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妮與克萊德
邦妮·帕克和克萊德·巴羅或許是美國歷史上最著名也最浪漫的一對兒罪犯。
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兩個年輕的德克薩斯人掀起一股犯罪狂潮。
纖細漂亮的女人叼著雪茄,揮舞著自動步槍,英俊帥氣的男人沖進銀行,卷出大筆錢財。
吱吱作響的汽車冒出滾滾黑煙,他們瘋狂向前奔跑,因為時間不夠用了。
克萊德開著車,叼著雪茄,時不時吐出一句臟話。邦妮則忍著腳部的劇痛掏出一個小本子,拿起筆寫下自傳詩《路的盡頭》
他們不認為自己太聰明或太絕望,
他們知道法律永遠是勝利者;
他們以前也曾遭受過槍擊,
但他們并沒有忽視死亡是罪惡的代價。
終有一天,他們會一起入土為安,
他們會并肩埋葬。
對一些人來說,這是悲痛;
對法律來說,這是解脫;
但對邦妮和克萊德來說,這是死亡。
ONE 美國經濟大蕭條
找工作的年輕人
20世紀20年代,美國國家總財富在10年間增長了一倍多,人們稱呼這時期為“咆哮的二十年代”。
紐約華爾街的紐約證券交易所處于喧囂中心,無論是百萬富豪還是清潔工,每個人都爭先恐后將錢投進股市,等待錢生錢,錢滾錢。
▲美國經濟大蕭條
股市迅速擴張,并于1929年8月達到頂峰。
1929 年 10 月 24 日,察覺到危險的投資者突然大量拋售高價股票,當天交易量達到創紀錄的 1290 萬股,股市崩盤開始。
那一日,美國人稱之為:“黑色星期四”。
5天后,第二波恐慌席卷華爾街。約有 1600 萬股被交易,數百萬股股票變得一文不值。于是,又有了黑色星期二。
▲美國經濟大蕭條
以“保證金”(借來的錢)購買股票的投資者全部成為負債者,工廠和企業開始減產并解雇工人,城鎮里到處都是排隊領面包的窮人,救濟站和無家可歸者人數不斷增加。
農村的情況并沒有更好一些,1930 年,南部平原一場嚴重干旱將大風和沙塵從德克薩斯州帶到了內布拉斯加州。人員、牲畜和莊稼死亡,田地里顆粒無收,農民們餓著肚子將家中僅剩的財產綁在大篷車上,拖兒帶女從農村遷移到城市尋找工作。可是,工作在哪兒呢?
▲沙塵暴席卷德克薩斯
1933 年 3 月 4 日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總統時,銀行系統已經崩潰,每4個人里就有1個勞動力失業,物價和生產力下降到 1929 年水平的三分之一。
工廠關閉,磨坊和礦山廢棄,農田顆粒無收,人民挨餓……窮人們聚集在城市邊緣用紙板搭建的所謂“胡佛村”,成群的失業青年離開家庭,作為流浪漢搭乘火車四處尋找“流奶與蜜之地”。
▲美國經濟大蕭條
特殊的年代成為滋生罪惡的溫床,自 1932 年起,饑餓游行和小規模騷亂在全國范圍內變為尋常之事。
TWO 邦妮·帕克
年輕的邦妮·帕克
邦妮·伊麗莎白·帕克,1910 年出生于德克薩斯州羅威納,是家中三個孩子里的老二。
4歲時,泥瓦匠父親意外去世,寡母艾瑪帶著3個孩子搬回父母位于西達拉斯工業郊區水泥城的家,靠做裁縫拉扯孩子們長大。
▲邦妮·帕克
邦妮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她的學習不錯,尤其熱愛文學,常在本子上寫下同年齡孩子讀不懂的詩句。她還喜歡音樂,熱愛舞臺,當學校舉辦選美比賽和才藝表演時,邦妮總是高高舉起雙手,笑著跳上舞臺,為臺下的“觀眾”唱一首百老匯熱門歌曲。
嬌小玲瓏的邦妮總是大笑著告訴朋友們:“總有一天你們會看到我的名字在燈光下閃耀!我可是會跟道格拉斯·范朋克一起演電影的人?!?/strong>小姑娘高傲地昂起頭,仿佛已經見到光輝奪目的未來。
▲左邊是邦妮,右邊是她的妹妹比莉·簡,攝于 20 世紀 20 年代
然而現實慘烈,做出輟學結婚的決定并不困難。母親艾瑪在工廠里艱苦勞作,賺到的錢僅夠一家老小糊口??粗敐M頭白發,曾經姣好的面容滄??菸钅萑滩蛔柵笥眩?strong>“高中畢業我們能做什么?”
