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多倫會盟:與萬里茶道的戰略考量
作者/孫樹恒
一
在過去的歲月里,多倫縣(蒙古語多倫諾爾)這個名字曾多次在我的行程中出現。無論是因工作之需,還是偶然間的游歷,我都曾在這片土地上留下足跡。然而,那時的我,對多倫縣的了解僅限于表面的走馬觀花,只是匆匆一瞥,未曾將這些景象與萬里茶道的歷史背景相聯系,未曾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故事與底蘊。直到這兩年,我開始研究萬里茶道,才恍然發現,原來多倫縣是有關這條古老商道上的重要節點城市。
萬里茶道,這條連接中俄兩國的商貿通道,見證了無數商賈的艱辛與輝煌。它始于福建武夷山,途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等地,最終抵達俄羅斯圣彼得堡。在這條1.3萬公里的漫長商道上,多倫縣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成為了萬里茶道上的重要節點城市。
如今,當我再次審視多倫縣,我發現了它身上更多的閃光點。多倫縣不僅見證了商貿的繁榮與文化的交流,更在歲月的洗禮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這里的商貿交流頻繁而活躍,各種商品琳瑯滿目,吸引了無數商賈前來交易。同時,這里的民俗風情也獨具魅力,蒙古族、漢族、滿族等多元文化在這里交融共生。但多倫縣仍然保留著許多與茶道相關的歷史遺跡和文化傳統。這些遺跡和傳統不僅是對歷史的見證和傳承,更是對未來的啟示和激勵。它們讓我們銘記那段輝煌的歷史,也讓我們更加珍惜和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二
萬里茶道與多倫的故事。
公元1689年,萬里茶道正式成為一條商路。從16世紀中葉開始,位于歐亞大陸北部東西兩端的中俄兩國同時開始與對方接觸。1689年,俄國與滿清帝國簽訂雙邊協定《尼布楚條約》,雙方正式確立了外交關系。由此產生的商路﹣﹣茶葉之路﹣﹣便成為十八九世紀東西方貿易的主要通道,到20世紀初期,茶葉之路的重要性才慢慢降低。
萬里茶道是一個國際大通道,見證了近代歐亞版圖的政治搬遷,正是在萬里茶道形成發展和繁榮的過程中,促成了近代亞洲版圖的形成。眾所周知萬里茶道經過三百多年的運營,它所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貿易、宗教等等非常龐大的一個系統。
萬里茶道協作體副主席,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會長、著名作家鄧九剛老師曾經講過,他以內蒙古人的身份講述過萬里茶道與多倫縣的一段故事,就是多倫會盟,是萬里茶道與歷史的交匯點。葛爾丹的叛亂讓多倫這座小城走上了歷史的舞臺。在葛爾丹失敗后,內外蒙古在協商下取得了一致,歸為一統。1691 年 康熙皇帝親自在多倫主持了會盟大典,召集了漠北喀爾喀蒙古各部及漠南蒙古49旗,解決了蒙古內部的團結問題,進行盛大的閱兵,并劃分了行政制度。而在這場歷史性的盛會中,康熙皇帝將旅蒙商大商號,萬里茶道上華商的旗艦店,大盛魁的大掌柜王相卿從呼和浩特招到多倫,它的崛起就是隨著康熙的部隊進入了草原深處逐步發達起來的。同時,在會盟時車正漢的王爺也請求皇帝批準內地商人到喀爾喀蒙古做生意,從而開啟了大規模商貿活動。
三
清朝多倫會盟之所以選在多倫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和成果。
一是地理位置適中。多倫位于漠南蒙古與漠北蒙古的交界地帶,地理位置適中,便于清朝中央政府與喀爾喀蒙古各部的聯系和交往。同時,多倫地區地勢平坦,是一片遼闊的草灘,交通也十分便利,這為會盟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是 歷史背景。清初,喀爾喀蒙古各部紛爭不斷,甚至牽扯到俄國干涉和噶爾丹的插手,局勢相當復雜。為了調解這些紛爭,康熙帝決定親自前往調解,并主持會盟。多倫作為距離紛爭地區較近且相對安全的地點,自然成為了會盟的首選之地。多倫地區靠近清朝的北部邊疆,選擇在此會盟有助于清朝加強北方邊防,維護國家安全。
三是通過多倫會盟,康熙帝成功化解了各部之間的矛盾。多倫會盟立了清朝對喀爾喀蒙古的正式管轄,廢除了舊有的名號,重新授予爵位,并實行盟旗制度。這加強了清朝對漠北地區的管轄和控制。漠東喀爾喀蒙古的王公們表示歸服清朝。在這次會盟上,清政府在漠東喀爾喀蒙古也就是蒙古不包括漠南蒙古和漠西衛拉特蒙古的部分,仿效內蒙古設立了37個旗。當時滿清已經控制了整個漠南蒙古,漠西衛拉特蒙古則在噶爾丹的統治之下。(1696年3月康熙再次親征,平定噶爾丹的叛亂。噶爾丹走投無路,仰藥自盡。西部邊疆趨于穩定。)旗的數目從最初的37個增加到了1722年的72個,1815年又增至86個。19世紀,旗的數目一直維持在86個。
