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irdre Denali Rosenberg/TNC Photo Contest 2021
2024 年 Vol. 10
總第 32 期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通訊
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 Round-up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即保護、養護、恢復、可持續利用和管理天然或經改變的陸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的行動,有效和適應性地應對社會、經濟和環境挑戰, 同時提供人類福祉、生態系統服務、恢復力和生物多樣性惠益。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中國項目科學部與合作伙伴匯總國內外NbS研究進展、政策與行業動態及實踐案例,編輯發布月度通訊,為關注NbS的研究者和實踐者提供信息參考。
01
研 究
The Forest Factor: The Role of Protection, Restoration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Forest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
《森林因素:森林的保護、恢復和可持續管理在落實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中的作用》
CBD, 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 on Forests, 2024年10月25日
本報告重點強調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森林管理在實現“昆蒙框架”目標中的關鍵作用,探討了全球和區域層面的森林生物多樣性趨勢及面臨的威脅,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和行動方向。報告總結了關鍵分析信息和數據,建議各國政府將森林相關政策和承諾納入或更新至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與行動計劃中,同時幫助企業和機構調整其政策和實踐,以符合“昆蒙框架”要求,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報告還建議加強對生物多樣性維護與森林產品和服務之間關系的理解。報告指出,森林恢復宜在成功概率較高的區域推進,例如天然林周邊和易受洪水影響的河谷地帶,優先選擇產權明確的社區森林、管理良好的保護區緩沖區、各級政府承諾恢復森林的區域,以及鄰近原生林的地區,以提高恢復成效。報告強調,“昆蒙框架”應著力加強原生林和天然林的保護,加大可持續森林管理的應用,尤其是在熱帶森林區域。
相關鏈接:https://www.cbd.int/forest/doc/forest-factor-en.pdf
Rewarding and Incentivizing Nature-Inclusive Solar through EU Policy
《通過歐盟政策獎勵和激勵自然友好的光伏建設》
TNC, SolarPower Europe, 2024年10月15日
自然友好型光伏園區(nature-inclusive solar parks)作為潛在的一種NbS措施,強調將生態恢復和保護以及能源生產結合,旨在支持在光伏項目中融入生物多樣性考量。本報告闡述了自然友好型光伏園區的定義概念以及相關實施標準,主要識別了在相關開發進程中的關鍵利益相關者,以及歐盟境內現有的可再生能源和自然保護相關的政策方案,旨在以推動自然友好型光伏園區在歐盟的規模化發展。報告建議:1)需要在歐盟層面制定清晰的相關定義,并提供開發規范指南以及監測評估系統,避免生物多樣性損失;2)制定相關的法律要求以及獎懲機制,確保園區的生物多樣性凈增益;3)將相關政策有效納入國家自然恢復計劃以及地方規劃框架,以及通過專家咨詢確保空間規劃的良好實施及實踐。
相關鏈接:https://www.nature.org/content/dam/tnc/nature/en/documents/Nature_inclusive_solar_parks_Oct2024.pdf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Improves Soil Health and Sustains Crop Yields After Long-Term Warming
《保護性農業在長期增溫后改善土壤健康并維持作物產量》
Teng, J., Hou, R., Dungait, J.A.J.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年10月10日
保護性農業(conservation agriculture)作為一種可持續管理策略,被廣泛推廣為NbS,旨在維持糧食生產的同時提升土壤健康水平。該研究通過長達八年的實驗性增溫試驗,比較了保護性農業與常規農業在17項土壤性質、微生物多樣性和作物產量指標上的差異。研究發現,氣候變暖對采用保護性農業的土壤健康總體上有正面影響,表現為土壤有機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顯著增加。變暖引發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真菌多樣性(腐生菌豐富度)的變化與小麥產量直接相關,在保護性農業模式下產量增加了9.3%。此外,保護性農業在長期增溫條件下使土壤健康平均提升了21%,其作物產量與常規農業持平。該研究為保護性農業在可持續糧食生產中的潛在益處提供了新的見解,強調了通過改善土壤健康來提高農業系統氣候韌性的重要性。
