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四大古都之一,洛陽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盡管歷史悠久,建都頻繁,但自漢代以后洛陽的地名較為固定,并沒有像其古城一樣經常改名。就這么個世界聞名的歷史古都,卻在抗戰期間有過一段被日軍改名福陽的屈辱歷史。
話說日本侵略戰爭進入到1944年,由于日軍中途島海戰他們在太平洋戰場上接連失利,為了挽救危局,1944年3月日軍制訂《一號作戰計劃》,發動了旨在打通中國東北到東南亞大陸交通線的豫湘桂戰役。以奪取洛陽為主要軍事目標的河南戰役是豫湘桂戰役的第一階段。由于湯恩伯等人的怯戰,整個河南會戰從一開始就呈現出潰敗之勢,中國守軍與三路日軍稍加接觸就往西而逃,整個河南守軍群龍無首,洛陽幾乎成為了一座孤城。
當時駐守在龍門的是第15軍和第14軍第94師,共計1.8萬名官兵,15軍原為禍害地方的土匪武裝“鎮嵩軍”改編,裝備大部分是輕武器,反坦克裝備非常少。然而以軍長武庭麟、副軍長姚北辰為首的15軍將士多為豫西人,他們為了保衛家鄉,人人抱著“殺身成仁”的決心,死守洛陽城,與日軍殊死搏斗。當時圍城的日軍是從華北、華中抽調的兵力,還有空軍配合,總兵力達5萬人以上,各種火炮120門以上,戰車400輛。
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加之我方軍隊裝備落后,經過21天的激戰,在援軍遲遲不到的情況下,守軍僅2000多人突圍而出,其余戰士則喪身日軍的毒氣、槍炮之下,同時日軍也被以雜牌軍為主的中國軍隊斃傷2萬人,5月25日洛陽淪陷。
洛陽淪陷后,日軍第一件事就是將改“洛陽”為“福陽”。為什么要這樣改呢?因為日軍覺得國名中有一個“日”字,而洛陽諧音“落陽”,在意思上與日本國名相克,而且在洛陽戰役中自己打的很艱難,近萬名日本兵殞命與洛陽這個名字有很大關系。于是日軍改“洛陽”為“福陽”,取福佑“日出”之國。
在給洛陽改名的同時,日軍開始在洛陽城內及周邊燒殺淫掠,無惡不作,豫西一帶處處留下了日軍的暴行。雖然最后洛陽失守,但日軍已經是日薄西山,困獸猶斗,日軍打過洛陽沒多遠,往西沒有到函谷關就已經力不從心,更沒有進入陜西,轉過年日本宣布投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