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曾教育自己的子女,決不能搞特殊號,在自己的小女兒李訥的婚事上,也特地囑咐"不要在高干子弟中選,要在下面選",甚至是毛岸英從蘇聯(lián)留學歸來后,僅僅短暫相聚幾天就讓兒子下基層向勞動人民學習。
我們尊敬的周總理,也是這樣訓誡自己的后人,不求榮華富貴,只是要求侄子遷居河南,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我們現(xiàn)在參觀河南省焦作市鳳凰山陵園,或許可以祭奠追思周總理的后人。
周總理要求侄子一家到河南定居
大家都知道周恩來是沒有子嗣的,而自己的兩個弟弟,周恩溥和周恩壽分別育有一子和三男三女。在周家這個大家族"恩"字輩中,周恩來排行老七,晚輩們稱周恩來和鄧穎超為"七伯"、"七媽"。
1945年,周恩溥在山東不不幸被國民黨的人抓住,面對嚴刑拷打,他始終沒有說出周恩來的去向,最后慘死在國民黨手中,獨留下自己妻兒二人。
周恩來的二弟媳王蘭芳和三弟周恩壽也都是革命戰(zhàn)士,在戰(zhàn)爭年代都落下大大小小的傷病。新中國成立后,國內(nèi)面臨百廢待興的環(huán)境,周恩來為了減輕國家的經(jīng)濟負擔,勸說王蘭芳:"你提前退休,不要領國家的工資了,以后就由我來照顧你。"就這樣,本來正常退休可以拿70%-80%的工資,王蘭芳主動放棄這種待遇,選擇提前退休少拿一些工資。
生活的資金來源少了,自然而然落在周恩來身上的擔子也就重了。周恩來每月要從自己400元的工資中,拿出50元給王蘭芳作為生活費用,再加上王蘭芳在革命中流過血,身體不好,看病吃藥的錢也要另外出。就這樣年復一年的資助,一直持續(xù)到王蘭芳去世,當時周恩來突特地囑咐自己的侄子周慶榮:"這50元是給你媽媽的,你們誰都不要拿,如果需要用錢就自己去賺。周恩來的后代也謹記七叔的教誨,做模范帶頭作用,及時生活清貧,也絕不向組織伸手。
當時周恩來的侄子周慶榮還在北京志愿軍醫(yī)院從事宣傳工作,可以說工作待遇是相當不錯的。1957年,周恩來鼓勵周慶,"趁國家要求機關干部下基層鍛煉,不要做官,當個工人最好,到基層向勞動人民學習優(yōu)良的品質,提高自己的學科素養(yǎng)和勞動技能"。在臨走前,周恩來對侄子周慶榮說:"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于是周慶榮一家在周恩來的要求下遷居到河南焦作,并從此在這里扎根生活,一直到王蘭芳去世。
1958年,當時正逢全國上下大煉鋼鐵的時刻,周慶榮剛到河南也服從組織安排參與其中,先后在焦作市九里山鋼鐵廠、焦作輪胎廠、群英機械廠等單位工作,從始至終他都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并沒有走關系謀個一官半職,踏踏實實的做一名平凡工人該做的事情,并沒有高調(diào)地到處宣揚自己是偉大的周總理的后人。
甚至在九里山鋼鐵廠工作中結識了當時廠內(nèi)的"爐花"晉菊清,也沒有直接表露自己的特殊身份。兩人相處大半年后,廠內(nèi)工友神神秘秘地對晉菊清說:"你知道自己是在和誰談戀愛嗎?"但是晉菊清摸不著頭腦地說:"不就是廠里的老周,周慶榮嗎!"工友隨即說:"人家可是周總理的親侄子。"聽到這,晉菊清愣住了,立馬氣憤地找周慶榮詢問。
周慶榮面對晉菊清劈頭蓋臉地發(fā)問,周慶榮只得實話實說表明自己的身份。晉菊清生氣道:"你怎么不早說,我家是焦作農(nóng)村的,你是周總理的侄子,咱倆身份懸殊太大了,不談了。"周慶榮連忙解釋道:"我是我,大伯是大伯,怎么能一樣呢?"