相關鏈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3169-6
Nature-based Solutions: Lessons from European and Chinese Case Studies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來自歐洲和中國案例研究的經驗教訓》
Davies, C., Qin, Q., Wang, W., Brack, D. EU–China Coope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Green Economy Project, 2024年10月10日
本報告選取了來自歐盟和中國的4個NbS案例,涵蓋陸地、水生、城市生態系統以及NbS融資四大領域,旨在了解兩地區在歷史和近期NbS應用中的實踐與成效。其中,在中國毛烏素沙漠開展的防治荒漠化行動,通過建設防護林帶等系列景觀恢復措施,顯著減少了該地區沙塵暴的頻率,改善了當地的空氣質量和總體環境狀況。而成都公園城市的建設促進了當地低碳、環境友好的經濟發展,與意大利米蘭南公園(Parco Sud Agricolo)的設計目標一致,旨在為城市及城市邊緣的農業區提供自然友好的綠色空間。此外,地中海的跨大陸生物圈保護區在藍綠基礎設施的設計中帶動了公眾參與,而德國魯爾工業森林項目則展示了如何在城市及其邊緣地區利用森林作為NbS,發揮綠色基礎設施的多功能性和連通作用。此外,報告建議進一步探索NbS融資的激勵機制,并強調私營部門的參與對NbS的廣泛推廣至關重要。
相關鏈接:https://www.clientearth.org/latest/documents/nature-based-solutions-lessons-from-european-and-chinese-case-studies/
Bridging Continents: Exploring the state-of-play of Nature-based Solutions in the EU and LAC: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Collaboration
《跨洲橋梁:探討歐盟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現狀:構建合作基礎》
EU Commission, 2024年10月9日
本報告旨在探討歐盟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的NbS政策和相關實踐及合作的戰略路徑。報告主要概述了兩地區NbS在政策制定、資金機制、知識共享與交流方面的情況,重點介紹現有兩地區的相關合作,展示了不同生態系統(包括農業、森林、淡水、海洋和沿海以及城市地區)中NbS的良好實踐應用,并總結了支持這些舉措的政策工具,以及探討了如何利用區域優勢應對共同挑戰,促進推動持續的跨區域合作。本報告指出,兩個地區已經采取了顯著行動來支持NbS倡議,但其規模和影響仍有較大的潛力和提升空間,通過提高NbS的主流化水平、改善NbS倡議的設計以及促進跨區域間的合作交流,可以有效提升NbS發揮的積極效益。
相關鏈接:https://op.europa.eu/en/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671490d0-85f4-11ef-a67d-01aa75ed71a1/language-en
Agriculture and Conservation
《農業與保護》
IUCN, 2024年10月9日
本報告聚焦農業與自然的相互作用,探討了農業與自然保護之間的積極和消極關系。報告分析了在不同政策情境下實現兩者協同的必要條件,并指出,通過設計更完善、更加精準的政策,可以同時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農業發展,建議各國積極采納和實施此類政策。特別是,可持續農業可以在不影響糧食安全、經濟發展或氣候目標的情況下,有效支持自然保護和生態修復。報告還收錄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15個案例研究,其中危地馬拉案例重點介紹了通過基于生態系統的適應方法,保護農業土壤和景觀并提升管理水平,強調了可持續農業作為NbS在自然保護和氣候減緩方面的協同作用。
相關鏈接:https://portals.iucn.org/library/sites/library/files/documents/NGW-002-En.pdf
National Nature-Positive Pathways to Guide Policy and Private Sector Action
《國家邁向自然向好的路徑:指導政策和私營部門行動》
WWF UK, 2024年10月
本報告指出,英國政府應制定或委托相關部門制定清晰的路徑,以實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GBF)中規定的自然向好目標,并指導政策制定者和私營部門的各經濟部門共同推動GBF目標和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與行動計劃(NBSAP)的實現。報告明確,自然向好的農業系統轉型需要采用新的技術和流程,以提高農業系統的效率、生產力和廢物管理水平,同時支持自然和氣候目標的協同實現。報告強調,農業轉型過程中應整合多種市場融資模式,推廣NbS、再生農業和生物多樣性凈增益措施,并為農民和土地所有者提供教育和培訓,以支持農業系統自然向好的轉型。
