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是二戰期間美國總統羅斯福任命的駐華將軍。他于1904年畢業于著名的西點軍校,曾經參加過一戰。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美國舉國震驚。因為珍珠港事件,美國正式參加二戰,和中國結成了對日作戰的同盟。
史迪威
1942年3月,美國任命當時的陸軍中將史迪威擔任中緬印戰區的指揮官。此后一直到1944年10月,史迪威一直負責中美軍事合作,協調兩國的外交關系。
后來因為和蔣介石的關系惡化,蔣介石要求羅斯福召回史迪威,另派代表來華。于是,史迪威被召回,結束了他在中國的任務,史稱“史迪威事件”。這一事件對中美關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史迪威也因此被人們所認識。
然而,史迪威在中國擔任美國的軍事代表時,還做了一件少有人知的事情,那就是秘密策劃暗殺蔣介石。盡管最后沒有付諸行動,但這個秘密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人遺忘,它的神秘面紗逐漸被后來人揭開。
史迪威與蔣介石
羅斯福是幕后主使?
關于史迪威何為要暗殺蔣介石,史學界一直有很多爭議。有說是因為史迪威個人對蔣介石的仇恨,也有說是為中美關系的發展考慮,更有說是受美國總統羅斯福指使的。
有關暗殺蔣介石的史料,見于史迪威的助手多恩上校的回憶錄中。多恩在其回憶錄中寫道,史迪威從開羅到昆明來見多恩,讓他在一周內準備幾種暗殺方案謀害蔣介石,并說這是奉了“大人物”的口頭密令。
多恩詳細寫道:史迪威將軍注視窗外云南清澈的天空片刻,轉身對我說,“我很擔心這樣的事件不斷發生。大人物對蔣和他的脾氣已經厭煩。……大人物對我說,‘如果你不能和蔣相處,又不能將他撤換,那就一勞永逸地將他除掉。你知道我的意思。將這件事交給你管得住的人。’”
史迪威的副將多恩準將
不少人認為這個“大人物”一定就是羅斯福,覺得史迪威之所以要暗殺蔣介石,是因為收到了羅斯福的口頭密令。然而,這個說法是沒有史料依據的,也不符合當時的現實。
首先,羅斯福在對華政策上,一直都支持在蔣介石領導下的國民政府。這既是因為利益考慮,也是出于個人情感。
羅斯福曾與總統顧問霍普金斯多次談到這樣的看法:“將來在同俄國任何嚴重的政策沖突中,國民黨領導下的中國毫無疑問會站在我們這一邊。即使英美間產生什么糾葛和麻煩,中國也會完全支持美國。”
他在給馬歇爾的密電中這樣說道:
“我們大家必須記住,蔣委員長成為四億人民無可爭議的領袖是經歷了艱難的道路的。”“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在全中國建立了我們花了兩個世紀才實現的東西。”
羅斯福清楚地知道,蔣介石是中國國民黨中唯一的實力派人物,如果蔣倒臺,中國便會引起混亂,會使蘇聯趁機插手中國的事務,從而影響美國的利益。
史迪威來中國以后,多次和蔣介石發生爭執,對其不敬。消息傳到華盛頓以后,羅斯福十分擔憂,他屢次警告史迪威,不能用那種態度對待蔣介石:“他是行政首腦,又是總司令,不能對這樣的人嚴厲說話。”
史迪威在日記里,多次辱罵蔣介石,稱他為“花生米”、“小笨蛋”,說他是“一條貪婪、偏執、忘恩負義的小響尾蛇”。羅斯福得知后,覺得不妥,給史迪威施加了壓力。于是《史迪威日記》中有了這樣的記述:11月21日,開羅。……羅斯福不喜歡我把蔣介石叫做“花生米”。
由此可見,無論是出于美國國家利益考慮,還是從私人情感出發,羅斯福都不可能下令暗殺蔣介石。
其次,開羅會議上羅斯福和蔣介石兩人相處得親密融洽,并沒有矛盾產生。
開羅會議期間,蔣介石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羅斯福都盡可能地予以滿足,這讓蔣介石十分感激。他說:“總統不會拒絕我的任何要求,我無論要求什么事情,他都會照辦。”
會議結束后,宋美齡曾給羅斯福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道:“蔣委員長希望我再次告訴你,他是那樣感激你已經并且正為中國做的一切事情,當我們今天下午和你告別時,他無法找到頗有意義的話來表達他的情緒和情感,也無法為你的友誼而向你充分地表示謝意。”
羅斯福如此優待蔣介石,很難想象在這個時候他會有除掉蔣介石的念頭。反倒是對史迪威提出的要求,羅斯福并沒有同意。
戴維斯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當史迪威問羅斯福,我們對華政策如何,羅斯福回答是漫不經心。……他們誰都沒有向史迪威作個前后一貫的說明,究竟要他干些什么。”“在我們返回駐地時,史迪威失望地用雙手抱著腦袋。”
由此可見,已經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暗殺蔣介石的幕后主使不會是羅斯福。
史迪威為何要暗殺蔣介石?