最后還是母親王蘭芳拉著晉菊清的手解釋道:"孩子啊,咋能因為他大伯父是周總理就不談了呢?他伯父一再交代,自己的路要靠自己自己走,不能想著有總理做親戚就靠關系生活。"晉菊清聽了王蘭芳的話,又回想周慶榮在廠里的表現(xiàn),確實都只是一名普通工人的生活態(tài)度,從來沒有說以傲慢自居。最后,兩人于1959年喜結連理。
周恩來在北京得知侄子與一個農(nóng)村的女子結婚后,連連稱贊叫好,說"勞動之家光榮啊"。鄧穎超也隨周恩來的祝賀信送來一條烙花毛巾被、一對鴛鴦枕頭和一條純毛毯。
周總理和后人暖暖的親情
兩人婚后的第二年,周慶榮夫婦也先后被調(diào)往焦作市供電局和布鞋廠等單位,但是始終都是在平凡的工人崗位,并沒有謀得一官半職,當?shù)氐陌傩瞻I導也都不知道他們是紅色家庭。在焦作市平淡、清貧的生活中,王蘭芳的身體不見得很好,周恩來還是一如既往地每年補給侄媳婦王蘭芳50元,并且每次到北京看病,都是由周恩來出醫(yī)藥費。
周志勇回憶,當時家中唯一一次來領導,還是奶奶王蘭芳生病十分嚴重,而要去北京治病必須坐汽車到新鄉(xiāng)再轉火車,奶奶當時經(jīng)不起折騰,父親周慶榮不得不給大伯伯周恩來打電話,才以周恩來老同志的名義安排汽車送奶奶到新鄉(xiāng)坐火車。這幾乎是當時家里平凡生活中享受的最好的待遇,每次去北京看病,便都是周恩來安排紅旗車接送。
1968年,已是周慶榮和晉菊清結婚后的第9個年頭,兩人已經(jīng)有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由于婆婆王蘭芳十分想念七伯、七媽,兩人帶著3個孩子買了站票在火車上熬了一天一夜才到北京。
周恩來夫婦在中南海的西花廳第一次見到自己的侄媳婦,鄧穎超見到三個孩子,和藹地說:"多可愛的胖小子啊。"這一句也讓晉菊清倍感親切,在攀談后才知道鄧穎超和晉菊清兩人是河南人,可謂是老鄉(xiāng),親上加親,就這樣周氏家族出現(xiàn)第二個河南媳婦。鄧穎超還讓晉菊清試了試自己的鞋子,穿上甚是合腳,鄧穎超笑著說,這是"婆媳兩人有緣分啊",原來鄧穎超是暗暗在籌劃送侄媳婦鞋子呢。
中午辦公回來的周恩來見到她們十分的高興,并且挨個抱起孩子親了一遍,還囑咐晉菊清:"你媽當年在革命中流過血,你和慶榮要對她好點。"隨即又說:"你現(xiàn)在可是咱家第一個工人階級,又是農(nóng)民的孩子,我們可要向你學習??!"
午飯時,周恩來還問了兩三個孩子的名字。晉菊清說:"老大生的那年剛好趕上您訪問印度,就取名為周中印;生老二這個女孩的時候,婆婆做夢夢見了茉莉花開,就取名為周小莉;1966年您訪問越南,老三剛好那年出生,就取名周中越。"周恩來聽后笑了起來,對鄧穎超說:"這名字起得不太好。"鄧穎超說:"還是改改名字吧,就依次叫周志勇、周志紅、周志軍吧。"周恩來想了想說:"勇、紅、軍,不錯不錯!就叫這名字吧!"