相關鏈接:https://www.wwf.org.uk/sites/default/files/2024-09/WWF-Aviva-Nature-Positive-Pathways.pdf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Vege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青藏高原植被固碳潛力》
Weixiang Cai, Li Xu, Ding Wen et al.,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24年9月24日
本研究基于對青藏高原2040個植物群落的野外調查數據,并結合森林固碳模型,系統評估了青藏高原當前的植被碳儲量,以及在未來造林和氣候情景下2020–2060年植被的固碳潛力。研究發現,在未來造林和氣候情景下,青藏高原2020–2060年期間的植被固碳潛力約為458.3 Tg C(百萬噸碳),平均固碳速率為11.5 Tg C/年。作為未來植被固碳潛力的主要貢獻者,現有森林增加了363.5 Tg C(79.3%);而草地固碳貢獻相對較小,為 10 Tg C(2.2%);新造林的固碳潛力達84.8 Tg C(18.5%)。植樹造林產生的植被固碳速率逐漸增加,將成為2020–2060年青藏高原整體植被固碳潛力的重要貢獻力量。此外,在當前二氧化碳排放不變的情景下,該區域2020–2060年植被固碳潛力將抵消該地區31%的人為碳排放。研究建議,通過NbS合理經營現有森林、科學規劃造林區域以及強化氣候政策執行,最大化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固碳潛力,以助力國家碳中和目標,同時為保護這一獨特的生態系統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
相關鏈接:https://doi.org/10.1016/j.rser.2024.114937
Enhanced Agricultural Carbon Sinks Provide Benefits for Farmers and the Climate
《增強農業碳匯為農民和氣候帶來益處》
Frank, S., Lessa Derci Augustynczik, A., Havlík, P. et al., Nature Food, 2024年9月23日
作為NbS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碳匯具有顯著的減排潛力。研究表明,使用經濟土地利用模型的預測,到2050年,農業碳匯方案提供的累計減排潛力可與造林相當。研究發現,農業碳匯預計可為全球農業生產者提供高達3750億美元(2022年標準)的額外收入,在減排成本為160美元每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前提下,能夠實現農業、林業及其他土地利用部門在2050年前的凈零排放,經濟成本約為每噸80至120美元,這將顯著降低國家減排的整體經濟成本。研究進一步表明,為了充分釋放農業碳匯的減排潛力,未來5年內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部署高效的機構和監測系統,特別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這些減排潛力最大的地區,以實現農業碳匯的多重效益。
相關鏈接:https://doi.org/10.1038/s43016-024-01039-1
The Nature-Based Credit Science Decoder Series: Blue Carbon
《基于自然的信用科學解讀系列:藍碳》
TNC, 2024年8月
基于自然的信用科學解讀系列報告以 6種基于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NCS)路徑開發的碳項目為對象,詳細闡釋了這些項目當前的最佳科學實踐與不足之處。本報告是該系列的第二部分,重點概述了高質量藍碳項目如何利用最新的科學進展和工具,以高完整性的方法定義項目的基線情景、測量與量化減排和碳吸收量、估算不確定性、并監測項目活動及其持久性。本系列指南旨在幫助高質量碳信用的買方更有效地評估項目是否充分運用了先進的科學工具與方法,并確定研究投入的優先領域。
相關鏈接:https://nature4climate.org/wp-content/uploads/2024/09/TNC_Blue-carbon-040924.pdf
02
國 際
葡萄牙宣布在亞速爾群島建立北大西洋最大海洋保護區
2024年10月18日
葡萄牙亞速爾群島區域議會于十月中旬正式批準建立北大西洋最大的海洋保護區。這一決定不僅為亞速爾群島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奠定了重要基礎,也標志著葡萄牙在實現聯合國2030年前保護全球30%陸地和海洋的目標邁出了關鍵一步。新設立的海洋保護區面積接近115,830平方英里,將為包括深海珊瑚和熱液噴口(hydrothermal vents)在內的豐富生物多樣性提供保護。根據規劃,保護區的一半將被劃為“完全保護區”,禁止一切捕魚活動;而另一半將為“高度保護區”,僅允許有限的特定捕魚作業。這一保護措施與NbS相結合,旨在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并促進生態系統恢復,同時增強當地漁業的可持續性。