朋友踢了踢腳下的石子,嘆了一口氣:“我聽說休斯敦可以找到秘書工作,但那也太遠了。在我們這里,或許只能當服務員或女傭?!?/strong>
邦妮喃喃道:“那讀完高中還有什么意義呢?”
▲美國經濟大蕭條
她的心中有詩和遠方,也曾在地圖上丈量過達拉斯到洛杉磯的距離,2000多公里,是她可望而不可及的未來。
為了減輕家庭負擔,距離16歲還有6天的時候,邦妮·帕克輟學嫁給了高中同學羅伊·桑頓,但這段婚姻完全不幸福。
THREE 克萊德·巴羅
年輕的克萊德·巴羅
克萊德·切斯納特·巴羅,1909 年出生于德克薩斯州達拉斯東南部埃利斯縣的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
克萊德不像哥哥馬文·伊凡·巴克·巴羅那樣活潑,他少言寡語,沉迷音樂。跟著父兄屁股后面在農場里幫忙一天后,他總是趁著夜色未深,拿起不知誰丟棄在農場里的舊吉他,哼唱旋律不明的小調。那時候,小克萊德夢想未來能夠進入音樂行業,還自學吹奏薩克斯管。
▲馬文·伊凡·巴克·巴羅
20 世紀 20 年代初,美國曾興起從農村遷往城市的移民潮,巴羅一家就這樣離開鄉村搬到了達拉斯。剛搬到這里的頭幾個月,一家人擠在馬車里,直到他們攢夠錢買了一頂帳篷,這才在西達拉斯的貧民窟安定下來。
▲拖家帶口的大篷車家庭
城市里的工作并不好找,19歲的巴克告訴家人他找到了一份修理汽車工作。其實,走投無路的他投靠西達拉斯黑社會,并在那里學會了偷竊、搶劫,也將這些教給了弟弟們。
▲1926 年,克萊德·巴羅 17 歲
克萊德第一次被捕是因為未能歸還一輛租來的汽車,后來租車公司撤銷了指控。僅僅三周后,他第二次被捕,那是1926 年圣誕節前夕,23 歲的巴克和 17 歲的克萊德因偷了一輛卡車的火雞而被捕,他們打算在圣誕節期間出售這些火雞。
克萊德并非一開始就決心墮落,14歲時,他曾試圖加入美國海軍,但由于童年時患過嚴重的疾病(可能是瘧疾或黃熱?。逵⒊咚挠⒋纾ù蠹s1.63米)的身高,瘦弱的身材被征兵官在名單上畫了一個×。這對克萊德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為他早早已經在左臂上紋上了“USN”(美國海軍縮寫)的字樣。
▲年輕的克萊德·巴羅
被拒后,克萊德也曾試圖尋找一些“合法”工作,但隨著經濟大蕭條席卷全國,到處都是失業的人,瘦弱的男孩兒又能找到什么樣的工作呢?
