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前的那場“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人民志愿軍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這支隊伍的第一任司令員是彭德懷元帥。
看當時的情況,能打仗的雙子星林、粟都在,能力全面的兩位元帥劉、徐也在,為什么偏偏是彭德懷呢?
其實,彭德懷僅僅是第三選擇,是中央綜合對比之后的最后選擇。
1、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的前“兩位人選”
抗美援朝戰爭,和新中國建國僅隔一年。
當時,除了西藏還未解放,除了臺灣未被拿下,全國絕大部分省市都已經解放了。
建國了,一部分功勛到了北京,開始參與新中國的全面發展了。還有一部分將帥,在為邊境地區的統一大業、發展大業貢獻力量。
粟裕,民間號稱“戰神”的存在,在1950年上半年,他積極協調軍隊、物資等,準備攻打臺灣。按照當時的計劃,要集中五六十萬大軍,在大量的船只輔助下,要一舉拿下臺灣。
但是,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了。
朝鮮戰爭一爆發,美國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參戰,第二件事竟然是派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擔心中國解放軍趁機收復臺灣。
美國的這一干預,讓毛主席等人知道:收復臺灣要放緩。
僅僅是因為美國艦隊的作用,就讓毛主席等人暫時放棄收復臺灣嗎?并不是。
朝鮮半島非常重要,美國介入后,一旦他們殺瘋了,就會將戰線發展到鴨綠江畔,對中國造成巨大的威脅。
所以,毛主席等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東北邊防軍”,防止美國等國家向鴨綠江畔擴展。
不得不說,毛主席的想法是非常正確的,讓人敬佩于他的眼光和格局。
那么,兩個問題來了,一是,調哪些軍隊去東北?二是,由誰來擔任“東北邊防軍”的司令員?
軍隊這一塊的選擇,應該符合這么幾個條件:是精銳,能打仗,適應東北的氣候,熟悉東北的地域。如此看來,只有四野麾下的軍隊符合條件。
于是,在華南的四野旗下的38軍、39軍、40軍、42軍、炮兵第1師、炮兵第2師、炮兵第8師和一定數量的高射炮兵、工兵、戰車部隊等調往東北。人數總計25.5萬人,計劃分別駐扎在鳳城、遼陽、丹東、通化、本溪等地。
這支東北邊防軍的主要任務是:保衛我國東北邊防。在必要時,需要出境到朝鮮大地作戰,支持一下兄弟國家。
按理來說,林帥應該成為這個邊防軍的司令員,但是,因為各種原因,中央做出了決定:
粟裕擔任東北邊防軍首任司令員兼政委,蕭勁光擔任副司令員,蕭華擔任副政委。
讓粟裕擔任司令員是很合理的,一是粟裕能力非常突出,無數戰爭已經驗證了這一點。二是粟裕只有43歲,正屬于年富力強的當打之年。
我們再看東北邊防軍的設定,除了保衛東北邊境,還要隨時準備出境支援朝鮮。
所以,如果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出兵朝鮮,進行抗美援朝,粟裕勢必會成為第一任志愿軍司令員。
但是,事與愿違,粟裕因為“美尼爾斯綜合癥”等疾病,遲遲不能赴任。蕭勁光忙著組建海軍,也抽不開時間。蕭華因為擔任總政治部副主任,正忙得不可開交。
就此,三位領導都沒有上任,但部隊陸續到了東北。
九月十五,麥克阿瑟帶軍隊在仁川登陸,一時間,形勢斗轉,前線的朝鮮人民軍被兩邊包圍,補給線被攔腰打斷,朝鮮人民軍就此慘敗。
麥克阿瑟命令軍隊追擊。
此時,中美并未建交,通過印度這個中間國,給美國人帶去了意見:美國和多國部隊如果過了三八線,中國就要出兵了。
但是,麥克阿瑟置之不理。
不得已,毛主席在10月2日開始組織開會,討論出兵事宜。
在出兵這個問題上,毛主席、周恩來、朱德三位核心領導是意見一致的,那就是出兵。甚至,毛主席等人有最佳的“總指揮人選”:在粟裕生病不能到位的情況下,這個人選就是林帥。
為什么是林帥?
解放戰爭中表現最突出的將領之一,也只有粟裕可以相提并論。而且,東北邊防軍的組成主要是四野將士,林帥指揮起來不會有任何的不適應。
但是,從10月2日開會起,林帥就成了反對出兵最激烈的兩個人之一(另一位是高崗)。當時,他說話慢條斯理,可有理有據。
會后,毛主席對林帥非常失望。
很明顯,林帥不適合擔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
那么,誰來擔任?
毛主席和周恩來一碰頭:唯我彭大將軍!
2、除了粟、林,還有劉、徐,為何司令員成了彭德懷?
粟、林兩人不能擔任志愿軍的司令員,為何第三選擇成了彭德懷?
我們先看一下,當時,能夠指揮大兵團作戰的都有哪些將帥。
在元帥當中,朱德年齡太大,不適合出國指揮,而且也缺乏指揮幾十萬人的經驗。葉、羅兩帥從未當過軍事一把手,不適合出境指揮志愿軍。
陳毅、聶榮臻、賀龍是有不少指揮經驗,但指揮能力并不突出,整體能力還是不如林、彭、劉、徐。
但是,劉伯承眼睛不好,年齡偏大,已接近60歲了,自然不適合出境作戰。
徐向前的能力是具備的,年齡也是合適的,可是,這位元帥的身體太一般,他曾在解放戰爭中的太原戰役時病倒了,后來有彭德懷指揮了太原戰役。就這身體,在環境惡劣的朝鮮大地和西方十七國死磕,明顯不行。
而大將中,除了粟裕能力突出,陳賡也行,不過比起元帥們還是差點意思。
所以,當粟裕、林帥不能擔任志愿軍司令員時,最佳人選只有一位:彭德懷。
彭德懷適合打硬仗,西方十七國夠硬。
彭德懷曾經是八路軍副總指揮,由他指揮首批出境作戰的四野四個軍,不會有指揮不動的情況出現。就算是粟裕去,不見得能比彭德懷指揮的好。
彭德懷個人態度非常明確,他在10月4日被接到北京后,在會議上旗幟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等于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臺灣,它要發動戰爭,隨時可以找到借口....
從能力、團隊掌控、態度等方面來看,彭德懷才是最為合適的志愿軍司令員,甚至,要比粟、林都合適。
相比彭德懷,這兩人都有不足。
林帥適合打順風戰,喜歡精算,在他那兒,和美國等十七國作戰,怎么算都不能勝利,這就會缺少了自信和勇氣。缺少了自信,很難取勝。
粟裕雖然也適合逆境作戰,但面對西方十七國強大的火力,粟裕擅長的游擊戰、運動戰能力能否發揮出來?關鍵是,粟裕能否指揮動四野的虎將們?要知道,粟裕曾在擔任華野副司令員時,就曾遭到了許世友等三位虎將的“不配合”。
一句話,粟裕指揮四野的軍隊,難度一定是不小的。
后來的戰爭,說明選對了人。
彭德懷在朝鮮戰場大殺四方,在一、二、三次戰役中平推麥克阿瑟率領的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
因為輸給彭德懷,又和上級頂撞,目中無人,獨自行事,麥克阿瑟在51年4月慘遭下課.....就此,麥克阿瑟成了彭德懷在朝鮮戰爭中的背景布。
現在,回頭看74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彭德懷能夠擔任志愿軍的總指揮,是最佳的選擇了。
有些話,不想說,但不得不說:天佑中華啊!在新中國崛起的大道上,兜兜轉轉間,最合適的人總是能到最合適的位置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