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本文共10000字,閱讀約需20分鐘
請關注并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永不失聯系
“普通”似乎是劉發建的常用詞。
他說,要關注90%的普通老師,因為95%的孩子坐在他們教室里。
他說,一線老師用不著那么多大概念,他們需要普普通通、簡簡單單的實踐工具。
在社交媒體上,他會跟每個普通老師、學生互動,為他們的教與學答疑解惑。
當一系列“普通”匯聚一處,劉發建又是那么獨特。他組織編修的“名家文學讀本”叢書,得到北大教授錢理群先生的高度認可,累計銷售高達700萬冊。他開創的“五磨教學法”,正在上千間教室里蓬勃生長著,滋潤著無數節“普通”的語文課。
“跟著名家”怎么學語文?“五磨教學法”又如何磨?一線教師的痛點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當代教育家》跟劉發建老師聊了聊。
——原文首發于《當代教育家》雜志
202406期·封面人物
“跟著名家學語文”創始人劉發建
從小學語文教育痛點說起
《當代教育家》:劉老師您好!非常榮幸能跟您聊聊今天的語文教育。在您看來,當下小學語文教學最大的痛點是什么
劉發建:最大的痛點是什么呢?我想了想,是兩個“迷”——方向的迷失、方法的迷惑。有些“上面的”專家不知道一線老師的教學實踐情況,不知道老師在干什么;“下面的”老師則不知道“專家要我們怎么干”,不知道往哪里去,不知道未來怎么教。
這個痛點的成因是什么呢?我想,是有些專家脫離一線太久,對老師實踐的尊重、關注不夠。
《當代教育家》:您說的“尊重”具體指什么呢?
劉發建:我經常打一個比方,一個農業方面的專家,肯定會尊重農民的勞動,至少愿意聽聽農民是怎么種地的。但有些教育專家,從事純理論研究,不那么在意老師怎么上課,怎么把他的理論落實到課程上。
比如大家都在搞任務群、大單元大概念。專家學者給了我們老師很多指導。但我們也想向有些學者請教,您能不能設計一個可操作的大單元教學,真的讓我們老師在課堂上借鑒一下?不能只有藍圖,拿不出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樣本。
我們所謂的“實踐檢驗”,不是一兩個名師,弄一兩個任務里的實踐,而是要有一批老師,最好是不同學校的老師,經過幾年時間實操過的。如果沒有長時間、大樣本的實踐,就貿然大面積推廣專家的“藍圖”,特別是在聽到一線絕大部分老師叫苦不迭之后,依然強推,這顯然是有違教學常理的。而一線教師通過數十年教學實踐檢驗的教改實驗,常常因為不符合專家們的“藍圖”,而得不到專家的關注和尊重。專家講的,一線老師聽不懂。一線老師做的,專家看不懂。原本專家指導一線教學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知不覺演變成“瞎子領著瞎子走”,自然越走越迷糊。這應該算是目前語文教學的痛點。
“跟著名家學語文”從何而來?
《當代教育家》:您倡導的“跟著名家學語文”,是基于這個痛點開展的嗎?
劉發建:有一定關系。至少我們不是從某個專家理論、某本書、某個課題、某個概念出發的,我們是從自己真實的課堂實踐中生長起來的。
具體來講,這個項目緣起于2005年。那時我調到紹興柯橋小學,聽學校老師講小學高段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當時央視“感動中國”這個節目很火,很多老師講這篇課文,都會讓學生給魯迅寫“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比如文中有個片段,是魯迅先生遇到一位受傷的車夫,就跪著幫他擦藥、綁繃帶。那時老師會抓住這個細節,告訴孩子“這一跪體現出了偉大文學家對勞動人民的熱愛”。這樣講當然沒問題,但無限拔高魯迅先生后,孩子們會仰視魯迅,進而感受不到他屬于人性的溫暖。
處理這篇課文時,我把重點放在了“我的伯父”而非“魯迅先生”上,給學生展現魯迅人性而非神性的一面。我帶學生讀熟課文后,不做評判,先請學生們聊聊,你們讀到了一個怎樣的魯迅?幾乎所有孩子的評價都是幽默、風趣、可愛、和藹可親。這也是作者周曄的視角,魯迅去世時,她只有10歲,甚至不一定知道“魯迅”是誰,只知道伯父就是伯父。所以她是以侄女懷念伯父的視角寫的這篇文章。這樣一來,學生們就理解了第一層,看到了一個幽默的伯父。
接下來我們從宏觀層面認識魯 迅,大致了解魯迅的成就,生活的時代,作者行文的背景,再回頭看這篇文 章。學生們就慢慢理解了,為什么魯迅 救治車夫后,要深深嘆一口氣;為什么 魯迅說“周圍黑洞洞的”,為什么說自 己經常碰壁。學生帶著偉大的“光環”回看伯父時,才發現這樣一位橫眉冷 對千夫指的大人物,生活中是這樣幽 默、溫暖,對他的親近之情就更深了。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 只有走出偉大,才能進入偉大。