饑餓和焦慮很快擊敗了道德與良知,偷車、搶劫商店成為克萊德的“工作”。
1930 年 1 月,克萊德通過共同的朋友認識了 19 歲的邦妮,兩人一見鐘情。
FOUR 邦妮與克萊德
邦妮與克萊德
邦妮嫁給羅伊后,同年齡的男孩兒開始兌現養活家小的諾言。
而他給妻子交家用的方式是偷竊、詐騙。
▲邦妮與第一任丈夫羅伊
結婚1年后,邦妮就搬回母親家居住。艾瑪問她為什么,邦妮撩開頭發指了指自己青紫的眼角:“羅伊是個心不在焉的流浪丈夫,他總會消失很長一段時間,拿回來的錢還不夠他喝酒的。喝醉了就會打人……”
邦妮在日記里寫道:我完全灰心了,因為我知道我再也無法和他一起生活。
▲邦妮在達拉斯的一家咖啡館找了份工作
邦妮在達拉斯的一家咖啡館找了份服務員工作,在那里,她收到羅伊入獄的消息。邦妮嘆了一口氣,走到桌子前,將已離開客人的咖啡杯收起來,順便沖窗邊的??吞氐隆ば令D笑了笑。
辛頓先生在郵局工作,是這里的??停偸窍矚g坐在窗邊的位置偷偷看自己,邦妮什么都知道。
▲邦妮的手稿
我時常覺得孤獨……達拉斯的生活完全不是我想要的……忽然發現攝影很有趣,將那一刻的表情、快樂、風景固定成永恒……《邦妮日記》
邦妮遇到克萊德很偶然,邦妮去照顧受傷的朋友,在這個朋友家里遇見了克萊德。他們彼此無可救藥的愛上了對方,一見鐘情,天崩地裂。
▲邦妮與克萊德
艾瑪·帕克事后回憶道:“一切都來得如此簡單,就像那些意義重大、改變人生的事情經常發生的那樣?!?/strong>
FIVE 監獄風云
監獄服刑
當兩人愛得死去活來之際,克萊德因為盜竊汽車入獄,邦妮的心碎了。
克萊德被分配到伊斯特漢姆監獄農場服刑,押送的路上,克萊德已經憂心忡忡。伊斯特漢姆在德克薩斯臭名昭著,有名的工作任務繁重,條件危險,而且很難逃離。
▲W·D 瓊斯16 歲時與巴羅在一起,在頭兩周內就犯下了兩起謀殺案。
“親愛的,我心情低落得想死?!?/strong>克萊德在獄中服刑時寫信給邦妮。
邦妮回信鼓勵他,請求克萊德不要再惹麻煩,她會一直等他。
伊斯特漢姆從每年的棉花收成中獲利,囚犯必須在酷熱的天氣下長時間工作,如果沒有“生產”出足夠的棉花,騎著馬的獄警就會好好“懲罰”他們。
為了避免在田里干苦工,克萊德將衣服團了一下塞進嘴里,狠了狠心,用鐮刀截掉了兩個腳趾。他嚎叫著倒在田里,被獄警送回包扎。
▲臭名昭著的伊斯特漢姆監獄農場的獄警騎馬監視在田里干活的囚犯
他確實不需要繼續在田間辛苦地勞作,付出的代價則是,余生都得一瘸一拐走路。
這還不是痛苦的全部,瘦小俊俏的克萊德被一個“獄友”壓在田中,遭受人生最羞辱的侵犯??藙诘掠靡桓茏右u擊并殺死了性侵他的人,砸碎了他的頭骨。這是他第一次謀殺,另一名無期徒刑的囚犯見他實在可憐,對趕來的獄警道:“我打死的,我愿意對此負責?!?/strong>
▲克萊德出獄2個月后,邦妮加入了巴羅幫
