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雙減”政策的實施,旨在減輕中小學生學業負擔,規范校外培訓市場,推動素質教育的全面落實。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也面臨挑戰。政策釋放了青少年參與非學科類培訓的時間和精力,促進了體育培訓市場的增長。本研究旨在探討“雙減”政策后,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的政策現狀、市場現狀、存在問題,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一、研究背景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這項政策旨在從政治高度來認識和對待,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雙減”政策明確提出五個方面的舉措,從嚴治理和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一是堅持從嚴審批機構,二是嚴禁資本化運作,三是建立培訓內容備案與監督制度,四是嚴控學科類培訓機構開班時間,五是學科類收費納入政府指導價。針對校外培訓機構管理的新情況、新問題,國家還將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
“雙減”政策的總體目標分為兩個方面:在校內,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作業布置更加科學合理,學校課后服務基本滿足學生需要,學生學習更好地回歸校園。在校外,使校外培訓機構培訓行為全面規范,學科類校外培訓亂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訓熱度逐步降溫。此外,國家在推動“雙減”的同時,也在落實“雙增”。一增是減輕學生校內學業負擔后,增加學生參加戶外活動、體育鍛煉、藝術勞動的時間和機會;二增是在校外培訓機構認定中,將體育和美育培訓列為非學科類培訓,增加學生接受體育和美育培訓的時間。
本研究旨在探討“雙減”政策發布后,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所處宏觀及微觀環境的變化,厘清“雙減”政策后,行業存在的現實困境和面臨的問題,并為行業未來的健康有序發展提供有益建議。
二、文獻綜述
“雙減”政策后,各類研究文獻從不同維度探討了這一主題,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 “雙減”政策對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的影響
有研究認為,“雙減”政策顯著提升了青少年體育培訓領域的整體熱度。學科培訓的退場為體育培訓騰出空間,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增加了體育“補課”需求,“雙減”政策推動了青少年體育培訓產業的發展。“雙減”政策還會進一步影響青少年體育培訓治理體系的結構和管理維度。管理維度由教育部門向體育部門轉變,時間維度由學科培訓向體育培訓轉變,空間維度由學科培訓場域向體育場館場域轉變,經濟維度由教育培訓業向體育培訓業轉變,社會維度由成績資本向健康資本轉變。
研究還指出,“雙減”政策重新校準了校外體育培訓和學校體育的不同定位,認為學校體育和課外體育培訓機構的協同發展目標和方向一致。學校體育是課外體育培訓發展的航標,課外體育培訓是學校體育發展的重要補充力量。然而,“雙減”政策帶動行業火爆的另一面也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如“應試體育”問題的出現。
2. “雙減”政策后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的機遇與挑戰
“雙減”政策為國內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提供了難得的政策機遇空間,但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和問題。政策釋放出青少年參與非學科類培訓的時間和精力,家庭教育支出負擔減輕,非學科類培訓收費逐漸合理規范,青少年獲得了更多參加體育活動的機會和時間。國家政策的支持和社會資本的涌入也為青少年體育培訓領域提供了更多機會。
盡管體育培訓高度依賴于線下空間,但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更多商業模式重構的機會。行業面臨的挑戰包括體育培訓場地設施不足、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消費群體低齡化、體育培訓同質化、行業競爭內卷化等。
3. “雙減”政策后青少年體育培訓領域的發展建議
針對青少年體育培訓領域的監管問題,有學者建議應以共建為基礎,以共治為關鍵,以共享為目的,形成“政社企家”多方參與的市場治理共同體。要重視多渠道、多環節的監管,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嚴格審批和分類制定標準。制定完善的教練等級認證標準和教練員資質界定準則,嚴格把關教練等級晉升口。提升培訓產品質量,強調專業化、精細化。
三、“雙減”政策的出臺與執行情況
“雙減”政策發布后,國家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方向、范圍、要求和強度發生了重大變化。總體可以概括為:監管方向更為明確、監管范圍更為全面、監管要求更為詳盡、監管強度更為有力。本研究梳理了國家部委及各省區市在“雙減”政策發布后的相關政策情況。