相關鏈接:https://news.nationalgeographic.org/the-azores-establishes-largest-marine-protected-area-network-in-europe/
《歐盟森林砍伐條例》推遲一年執行
2024年10月2日
歐盟委員會近日宣布,將分步推遲《歐盟森林砍伐條例》(EUDR)的實施期,以確保該法規的正確和有效執行。根據新計劃,從2025年12月30日起,該法規將適用于大型企業,而微小企業則將在2026年6月30日開始適用。歐盟委員會已向歐洲議會和理事會提交了延長實施期限的提案,預計將在年底前獲得批準。EUDR于2022年推出,原定于2024年底實施。該法規對七種主要農產品(包括棕櫚油、大豆、牛肉、可可、咖啡、橡膠和木材衍生物)設定了盡職調查要求,要求供應商證明其供應鏈不涉及全球森林砍伐,否則將面臨巨額罰款和貿易禁令。此外,自2020年12月31日之后生產的產品不得來源于任何毀林或林地退化的土地。
相關鏈接:https://www.consilium.europa.eu/en/press/press-releases/2024/10/16/eu-deforestation-law-council-agrees-to-extend-application-timeline/
加納獲得3000萬美元資金支持以實現其氣候及生物多樣性目標
2024年9月29日
阿聯酋政府向加納政府提供3000萬美元以支持其發展基于自然的社區發展和氣候解決方案。“加納韌性”(Resilient Ghana)戰略強調了包括生物多樣性走廊、植樹造林和生態農業等六大重點投資領域,旨在實現該國的氣候、生物多樣性和社區發展目標。該計劃尤其強調了性別平等和青年參與的重要性,同時根據在加納已經開展的REDD+項目,明確了這些投資領域相關的測量、報告和核查指標。
相關鏈接:https://www.wam.ae/en/article/1455ib3-uae-invest-30-million-support-ghana’s-biodiversity
加拿大政府投資超過2000萬美元支持全球可持續森林政策和管理
2024年9月27日
加拿大能源與自然資源部長近日宣布了一項超過2000萬美元的投資,旨在支持全球范圍內的可持續森林政策和管理項目。這筆資金將通過加拿大的全球森林領導計劃和國際示范森林網絡(IMFN)進行分配,用于擴大加拿大在國際林業領域的參與、合作與伙伴關系,同時向國際分享其專業知識。大部分資金將通過IMFN分配,以支持IMFN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的合作伙伴開展低碳、氣候適應及可持續發展轉型,重點關注當地社區和地方治理的需求。此外,這項投資是加拿大履行全球森林金融承諾的重要組成部分,著重支持NCS,以促進森林和景觀的恢復項目。
相關鏈接:https://www.canada.ca/en/natural-resources-canada/news/2024/09/canada-supports-a-sustainable-future-through-20-million-investment-to-advance-sustainable-forests-internationally.html
國 內
國家標準《天然林保護修復生態效益評估指南》發布
2024年10月23日
該標準發布于10月23日,提供了天然林保護修復生態效益評估的總則、評估指標體系、評估方法和評估數據來源及匯總指南,適用于全國、區域尺度及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的天然林保護修復生態效益監測評估。該標準的發布實現了天然林保護修復生態效益從定性評估向定量評估的轉變;為定期發布全國及地方天然林保護修復效益評估報告,建立全國天然林數據庫提供了堅實基礎,也為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也為我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的重大工程規劃實施提供了關鍵科技支撐。
相關鏈接:https://www.forestry.gov.cn/c/www/lcdt/590626.jhtml
浙江省發布綠色低碳轉型促進條例
2024年10月14日
條例明確,要探索建立浙江省省域碳普惠減排交易機制,推動生態系統碳匯等碳普惠減排量納入交易,強調1)省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林業等部門應當加強生態系統碳匯基礎支撐,建立森林、海洋、濕地、土壤碳匯監測系統,組織開展碳儲量、碳匯量調查評估;2)林業主管部門應當制定林業碳匯發展規劃,實施退化林修復、森林撫育經營和災害防控,提升森林碳匯能力,鞏固區域碳中和基礎,加強林業碳匯項目管理,推動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3)支持碳排放企業、大型活動組織者、社會公眾等通過購買林業碳匯等碳減排量履行社會責任;4)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支持“以竹代塑”、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藍色循環”等綠色低碳發展模式。
相關鏈接:https://fzggw.zj.gov.cn/art/2024/10/14/art_1620994_58939050.html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關于印發《上海碳普惠減排項目方法學 濱海鹽沼濕地修復》的通知
