市,沒有樵子漁夫的叫賣聲,沒有村歌社鼓,沒有孩子的哭鬧,沒有織婦的吟唱,它還算一座城市嗎?從這個意義上,越王城是城,但不是城市。漢武帝平南越國后,交州治所遷到廣信(封開),越王城被夷為平地,昔日的豪華宮署,只剩下殘垣斷壁。漢武帝也許以為,這座城的故事就此結束。但沒過多久,南越國宮署的廢墟上,又見縷縷炊煙,又聞雞鳴狗吠,幾番風雨過后,這座城又復活了。
東漢建安十五年(210),東吳孫權派步騭為交州刺史。步騭到廣州實地視察后,被其天然形勝所震撼,建議把州治遷回廣州,獲得孫權批準后,征調民工,以南越王宮署廢址為中心,修筑城墻,以作州治屏障。這是廣州自任囂建城四百年來,有實物可考的第一次修筑城墻。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步騭把州治遷回廣州。這時的廣州,已有不少居民了。清人仇巨川《羊城古鈔》稱:“騭治尉佗故都,筑立城廓,民用綏集。”
在廣州綿綿不絕的生命歷程中,“民用綏集”這四個字,如大夜見長庚,如春風綠山林,它意味著,給民居住的城市誕生了。
古人修筑城池,要不要進行規劃?有沒有一定的規則、規范?當然是有的,而且十分重視。中國上下五千年,共修筑了四五千座城池。每座城池的設計,都可以看到春秋時期工藝官書《考工記》的痕跡。《考工記》是儒家禮制經典。對城市的營造有詳細規定:從城池的選址、方位、形狀,到城中房屋、道路規格、功能布局,都有一定規度。
▲廣州古城
天下城池大都倚山傍水,沒有水的城是死城,沒有山的城是危城。比較之下,水比山更重要。廣州背倚云山,面瞰江海,縱觀世界,凡持久繁榮興盛的商業大城市,多數坐落在大河兩岸,如果靠近入海口,那就更優了,如巴黎、紐約、東京、倫敦、首爾、香港等,莫不如是。
唐代的廣州城,與步騭城范圍大致相同,城墻周長約為五里,方方正正。這種方正的網格造型,有利于作出符合城市禮制的功能劃分,哪里是官署,哪里是社稷,哪里是祭壇,哪里是市阓,哪里是閭里,無不互相對應,井井有條,就像陰陽八卦一樣嚴謹。日本真人元開《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述唐天寶(742~756)初年鑒真和尚東渡日本,經過廣州時,親見廣州城其規模之盛大,竟令人有“不異天子”之嘆。內城建筑以官署衙門為主,商業區集中在西城外,兩者保持一定距離,老百姓大多居住在城墻腳下,“邑居逼側”,與官署衙門形成強烈對比。這一切,都是為了彰顯上下尊卑的禮制。
此時,廣州已是大唐的對外貿易重鎮,每年九、十月間,寒冷的冬季季候風越過南嶺,滿載綾綺羅絹的中外商船,便解纜掛席,從廣州出發,穿越馬六甲海峽,跨過印度洋、波斯灣,再到阿曼灣、亞丁灣、東非海岸,與沿途九十余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貿易,來年三、四月間,再隨東南季風回航,俗稱“返唐山”。常年僑居廣州的“蕃商”,多達十幾萬人,官府在廣州西城外劃定“蕃坊”,供他們居住,坊內有專供蕃商使用的市場、學校和宗教場所。廣州人把他們稱為“住唐”,意為長住唐山。廣州幾成“唐”的代名詞。
宋代十分注重商業,在廣州設立市舶司,逐步放寬民間與海外的貿易限制。元豐三年(1080),朝廷改革外貿制度,規定中國所有商船前往“南蕃諸國”,只能從廣州出發,也只能回航廣州。即除了對日本、高麗的貿易,由杭州、明州市舶司管理外,其他幾十個國家、地區的貿易,一律由廣州市舶司掌管。與廣州有直接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多達140余個。后來朝廷兩度撤廢閩、浙市舶司,唯留廣州一口通商。每天城外江面上,檣帆不絕,大小商船絡繹不絕,排隊入港,百貨匯聚,人口也在急劇增加,城市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成為天下有名的東方大港。
▲廣州城墻
南北兩宋,前后凡三百余年,廣州城經歷大大小小二十多次擴建和修繕,是有史以來最頻密的。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高紳出任廣南東路經略使時,把建設重點放在城西南,因為是廣州的外貿港口。他開鑿南濠,把城中眾多渠水匯入南濠,排出珠江。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邵曄任廣南東路經略使時,大力開鑿和疏浚城外護城河,鑿濠為池,以通舟楫,人皆稱便。