克萊德的母親成功為他申請假釋,他在受傷后6天被釋放。姐姐瑪麗看著眼神凌厲的弟弟,心間升起一股寒意。“他肯定在監獄里經歷了一些可怕的事情,因為他出獄后已經不是以前的他了,從一個學生變成了一條響尾蛇?!?/strong>
SIX 雌雄大盜
克萊德進監獄的時候是個偷竊犯,離開之后卻變成了一個殺人犯。
從那以后,他不再是從前那個謹慎小心的偷竊犯,而變得公然拿著武器沖進雜貨店、加油站和銀行。“社會將我變成它認為的樣子,那么我就以這個姿態繼續生活?!?/strong>克萊德與哥哥巴克組建了一個幫派——巴羅幫。
▲布蘭奇與巴克·巴羅
團伙成員包括:克萊德、邦妮、巴克、巴克的妻子布蘭奇、西迪瓊斯、亨利·梅思文、雷蒙德·漢密爾頓、喬·帕爾默和拉爾夫·富爾茨。
艾瑪也不知道為什么曾經乖巧可愛的女兒突然加入犯罪幫派,她用昨日端咖啡的手拿起槍械,跟著男友身后沖進店鋪,用槍抵著驚慌店主的頭……
▲克萊德的犯罪檔案
邦妮不再回家,她跟著克萊德輾轉于各個城鎮,搶劫銀行、小企業和加油站。
1932 年 3 月,邦妮在一次搶劫未遂中被捕,幾周之后,因陪審團決定不予起訴而被釋放。出獄沒幾天,她與克萊德取得聯系,繼續踏上逃亡之路。
▲邦妮與克萊德
據說他們曾在俄克拉荷馬州阿托卡殺死了兩名警察,在德克薩斯州謝爾曼槍殺了一名雜貨店老板,在坦普爾槍殺了一名市民,并在達拉斯槍殺了另一名執法人員。
幾個州的執法機構發起了聯合追捕公文,但兩人就像是幽靈一般忽然消失在執法者視野內。
▲團伙兒的藏身之所
1933 年 3 月,克萊德、邦妮、巴克和布蘭奇在密蘇里州喬普林橡樹嶺大道 3347號的一個臨時藏身處安頓下來。
他們總是吵吵嚷嚷,被鄰居投訴后,警察突擊搜查。隨后,雙方爆發激烈槍戰,兩名警察被槍殺。事后,警方在公寓里發現了一臺相機和幾卷未沖洗的膠卷,第二天,一系列照片出現在《喬普林環球報》上,全美都認識了近期的“犯罪巨星”。
▲布蘭奇在愛荷華州德克斯菲爾德公園被抓
而后,邦妮與克萊德在美國全境掀起軒然大波。
SEVEN 血色浪漫
邦妮與克萊德
頭版頭條是邦妮·帕克的照片。嬌小的女人手持著槍,腳擱在福特車的保險杠上,嘴里叼著雪茄,活脫脫《小凱撒》中的愛德華·羅賓遜。
▲邦妮手持雪茄和槍的姿勢讓她在媒體上被稱為“抽雪茄帶槍的情婦
還有一張照片,邦妮舉著步槍指著克萊德的胸部,而克萊德面帶微笑,含情脈脈看向對面的女人;另一張照片中,克萊德以夸張的電影明星姿勢親吻邦妮,邦妮穿著細高跟鞋,身姿窈窕……
兩人留下了無數張照片,仿佛不是在逃亡,而是進行一場快樂浪漫的旅行。
這或許并非他們的本意,但在觀眾眼前,一對靚麗男女,炫耀著他們的槍、漂亮的衣服、熾烈的愛情,并且表現出對法律的蔑視。
▲邦妮舉著步槍指著克萊德
他們是一對“抓馬”的冒險者,將可怕的犯罪變成舞臺上的演出。讀者們想要盡可能多地了解那些他們自己不敢做的可怕事情,既希望他們被懲治,又希望他們能夠繼續逃亡。
記者們涌向兩人的家鄉,邦妮的詩歌被發表在報紙上。文藝青年的人設瘋狂刺激了讀者們的想象:“他們的行為是對社會的控訴,是對秩序的反抗!”