四
五多倫會盟對萬里茶道的影響。
一是多倫會盟后,隨著貿易的繁榮和人員的往來,三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和深入,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和共同繁榮。蒙古人對于國際毛衣也不陌生。正如一位蒙古著名學者所解釋的,“有些人認為游牧的蒙古人從來就沒有參與過市場經濟,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他們設想中國和俄國之間的茶葉貿易是中國人和俄國人在蒙古土地上進行的交易,其實蒙古人在中間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是貿易的重要一他們充分利用了市場經濟。歷史上,蒙古一直在俄國和中國之間積極協調,使得這兩個國家在商業上緊密聯結,而不是僅僅作為他們之間的緩沖地帶。”蒙古人不僅是中間商,而且自己也擁有和經手大宗買賣,其商品遠銷到俄國和中國的市場。
二是多倫會盟加強了清朝與蒙古之間的聯系和合作。在會盟之前,清朝與蒙古之間的關系相對緊張,難以建立有效的聯系和合作。然而,通過多倫會盟,清朝向蒙古展示了自己的實力和誠意,通過贈送禮物、劃分土地等方式,贏得了蒙古貴族的信任和歸順。同時,清朝也向蒙古提出了一些要求,如承認清朝的宗主地位等,從而有效地加強了雙方之間的聯系和合作。這種合作不僅有助于清朝鞏固對蒙古的統治,也為萬里茶道的安全通暢奠定了基礎。
三是多倫會盟促進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流和融合。在會盟過程中,不僅解決了蒙古內部的紛爭,還促進了多邊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此外,多倫會盟也吸引了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關注,為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平臺。這種交流有助于萬里茶道,了解外部世界的情況和發展動態,為萬里茶道提供了重要的機遇。使得茶葉等商品能夠沿著這條商道源源不斷地流向蒙古高原乃至俄羅斯,帶動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繁榮。
四是多倫會盟加強了中蒙俄之間的文化交流,為萬里茶道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萬里茶道不僅是一條商貿通道,更是一條文化交流的紐帶。在茶道沿線,不同國家的商人、駝夫和手工藝人相遇,帶來了各自的文化和技藝,促進了文化的多元融合。這種文化的交流不僅豐富了沿途地區的文化生活,也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多倫會盟作為這一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事件,無疑為茶道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動力。
五是多倫會盟推動了內蒙古地區的城鎮化進程,為萬里茶道沿線的商貿活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以多倫諾爾為例,這座小城因會盟而崛起,迅速成為商貿集散地。隨著茶道貿易的繁榮,越來越多的商人和手工業者聚集于此,形成了繁華的市井景象?,F存的山西會館、仍保留著匯宗寺、善因寺、興隆寺、碧霞宮、城隍廟、清真西、中、南、北寺及商鋪等眾多古建筑,多倫諾爾迅速發展成為蒙古地區“藏佛教之都”、“旅蒙商之都”、“民族手工業之都”和軍事重鎮,這種城鎮化進程不僅為萬里茶道貿易提供了必要的物資和人力資源,也為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綜上所述,多倫會盟對萬里茶道的繁榮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它促進了中原與蒙古的經濟貿易往來,加強了中蒙俄之間的文化交流,推動了內蒙古地區的城鎮化進程,為萬里茶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并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詩詞學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秘書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秘書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