既然這件事與羅斯福無關,那么幕后主使只有史迪威了,他假托“大人物”即羅斯福的名義,想要謀害蔣介石。那么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其實,對蔣介石及其脾氣感到厭煩的正是史迪威本人。他因為作戰部署和蔣介石產生了激烈的矛盾,認為蔣的做法不利于戰爭的勝利;再加上對其壞脾氣無法忍受,所以想要除掉蔣,換一個和他戰略思想相同的領導人。
史迪威到任中國后不久,就想要在日軍集結之前,指揮中國遠征軍進攻緬甸的海口城市仰光,而蔣介石則主張“等待”,想等到日軍停止增援時再進攻。
兩人因此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史迪威在日記中辱罵蔣介石為“頑固的家伙”。此后,史迪威對蔣介石的惡感日益加深。
他說蔣介石“頑固、愚蠢、無知、不容他人,專橫、不講道理,無法說通而又貪婪無比。” 9月2日,他在日記中寫下:“很難想象一名軍人會蠢到這種程度。”9月25日,他又寫道: “‘花生米’要比我所想的更加反復無常和怪誕。”
開羅會議以后,美國在1943年底到1944年初為中國提供了大量援助物資,而這些物資幾乎全部都用到受蔣介石支持的陳納德“空戰計劃”中去了。陳納德靠著這些物資,建起了7個大型空軍基地,并擁有140架飛機。而史迪威對此大為不滿,只能干瞪眼。
由此可見,史迪威確有謀殺蔣介石的動機,同時,他也有這個能力。當時的史迪威,身兼六職,既是美軍駐華軍事代表,還是在華美軍指揮官和中國戰區參謀長,同時又擔任在緬中美英軍隊司令官、對華租借物資管理統制人等職。
然而,這次暗殺卻并沒有付諸行動,有始無終。這又是為何呢?
策劃了暗殺,卻為何沒有下手?
當時,多恩接到史迪威的命令,就策劃了幾種暗殺方案:槍殺、用毒、兵變。因為不能讓美國人卷入,且事情要做得十分周密,所以這幾種方案都被否決了。
最后,有人提出,可以趁著蔣介石視察位于印度藍姆伽訓練中心的中國部隊時,當他的飛機飛越駝峰的時候,制造撞山事件。到時候,蔣介石得到的將是失靈的降落傘……
多恩等人商議定了以后,就和史迪威說了計劃。史迪威表示計劃可行,但讓他等待消息,在此之前什么也別說,什么也別做。他的理由是:“我已經告訴過你,我必須等待來自高層的命令。”
此后,史迪威再也沒有提起過這件事情,暗殺計劃也就不了了之了。
其實,史迪威之所以沒有向多恩下達暗殺命令,是因為戰爭形勢瞬息萬變,他已經改變了策略。他的新策略是,利用中國戰場的失敗,來逼迫蔣介石交出軍權。這樣既不用背負暗殺帶來的潛在麻煩,又可以達到他的目的。
7月2日,史迪威在給夫人的信中透露,他的希望是“擺脫掉‘花生米’而又不致毀了整艘船。”
當時,史迪威和飛虎隊隊長陳納德發生了爭執,史迪威認為陸軍長期以來受到的關注不如空軍,拒絕增加對陳納德航空隊的汽油供應。以此為契機,他認為采取行動的機會來了。
7月3日,史迪威致電馬歇爾,要求羅斯福給蔣介石發一份電報,指出蔣過去輕視陸軍倚重空軍的錯誤,并要求掌握中國軍隊的實權。他向馬歇爾明確表示:“如我無實權,則不能擔任。”
在馬歇爾等人的“壓力”下,羅斯福第二天就把馬歇爾所擬的電文發給蔣介石,宣稱史迪威已經被升為四星上將,要求蔣介石把史迪威從緬甸戰場召回中國國內,并讓他統率全部的中國軍隊與美國軍隊。
史迪威原以為,在羅斯福的壓力下,蔣介石會屈服,從而交出兵權。可他怎么都想不到,蔣介石會如此強硬,不僅不交出兵權,還致電羅斯福,要求羅斯福召回史迪威。羅斯福最終同意了蔣介石的要求,史迪威的希望落空了。這就是歷史上的“史迪威事件”。
此外,蔣介石還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1945年,中印公路通車。這條路西起印度東北,經過緬北、滇西,東至云南昆明,是在史迪威的督造下修建成的。為了紀念他修路的功績以及對中國抗戰的幫助,蔣介石將這條公路命名為“史迪威公路”。為的是“以志其勞績”,“決不以過掩其功也”。
需要提及的是,史迪威被召回這件事,也對以后的中美關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首先,中美之間原本迅速升溫的關系因此事受到冷卻,美國對蔣介石從全力扶持轉為僵化支持。
其次,史迪威是主張聯共抗日的,在他被召回后,美國的立場就轉變為單方面聯合蔣介石了,并導致美國對新中國的孤立,直到尼克松訪華時,中美關系才有所破冰。
最后,美國幫助國民黨退守臺灣,最終遺留下了臺灣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如今,仍成為中美之間爭議的焦點。
史迪威的暗殺計劃,有始無終,雖沒有付諸行動,但仍有跡可循,最終被后人揭開了神秘面紗。這段經過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仍然影響著以后的歷史,影響著我們今天的國際形勢。
參考文獻:
袁成亮《中美關系史上一件“謎案”的歷史考察——“羅斯福下令史迪威除掉蔣介石之說”辨析》
楊天石《史迪威假傳羅斯福指示策劃暗殺蔣介石——開羅會議前后側記》
趙紅《“史迪威事件”背后的中美關系透析》
張寧靜《“史迪威事件”再研究及其對中美關系史研究的啟示》
【美】約翰·佩頓·戴維斯《抓住龍尾——戴維斯在華回憶錄》
【美】邁克爾·沙勒《美國十字軍在中國》
【美】約瑟夫·史迪威《史迪威日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