2024年10月8日
濱海鹽沼濕地是重要的藍碳生態系統之一,具有顯著的固碳能力。濱海鹽沼修復項目可以通過人工種植鹽沼植被,增加鹽沼濕地生物質和土壤有機碳的碳儲量,實現CO2的清除,是上海市生態保護修復和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提升的重要內容。該方法學的推出,為濱海鹽沼濕地修復項目核算碳匯量、申報減排項目提供技術支撐,有助于推進濱海鹽沼濕地碳匯價值轉化,促進鹽沼濕地生態功能的恢復和提升,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相關鏈接:https://sthj.sh.gov.cn/hbzhywpt2025/20241008/bddb377d9bca4ab9a6a1b6a399902762.html
03
行 業 動 態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屆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 29)即將舉行
UNFCCC COP29將于11月11日至24日在阿塞拜疆巴庫召開,在各大機構和組織主辦的邊會上,目前共有八場涉及NbS主題的活動。相關議題涵蓋:利用NbS應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氣候脆弱性與風險、通過NbS與科學研究增強氣候韌性、通過技術創新與合作推動林業的可持續管理、探討結合NbS和清潔能源轉型實現氣候適應與減緩的智慧路徑、展示青年在NbS實踐中的賦權案例、公共和私營部門通過NbS促進清潔能源目標的實現、女性在氣候倡議中的NbS應用與面臨的挑戰,以及森林相關的NbS與氣候融資等。
相關鏈接:https://seors.unfccc.int/applications/seors/reports/events_list.html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會議(CBD COP16)氣候與生物多樣性協同決議討論進展
在CBD COP16舉行的第一周,各國在關于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議題25)的決議上取得了一定進展,這為加強《生物多樣性公約》(CBD)、《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以及《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之間的協作提供了具體路徑,但具體的合作方式仍待確定。其中,巴西提議制定相關流程,以支持各締約方提交對《里約公約》中潛在合作計劃的意見;加拿大則建議在2025年舉行CBD-UNFCCC技術專家對話會,并將其結論提交科學、技術和技術建議附屬機構(SBSTTA)審議。決議草案還強調了加強各國在重點領域合作的重要性,并認可了UNFCCC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的成果,重申了生態系統完整性的重要性,以及避免和盡量減少行業轉型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必要性。此外,推動決議進程的主要障礙在于解決文本中關于融資和避免重復計算的關鍵段落。這些成果在CBD COP 16上得到承認至關重要,它們將為UNFCCC COP 29奠定基礎。
相關鏈接:https://climatenetwork.org/wp-content/uploads/2024/10/CAN_-CBD-COP16-Briefing_October-2024-.pdf
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的首批9個小額項目獲得通過
10月24日,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理事會在哥倫比亞卡利舉行全體會議,審議并通過了9個小額項目的評審結果。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首批支持的項目覆蓋了15個國家,包括中東歐區域1個項目、亞太區域4個項目、非洲區域2個項目、拉美區域2個項目。這標志著基金進入了落實“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新階段。
相關鏈接:https://www.mee.gov.cn/ywdt/hjywnews/202410/t20241026_1090148.shtml
日本主要商業銀行發布報告探討NbS融資
10月17日,日本大型銀行三井住友銀行(SMBC)發布報告,建議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引入更具創新性的信用風險方法和商業模型為NbS融資。報告指出,NbS的投資風險需要被重新定義,以解決傳統金融模型與基于自然的項目中初步風險-收益特征之間的“錯位”問題。
相關鏈接:https://www.smbc.co.jp/asia/insights/mobilizing-finance-for-nature-based-solutions.pdf
兩家咨詢公司啟動新計劃開發英國海草恢復碳準則
10月9日,英國碳抵消服務公司氣候影響伙伴(Climate Impact Partners)與全球咨詢公司德勤(Deloitte)啟動了一項計劃,旨在為英國的海草恢復提供融資方案。該計劃作為該國正在開發的海草碳準則(seagrass carbon code)的一部分,將資助英國海草草甸的相關研究,包括繪制生態系統分布圖以及和開發大規模恢復方法學,進一步帶動私營部門為大規模海草恢復提供融資支持。
