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大家周四好呀~
上周留了一個話題,很多小伙伴說想看“怎樣不知不覺被小事消耗掉能量的”,今天來填坑啦。
故事要從很久之前開始講起。
在我記憶中,我從上大學以來腸胃就不好,有十年了。去醫院,胃腸鏡在不同的年份都做過,也沒啥大問題。記得有兩年的時間里,每天要吃7頓胃藥,有早上空腹的,三餐每頓餐前餐后的。吃藥的時候暫時緩解,停了藥就不行。后來又輾轉去看了幾位中醫,也是吃藥緩解,停藥不行。后來就有醫生直接跟我說“思慮傷脾胃,你這思慮不改,脾胃是好不了的。”
我是那種超級聽醫生話的人,讓少吃的東西直接忌口,讓少做的事情直接不做,“層層加碼式聽話”。但都這么聽話了,就是好不徹底;檢查吧也沒啥大問題,就是隔三差五老疼很煩人。
于是我就產生了一個困惑:他們都說我思慮多,我咋就思慮了?我思慮啥了?
看見是改變的第一步。首先,得知道做啥是“不對的”,然后,才能把它停下來。
于是我就開始以“觀察者”的身份來看自己的生活,看跟身邊“思慮少的人”有哪些地方不一樣。
我先找到了第一個消耗的來源——我對待工作的方式。
我有一類工作習慣。假如我想蓋一座大樓,我會思考到每一層樓的窗欞雕花長什么樣那么細致。而且我還會在不同的節點盯著別人把事情完成,以達到我心目中“完美”的標準。
舉例,客戶頭一天跟我說,第二天下午4點要反饋一個實時的匯報。我從那天下午通知負責做這件事的小伙伴之后,至少在第二天早上11點、下午3點還會再提醒這個人兩次,4點15還會問他數據收集做了沒有。
客戶反饋的任何對結果的不滿意——哪怕已經達到我們合同約定的交付標準了,但只要客戶說不滿意,我就會一直惦念著怎么給到超出對方預期的結果。客戶下班了,我的腦子還在工作,有時候連晚上睡覺做夢都會夢到改進方案。即使有的時候因為客觀環境變化(比如平臺規則變化)導致的結果波動,在下一次“塵埃落定”之前,我就會一直把這個事兒放在心里。
我當然知道這么上心會很累啦,一直都知道。但我覺得“沒辦法”。所有項目的好結果都是我盯出來的,所有意外最后收在可控狀態也是我盯出來的,我作為總統籌,就是要確保每個環節交付的成果,這就是我的責任。
但后來我發現,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我這樣的工作方式,結果也挺好的。
比如劉同學,即使是在on call期間,發完當天的最后一封郵件,合上電腦的一瞬間,他可以立即切換到“工作是什么?跟我沒關系”的狀態。他會立即把話題切換到“我跟你講,今天看到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或者“同事推薦了一家好吃的店,周末我們要不要去試試?”