2018-2023年,國家部委發布了一系列關于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主要文件。“雙減”政策發布后,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學科類和非學科類范圍的通知》,正式明確“體育(或體育與健康)”按照非學科類進行管理。之后,教育部及多部門從合同規范、從業人員資質、收費監管、廣告宣傳、消防安全等方面出臺相關文件,進一步落實“雙減”政策。
各省區市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陸續出臺了“雙減”政策相關文件。江蘇省、天津市、重慶市文件為多部門聯合發布,主要涉及發改委、財政廳(局)、人社廳(局)、市場監督管理局、民政局等部門,明確了多部門的責任分工。研究組連續兩年參加了教育部在全國組織的“監管護苗”暑期調研專項行動,該行動旨在打擊違規培訓,持續強化校外培訓監管。調研發現,“雙減”政策出臺兩年多,各地監管部門的關注重點從整肅校外培訓行業轉向規范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管理機制,促進行業向健康有序方向發展。
四、“雙減”政策后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環境變化情況
1. 宏觀環境: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外部變化
1) 體育培訓行業監管政策逐步明晰
2020年6月,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關于促進和規范社會體育俱樂部發展的意見》,鼓勵和支持營利性及非營利性社會體育俱樂部規范有序發展。“雙減”政策發布后,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等多部門陸續發布了一系列文件,規范校外體育培訓行業發展。
地方層面,各地在“雙減”政策后陸續出臺了校外非學科類或體育類培訓機構設置標準、準入指引或管理辦法,明確了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責任和標準。“雙減”政策加速了我國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管理體系的健全發展。
2) 體育培訓行業“供需側”變化
2022年度我國體育教育與培訓業總產出值為2238億元,總產出構成7.1%,在體育服務業中,位居第三位,低于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銷售、出租與貿易代理和體育場地和設施管理。盡管行業總產出構成比不高,但體育教育與培訓業仍具備較大發展潛力。
研究指出,“雙減”政策通過行政手段從供給側加快學科類培訓機構的結構性改革,進而從需求側影響學生對于學科類培訓機構的需求。從供給側變化來看,體育培訓機構數量激增,從業人員數量增長,培訓項目品類更為豐富。需求側變化體現在學生在校內外的課業負擔減輕,對體育培訓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增加。
3) 體育培訓行業獲得更高資本關注度
2022年,我國體育領域共發生61起融資事件,其中體育教育與培訓有8起,排名第三,占比約13%。數據顯示,2022年初注冊資本在100萬以內的體育培訓企業數量為20.58萬家,表明資本對體育培訓行業的關注度顯著增加。
五、“雙減”政策下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存在的問題
1. 培訓機構監管不足
盡管“雙減”政策加速了體育培訓行業的規范化進程,但仍存在監管不到位的問題。部分培訓機構以“體育中考提分”“中考沖刺”作為噱頭,招攬生源,導致“應試體育”問題出現,違背了以體育人為宗旨。
2. 場地設施不足
青少年體育培訓場地設施不足,場館質量不達標,影響了體育培訓的效果和安全性。
3. 師資力量參差不齊
體育培訓機構師資力量參差不齊,部分機構教練員資質不合格,影響了培訓質量。
4. 培訓同質化問題嚴重
體育培訓項目內容同質化,缺乏創新,難以滿足青少年多樣化的體育需求。
六、對策建議
1. 加強監管,規范市場
政府應加強對青少年體育培訓機構的監管,制定嚴格的準入標準和管理辦法,確保培訓機構合規經營。強化市場監管,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維護市場秩序。
2. 增加場地設施建設
政府應加大對青少年體育培訓場地設施的投入,改善場館條件,提高場館利用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體育設施建設,增加體育培訓場地供給。
3. 提高師資水平
培訓機構應加強教練員隊伍建設,提高教練員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政府應制定教練員資質認證標準,嚴格把關教練員的資格認定。
4. 豐富培訓內容
培訓機構應豐富培訓項目內容,創新培訓模式,滿足青少年多樣化的體育需求。加強與學校體育的合作,形成協同發展機制。
結論
“雙減”政策的出臺,為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通過加強監管、增加場地設施建設、提高師資水平、豐富培訓內容,可以促進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的健康發展,提升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和綜合素養,實現全面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