相關鏈接:https://www.climateimpact.com/news-insights/news/climate-impact-partners-and-deloitte-join-forces-to-unlock-large-scale-seagrass-recovery-financing/
非洲五國正在推進簽署全球首個“債務換自然”協議
近日,據路透社報道,至少有五個非洲國家正在推進全球首個“債務換自然”(debt-for-nature swap)聯合協議,旨在籌集至少20億美元用于保護珊瑚礁分布密集的印度洋地區。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并未透露這五個國家的具體名字,但表示支持這一協議的更廣泛保護計劃“Great Blue Wall”的國家包括肯尼亞、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莫桑比克、塞舌爾、索馬里、南非、坦桑尼亞和科摩羅。
相關鏈接:https://www.reuters.com/sustainability/sustainable-finance-reporting/colombia-talks-with-germany-over-debt-nature-swaps-minister-says-2024-10-08/
自然資源部發布首批生產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10月21日,自然資源部發布首批15個生產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展現了礦山企業在生態修復實踐中的積極探索和深入成效。這些案例涉及地下開采、露天開采和聯合開采等方式,分布于西北生態脆弱區、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青藏高原等區域。其中,重慶東方希望重慶水泥有限公司銅礦山水泥灰巖礦的生態修復案例,克服了露天開采對生態環境帶來的挑戰,積極落實“邊開采、邊修復”模式,創新“石電共生”“采復并舉”生產方式,最終實現區域100%生態恢復,成功改善礦區生態系統功能與人居環境、促進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產業導入與轉型發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展現了礦山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履行生態修復法定義務的典范。
相關鏈接:http://zyhj.mof.gov.cn/gzdt/202410/t20241017_3945778.htm
04
實 踐 案 例
The Bonn Challenge: Ramping up Land and Forest Restoration
波恩挑戰:加快土地和森林恢復
波恩挑戰旨在通過森林景觀恢復方法(FLR)這一NbS恢復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并通過多功能景觀改善人類福祉。波恩挑戰于2011年由德國政府和IUCN發起,其目標是到2020年恢復1.5億公頃的退化和荒廢的土地,到2030年恢復至3.5億公頃。參與波恩挑戰的國家主要通過自然再生、混農林業和邊緣化農田再利用三種方式開展恢復工作。該案例展示了NbS在推動全球開展大規模森林恢復中的應用,并在應對氣候變化、維持生態系統健康和改善當地社會經濟狀況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成效。據統計,波恩挑戰為這些參與的國家帶來了多重積極效應,包括通過提高生態系統多樣性來增強對極端洪水和干旱的抵御能力,以及增加碳儲存潛力。預計波恩挑戰2030年目標實現后,每年將帶來約1700億美元的凈收益,包括流域保護、作物產量提升以及森林產品收益。此外,目前記錄的在13個地區記錄的波恩挑戰承諾的實施率達到56%,預計生態系統服務恢復價值達9萬億美元,二氧化碳封存兩達156億噸,帶動了59項國家層面的森林恢復承諾的簽訂,覆蓋了1.7億公頃的森林恢復面積。
預計在實現2030年目標后,每年將創造約1700億美元的凈收益,涉及流域保護、農作物產量提升和森林產品收益等方面。目前在13個地區的波恩挑戰承諾實施率達到56%,預計恢復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達9萬億美元,同時二氧化碳封存量可達156億噸。此外,這一倡議還促成了59項國家層面的森林恢復承諾,覆蓋1.7億公頃的恢復面積。
相關鏈接:https://nature4climate.org/wp-content/uploads/2019/09/The-Bonn-Challenge_Ramping-up-land-and-forest-restoration.pdf
11月重要日期概覽
11月5日
世界海嘯意識日
10月6日
防止戰爭和武裝沖突
破壞環境國際日
11月11日
至24日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第二十九屆締約方大會
11月21日
世界漁業日
11月26日
世界可持續交通運輸日
11月29日
國際美洲豹日
本期編輯:彭昀月/大自然保護協會科學部;徐嘉憶、姜雪原、楊海濤、冀婉怡/北京綠研公益發展中心自然項目;羅明
獲取本篇NbS近期資訊PDF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