▲邦妮的筆記本;里面記錄她的日記和詩歌
《紐約時報》稱克萊德是“臭名昭著的德克薩斯‘壞人’和殺人犯”,而邦妮是他“抽雪茄、槍法流利的女同謀”。
但在大蕭條時期民眾心目中,邦妮和克萊德是“英雄”。“即使你不贊同他們,”當時在德克薩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長大的眾議院前議長吉姆·賴特回憶道:“你還是會羨慕他們,因為他們如此英俊、富有和快樂。”
▲“魅力與尊嚴!” 《邊疆報》 (內布拉斯加州奧尼爾城),1933
隨著巴克在抓捕過程中死亡,邦妮與克萊德的行為變得越來越偏激。1934 年復活節,他們殺害兩名騎摩托車的警察后逃離現場。其中一名警察名叫H·D·墨菲,這是他第一天上班,美麗的未婚妻正在準備兩人的婚禮。
民眾這才從傳奇故事中清醒:邦妮與克萊德并不浪漫,他們是一對兒劫匪、殺人犯。
EIGHT 浪漫背后
邦妮和克萊德
克萊德離開監獄后便腳步蹣跚,逃亡路中,他不得不只穿著襪子開車,因為穿著鞋無法在油門和剎車之間保持平衡。
▲邦妮與克萊德
1933年6月,克萊德帶著邦妮在德克薩斯州北部的鄉村道路上疾馳。他開車向來魯莽,以至于錯過了正在修建橋梁的繞行警告標志。
福特 V-8以每小時 70 英里的速度撞破路障,在空中劃出一道長長的拋物線,然后跌入一條干涸的河床。滾燙的酸液從破碎的汽車電池中涌出,邦妮的右腿被嚴重燒傷。
▲邦妮與克萊德的通緝令
“啊~天啊~”邦妮慘叫道。
克萊德將女友從車中拉出,抱到附近的農舍處理傷口,但邦妮的腿已經被嚴重腐蝕,有些地方深可見骨。很顯然,他們沒辦法找專業醫生,克勞德快速在傷口上涂抹小蘇打和藥膏,阻止邦妮的皮膚和組織灼傷。
▲邦妮·帕克
“親愛的,我們現在只能這樣處理。你感覺怎么樣?”克勞德給邦妮灌下藥水,以防止傷口感染發燒。他們倆對槍傷的護理經驗豐富,但邦妮的腿注定無法完全痊愈。團隊成員W·D·瓊斯道:“她被燒傷得太嚴重了,我們都認為她活不下來了。她右腿的皮從臀部到腳踝都掉了。我可以看到一些地方的骨頭。”
▲邦妮與克萊德
邦妮還是挺了過來,生命的最后一年,她只能蹦跳著前進,需要去特定的地方時,只能爬上克萊德的背,或者被他抱起才能到達。
兩人依靠酒精和雪茄戰勝身體上的痛苦,精神上卻緊緊依偎著,等待最終審判的到來。
NINE 最終審判
1934 年 5 月,邦妮與克萊德因在四個州犯有搶劫、偷車、盜竊、越獄、襲擊和謀殺等多項罪名而背負了 16 項逮捕令。
▲1933 年,巴羅幫的犯罪行為從搶劫升級為謀殺,引起當地政府的注
長時間的追逐讓前德克薩斯州游騎兵隊長弗蘭克·哈默發現了克萊德的行動規律,他們總是會在搶劫逃亡一段時間后探望家人,這便給了警探們可乘之機。按照計劃,邦妮與克萊德即將去路易斯安那州看望亨利·梅思文的家人,亨利的父親艾維以兒子不會因兩個月前在德克薩斯州格雷普韋恩謀殺警官惠勒和墨菲而被判處死刑為條件,出賣了兩人的行蹤。
▲亨利·梅思文
弗蘭克繪制了路線并帶領伙伴們在 154 號公路沿線吉布斯蘭以南通往塞爾斯的路上設下埋伏。
5 月 23 日上午 9 點 15 分左右,警察在等待一日一夜后幾乎要放棄原本計劃時,聽到一輛車高速駛來。車輛駛近,果然是那輛通緝令上常見的福特 V-8。6名警探齊齊開槍,克萊德頭部中彈當場死亡,邦妮的尖叫聲劃破天空。
▲盡管是被通緝的罪犯,邦妮和克萊德仍然設法偶爾在達拉斯與家人
槍聲并沒有停下來,警察們開了大約 130 發子彈,每個人都打光了身邊全部子彈。汽車冒著煙,就像是著火一樣沖進路邊的壕溝……
車輛上有 112 個彈孔,其中約四分之一擊中了這對情侶。兩人都被彈孔射成了篩子,邦妮的頭歪在克萊德的肩頭,一同咽下了最后一口氣。
TEN 可悲的狂歡
槍戰后的福特車
邦妮與克萊德的死亡掀起了另一波狂潮。