北宋慶歷四年(1044),廣南東路經略使魏瓘在東面修筑子城,復疏浚城濠,鑿東西澳建水閘,每天定時啟閉。子城北部圍繞著經略安撫使司,是傳統的官衙區,隋廣州刺史署,唐嶺南道署、嶺東道節度使府、清海軍節度使司,南漢乾和殿,均設在這里,一條天街(今北京路)直通江邊,以清海軍門(雙門)為界,南部為新興的商業區。這次修固城池非常及時,因為八年后,即宋皇佑四年(1052),廣西儂智高揭竿造反,攻打廣州五十余日,但新修子城,固若金湯。
儂智高之亂雖然平息,但由于廣州商貿興盛,珍貨山積,盜匪垂涎,動輒殺人放火,商人無法安居樂業。官府多次動議修筑西城,因為工程復雜浩大,籌錢困難,總是議而不決。宋熙寧三年(1070),程師孟調任廣州知州,翌年再任經略史。在廣州士民支持下,毅然動工修筑西城,歷時一年完成。這次修城最大的特點,是把著名的光孝寺、天慶觀、六榕寺、崇報寺、懷圣寺,甚至整個蕃坊,都納入城內,從而打破了唐代以來“化外人法不當城居”的規矩。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重新修葺中城、東城和西城,從此,廣州有了“三城”之稱。
▲廣州現存城墻
宋三城的設計,已突破《考工記》的規范,不像南越王城、步騭城和唐城那樣方方正正,而是根據商業中心而變化,明顯向西南方臨江繁華商業區延伸,成了一個矩形。把商業區納入城中,是一個破天荒的改變,意味著昔日“王城”向“商城”的蛻變。傳統的城市禮制,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了,反映出世俗市井生活的蓬勃興旺。
南宋末年,元軍攻打廣州時,東、西兩城都被摧毀,其后進行過修復。元亡明興,明軍不戰而下廣州,城池沒有受到破壞。洪武二年(1369),廣東置行省。自南宋程師孟修筑西城,至今經歷了三百多個春秋,隨著人口的增加,原有的城區格局,已難以適應。于是,洪武初年便有了“三城合一”的工程。
“三城合一”,就是把宋三城連成一片。洪武十一年(1378)開始,拆掉了三城之間的城墻,把城市范圍向北拓展,北城墻跨過了越秀山,南城墻在今大德路,西城墻在今人民路,新辟正西門(今中山六路與人民路交匯處),與城東的正東門相對。開通西門大街,方便了城內交通。三城合一以后,城區大大擴張,比原宋三城面積增加了一半以上。其后由于城南江邊的沖積地不斷擴大,嘉靖四十三年(1564)修筑了南城,人們稱為新城(外城),與原有的舊城(內城),區別開來。廣州城池的格局和規模基本定型。
明亡清興,順治四年(1647),總督佟養甲筑廣州東西二雁翅城。當時南明軍民在珠江三角洲聲勢浩大,多次進攻廣州,要奪回這座古城。佟養甲在南城墻的東西兩端,分別修筑城墻,直抵珠江邊,作為城防工事,因形似雁翅,故稱雁翅城,也有人稱作雞翼城。
這是廣州最后一次修筑城墻了。從有文字記載的周秦算起,廣州的筑城歷史,始于南武城(傳說)、任囂城、趙佗城,經歷了東漢、兩晉、唐、南漢、宋、元、明、清,歷朝歷代的重建與修葺,最后,廣州城墻以全長約9700米,高約7.6米,寬約6米的規模,在人們的記憶中定格。自此之后,除維修倒塌的城墻外,再沒有筑新城墻了。廣州的城墻修筑史,于焉劃上句號。
▲廣州現存城墻
今存于越秀公園鎮海路南側的這段城墻,在民國初年除鎮海樓外,只剩下高低不等的殘垣。1918—1922年間,廣州拆城墻筑馬路。這段明代城墻因與交通規劃無礙,得以保留下來。總長度還有1100多米(有資料記為1137米),最高處已不超過10米。其他相關建筑已蕩然無存。
注釋
(清)仇巨川:《羊城古鈔》,第382頁。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周禮·冬官考工記》。載《十三經》上冊,第629頁。廣東教育出版社、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明)屈大均:《廣東新語》上卷,第78頁。中華書局1985年版。
(日)真人元開:《唐大和上東征傳》,第74頁。中華書局1979年版。
羊記精選
歡迎贊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