走時,周恩來夫婦還送給晉菊清一塊手表,和一些衣服、鞋子。周恩來雖然沒有子女,但是對侄輩、孫輩幾乎是視如己出。周志勇小時候去中南海時,雖然無法見到公務繁忙的周恩來,但是大奶奶鄧穎超總是會給她做肉丸子,從中南海中撈的魚、蝦,在西花廳摘的桃子,都是極好的食物。
周恩來在給予家人暖暖親人的同時,更不忘自己作為黨員的領導模范作用,從他要求周慶榮一依據(jù)河南踏踏實實地做一名普通工人,不托關系特別照顧親屬,就能看出周恩來十分重視家風,對晚輩們的要求也是自力更生。
"十條家規(guī)"下的普通生活
從周恩來為自己的家屬和晚輩們定下的"十條家規(guī)"中,就體現(xiàn)周恩來的嚴格要求。周恩來要求晚輩們不能丟下工作特地去看望自己,只要工作時出差順便去看看就行;沒有特殊情況,不能隨便動用公家汽車;無論在什么場合,都不能隨意表露自己和周恩來的關系,更不能將這層親屬關系作為炫耀的資本,不因此謀私利、搞特殊化;要懂得在艱苦的生活中生存等。周恩來以身作則,不僅定下這些家規(guī),自己也是用實際行動踐行的。
在這些家規(guī)下,周家人幾乎都不敢找周恩來辦私事。周慶榮之前想找周恩來辦一些私事,因為周恩來太忙未見到本人,最后向周恩來以前的秘書尋求幫助,買一輛處理的舊紅旗車。相比現(xiàn)在的一些"托關系"行為,這可能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周恩來知道后,十分的憤怒,狠狠地訓斥了周慶榮,自此,周慶榮一家都沒有再敢做過類似的事情。
甚至有一次,周志勇的弟弟周志軍沒有合適的工作,想讓鄧穎超幫忙介紹一下,但是鄧穎超十分嚴厲的說:"我們共產(chǎn)黨人是為全體人民服務的,可不是獨獨為我們周家人服務的。"自此,周家人都牢記鄧穎超的訓誡,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靠自己,憑本事去獲得。
1976年和1992年對于周家人來說,可能是十分特殊而又悲傷的兩個年份。1976年,周慶榮一家人收到來自鄧穎超發(fā)來的電報,說總理去世,應總理省生前的安排,在北京的親屬參加葬禮,而在外地的親屬依舊在各自崗位工作,不用來北京。
晉菊清哭著要去北京探望,最后還是周慶榮攔著她,滿臉淚水地說:"既然七伯這樣安排,咱們就得聽他的話。"就這樣,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在北京與世長辭。大伯父周恩來去世后,晉菊清時常掛念鄧穎超的身體,每次想去北京看望時,鄧穎超總還是說:"你們都忙,來回花錢還不方便,不用來看望我了。"直到1988年,晉菊清在得知鄧穎超病重的消息后,執(zhí)意一個人去北京看望。在病房看到面容憔悴瘦弱的七媽時,晉菊清頓時淚如雨下,鄧穎超安慰道:"好孩子,不許哭,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要堅強。"
在探望鄧穎超回焦作后不久,丈夫周慶榮于1992年1月15日帶著沒有與妻子一起探望七媽的遺憾就去世了。臨終前,周慶榮也謹記周恩來的"十條家規(guī)",不許家人在他死后大操大辦,更不要驚動七媽和三叔三嬸等親戚,于是晉菊清在按照丈夫的囑咐悄悄料理了后事。
周恩來和鄧穎超相繼去世后,晉菊清一家分到了9件兩人最普通的遺物,她把周恩來生前常佩戴的"為人民服務"胸章、鄧穎超用過的體溫表等一部分遺物捐給了周恩來故居淮安,但是她一直珍藏著鄧穎超生前經(jīng)常穿的那件化纖大衣。每當想念他們的時候,總是會拿著自己珍藏的一些老照片,和孩子們一張張講述這兩位老人曾經(jīng)為中國革命做出的巨大貢獻,以及教誨后代,作為周家的后人,要時刻保持艱苦奮斗的信念,要有自力更生的勁頭,要謹記周恩來的"十條家規(guī)",讓周總理的遺風代代相傳。
經(jīng)過周恩來遺風的代代熏陶,周家人始終過著平淡普通的生活。1989年,退休后的晉菊清依然住在20世紀60年代的老房子,即便樓房看起來十分破舊,房屋也十分簡陋,沒有冰箱、沙發(fā)等家具,但是她仍然拒絕孩子們要求的搬出去和他們一起住,說:"在這里住慣了,簡樸點好。"
而晉菊清膝下的兒女、孫輩中,也只有周志勇有正式的工作,是家中唯一的一個科級干部,其他的弟弟妹妹等親屬,都是做一些買賣來維持家中生計。沒有大富大貴的生活,沒有阿諛奉承的官場氣息,更多的是出身農(nóng)民的那份質樸和家風嚴謹?shù)钠椒埠蜆銓崱?/stro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