附近的居民就像家邊來了一個馬戲團,好奇的人群聚集在現場,每一個人都開始收集紀念品。彈殼、破碎的玻璃窗,一名婦女剪下了邦妮血淋淋的頭發和裙子的碎片,聲稱要將它們當作紀念品出售;另一名男子正試圖切斷巴羅扣動扳機的手指;還有一個搶過邦妮手中吃了一半的三明治,顯然這是她最后的一頓早餐……
▲槍戰后的汽車
他們那輛福特 V8 汽車被冠上“死亡之車”之名,在全國各地巡展。這輛車上布滿了彈孔和血跡,是集市、游樂園和跳蚤市場近 40 年來最受歡迎的旅游景點,最后被內華達州普里姆的威士忌皮特酒店和賭場的老板買下,徹底定居在此。
▲邦妮與克萊德死亡地點佇立的石碑
邦妮和克萊德的死亡現場豎起了一塊石碑,簡明扼要記錄著:1934 年 5 月 23 日,克萊德·巴羅和邦妮·帕克在此地被執法人員槍斃。數年來這里成為著名“打卡點”,無數“時髦”人士都會來此,與石碑合影。
邦妮和克萊德希望葬在一起,但邦妮的母親堅持帶女兒回家。
▲兩人被殺的報道《晚星報》
刊登他們離世消息的報紙僅在達拉斯就賣出了50萬份。數千人聚集在殯儀館外,希望能有機會瞻仰遺體,超過2萬人參加了邦妮的葬禮。
兩人的墓志銘是他們生前選好的。
▲克萊德的墓碑
邦妮·帕克的墓碑上刻著:“正如陽光和露珠讓鮮花更加甜美,像你們這樣的人讓這個古老的世界更加光明。”
克萊德·巴羅的墓志銘則是:“逝者已逝,但不會被遺忘?!?/strong>
▲前德克薩斯州游騎兵隊長弗蘭克·哈默
邦妮的丈夫羅伊·桑頓在監獄里聽到了妻子的死訊,他快樂的仿佛瘋癲:“我很高興他們能跳出來。這比被抓到要好得多?!?/strong>他手舞足蹈地再次策劃起逃跑方案來。
1937 年 10 月 3 日,羅伊在試圖逃離亨茨維爾州監獄時被槍殺。
▲兩場葬禮
不知道誰還記得特德·辛頓先生,那個因為迷戀邦妮常常光顧咖啡館,卻只敢坐在窗邊偷看的年輕人。他后來離開郵局進入警隊當了一名副警長,他被指派協同弗蘭克·哈默對邦妮和克萊德行使格殺令。
“我很難過,我曾經很尊重邦妮,這令我非常難受?!?/strong>
▲邦妮·帕克
邦妮與克萊德的大逃殺一共持續了2年,死亡降臨的時候,邦妮23歲,克萊德24歲。
邦妮·帕克和克萊德·巴羅的故事從一開始就似乎是傳奇的素材。
一對年輕漂亮的犯罪伙伴,穿著時尚的服裝,嘴里叼著雪茄,手中舉著槍支,他們就像是一對明星演員,在眾人眼中扮演被禁止的角色,瘋狂向前奔跑,不在乎明天是否死亡。
▲邦妮·帕克
在特殊的歷史時期,那些吃不飽飯,不知道明天在哪兒的普通民眾,很容易將自己的內心折射在他們身上:那是另一個我,是無法釋放的自我,他們或許只是想吃一碗飽飯,他們或許只是貪戀一身新衣服,他們或許只想自由奔跑……
▲邦妮與克萊德
他們依偎著彼此,彼此忠貞,躲在福特車里分享一個三明治??巳R德開車,邦妮會從雜物中翻出最新一期電影雜志,絮絮叨叨與克萊德分享最新消息。當車停在空曠無人的荒野,克萊德則拿起后座的吉他或者薩克斯管,小心擦去上面的灰塵,為邦妮演奏一曲……
把每天當成是末日來相愛,一分一秒都美到淚水掉下來。不理會別人是看好或看壞,只要你勇敢跟我來……
▲克萊德·巴羅,1932-1933
若是剝離特殊的時代,剝離漂亮的外表、詩歌、音樂,他們就是兩個罪犯。他們是壞人,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壞蛋。故事的結局,正義得以伸張,兩人落入警察的陷阱,死在彼此的懷里。他們剝奪了別人生存的權力,警察也剝奪了他們生存的權力,塵歸塵,土歸土。
▲邦妮與克萊,1933 年在森林里擦槍
于我而言,邦妮與克萊德故事最令我動容的部分在于:他們知道自己會死,從未妄想過逃脫,義無反顧奔向死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