而我可能已經和他坐在了推薦的那家餐廳里,我腦子里想的還是給客戶的方案……
他心里的職責劃分非常清晰。有時候我看他在忙,問他“今天又哪里壞了?”,他會回答我說,“不粘鍋。”意思是他排查出來故障所在,如果不屬于他們組的職責范圍,告訴相應的負責人之后他就不管了。
而我如果發現不是自己的責任,我不但會交代給應該處理這件事的人,還會幫這個人想好具體要怎么做……
比如有個常見場景:正在做一個任務,說好的ddl還沒到,有人來催。他會一邊安撫對方“正在做,別擔心”,一邊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反正承諾的ddl之前肯定可以完成。
而我是客戶一來催,我就會認為“他真的很著急,我們得加把勁完成”,然后再去催負責執行的小伙伴。
我相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盡管修行的一個重要方式是“有覺知地活在當下”,不過我還是情不自禁、忍不住、慣性一樣的,每周都會把時間線拉到老死的時候、三四十年后、十年后,再拉回到當下,來校準我當下的行為是否有偏斜。所以我經常在遠遠遠遠慮。
劉同學則認為,“未來是啥樣不重要,每一個當下都過得開心,那這一生就是幸福的一生。”
我的世界里沒有“說走就走的旅行”,哪怕是上午決定下午出發,我也至少會用2小時的時間,非常高效率地做好完備的攻略。規劃好當前時間的最短路徑、最優游覽線路、性價比最高的機票酒店,以求達到最省時間奔波最少最舒服的行程。
對我來說,確定性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我會周密地想到幾乎一切可能發生的意外,確保我周邊環境中發生的95%事件都在我的計劃之中。如果發生了那5%,我就會立即再想幾個備用方案。
這個月去五臺山的時候,有一次坐大巴車,旁邊坐了一位跟我相熟的同學。聊到一個話題的時候,他突然很嚴肅地跟我說,“這幾天找時間私聊一下,我跟你說件事。”
那天3:50就起床做早課了,我本來是昏昏欲睡的狀態,聽完這句話立馬不困了,我說“是啥呀啥呀,快跟我講。”
他說,“都說要私聊,那肯定是人太多了不方便講。”
我說,“那你能先跟我講一下大概是啥類型的事嗎?”
他說,“關于一個我們共同認識的人。”
我說,“誰呀誰呀,你快說。”
他說,“不說,再說就都講完了。”
于是那一天,不管是課間、去游覽的路上,還是大家一起吃飯的時候,只要逮到他,我就要抓著他問一句“你那會兒說要跟我說啥來著?”
那天到了晚上,他語重心長地跟我說,“你看,你的能量就是這么耗散沒的。別人拋了一個鉤子,不管是啥,你都要自己去掛上那個鉤子。有時候拋鉤子的人可能自己都忘了,你還要去找。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你都會掛礙這么久。你的生活中有成百上千件類似的小事,把你的精力都耗散完了,所以你總是身體不好。”
后來順著這個話題又聊了一些別的,工作的事和生活的事。我說我非常需要確定性,很難接受“預料之外”。如果我不考慮那么周密的話,會出錯,會出現不好的結果。
他說,“你試一試,就搞砸幾次。試試看搞砸會怎樣呢?”
我愣住了。
我從沒想過搞砸一件事會怎樣。其實也不是那個“搞砸的后果”我無法承擔,我只是完美主義已經成了習慣,成了下意識,成了我自己都不知道的慣性存在。
除了五臺山之行,我跟這個同學還在一起上另一個課,那個課每周老師會答疑。有一次答疑講到的問題剛好和“心力”、“身體”有關,很多同學從心識的角度給了我一些關于身體方面的建議。
還是這個同學,他說:“把一件事做成需要兩個核心要素。第一個是智慧,第二個是能量。倩倩你就是只關注智慧、只求智慧,幾乎不關注能量。能量很重要,就算你有諸葛亮的腦子,把你困在一個城池里面,沒吃沒喝兩周,你也餓死了。再多的智慧也使不出來。”
我覺得講得很有道理啊!
那次答疑,老師給我的建議是:放過自己。
《心經》里面有一句話,是“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掛礙就是執著,我好像真的身邊發生啥事都會掛礙一下。還好我不刷短視頻、社交平臺、社會新聞這些,少了很大一部分勾走注意力“鉤子”的來源,要不然消耗更大。就是生活中點點滴滴,都下意識去關注、下意識想讓好的結果發生。其實這些事結果好不好,大半都跟我沒啥關系。
同修是對鏡,家人是對鏡,能夠被指出來看見,這是何其幸運。
因為這個慣性跟了我三十年,實在是太深了,一時半會兒很難改。不過,“看見是改變的第一步”,看見了,我會嘗試一點點放下的。
先從搞砸幾件事開始吧,先從接受生活中的無序開始~
去你X的,其實也沒啥大不了的。
我們下周四14:00見~
如果想圍觀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話想和喵說,可以加這個微信號哦(如果加過喵其他微信就不用重復加啦)~
我的這些文章也值得你讀一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