由這篇課文,我想到,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老師面對名家作品,難免會“膝蓋發軟”,因為我們太了解他們的偉大了。這種頂禮膜拜,在小學語文課上,容易讓我們丟掉最寶貴的兒童觀。我提出“回到魯迅,回到童年,回到語文”,這篇文章還發在了2006年的《人民教育》上。后來,《人民教育》還刊發了“由伯父到魯迅”的大討論。
一線教師缺乏獨立思考,也缺乏兒童視角,跟著專家的“藍圖”走,越走越迷失。
《當代教育家》:可以想見,這堂課、這篇文章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劉發建:確實是個契機,后來,我又把統編教材里的《少年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以及臧克家那首《有的人》串聯起來,上了一組公開課,反響都非常好。
我的恩師周一貫老師,建議我從魯迅出發,做一些關于魯迅課文的系統研究。我用了一年多時間,梳理了民國時期至今,小學語文教材里所有魯迅相關的作品,結合教學實踐做了點評。2009年2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這本《親近魯迅》,我還有幸邀請到錢理群先生作序。
錢先生最初婉拒了我,他謙遜地說:“我既不懂小學語文教學,又沒有時間通讀這本書。”后來我再三請求,錢理群先生才看了這部書稿,他非常激動,停下手中一切工作,用了一周時間,閱讀我的書稿,撰寫了一萬多字的長篇序言。
我的一系列作品與實踐,讓錢理群先生看到,原來可以用兒童的眼光來解讀魯迅作品,這也契合了他一貫的理念。于是錢先生主動邀請我跟他一道,編一本“小學生魯迅讀本”。錢老師選文,我配合編導讀系統,我們一個月之內就完成了這個讀本,2009年5月出版了這本《小學生魯迅讀本》。這本書入選了《中華讀書報》的“年度百佳圖書”。
《當代教育家》:“跟著名家學語文”就這樣從魯迅開啟了。
劉發建:是的。這本書出版后,很多朋友都覺得不錯,有人問,魯迅系列這么好,你能不能再編老舍、朱自清、蕭紅…… 我就聯絡了一幫朋友,江浙滬一帶的語文名師,比如張祖慶、蔣軍晶、丁慈礦、周益民、朱煜、張學青等等。 接著我聯系到浙江少兒出版社和錢理群先生,為叢書編修提供支持和指導。
我們花了兩三年時間,出版了這套《名家文學讀本》,我豐富了之前導讀魯迅的內容,其他名師有的解讀朱自清,有的解讀老舍,有的讀沈從文……每人做一本,每本書我們都找到了高校的學者審稿。錢理群先生先后為我們寫了近10萬字的通訊審稿意見,同時,他也非常尊重我們的實踐成果,而不是畫好藍圖讓我們實施。
這套書至今發行了700萬冊,其中魯迅讀本就發行120萬冊,仍然在不斷加印。
跟著名家,怎么跟?怎么學?
《當代教育家》:有了團隊和叢書之后,我們又做了哪些工作呢?
劉發建:這個問題非常好!有了這套書之后,我們僅僅是有了內容而已。書店不缺書,不缺名家文學。我們要自己帶學生讀名家。
我們這個團隊,都有豐富的一線教學經驗。2011年這套書出來之后,我先在自己班里用起來。比如讀魯迅,那時我教小學高段,我會用一周語文課,帶孩子共讀叢書里的魯迅部分,做成“魯迅閱讀周”。2012年開始,我把閱讀范圍擴展到更多名家,改做“名家經典閱讀周”,讀一周老舍,一周豐子愷,一周汪曾祺。不斷給學生新的閱讀專題。
語文教學界一直有句話,“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你們猜猜,如果四五年級的學生,拿出一周的語文課來讀魯迅經典,會有什么變化?
《當代教育家》:大家對這個人物肯定會有更真切、更系統的了解,也更了解魯迅生活的時代。
劉發建:沒錯,最顯著的效果是,百分之百的學生都愛上了魯迅。同時,他們在寫作中都帶上了魯迅的味道。
《當代教育家》:閱讀周具體如何實施呢?畢竟我們還要保證國家課程和部編教材的實施。
劉發建:我們跟部編教材是充分配合的。比如部編教材四年級上冊選編了老舍先生的《貓》。學完這篇課文后,我會把《跟著名家學語文》里老舍《貓》的原文拿出來,請學生跟課文對比閱讀。學生普遍更喜歡原文,而不是課文,對老舍和他的作品也更感興趣了。那么我們就順勢進入老舍的文學世界里,開展“老舍閱讀周”。
一周時間閱讀一個名家,這樣的深度浸潤式閱讀,就是當下流行的深度閱讀,大單元教學,大概念教學,也是一個典型的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當大家還在迷惑的時候,我們13年前就開始實踐,目前全國31個省市有數千個一線語文教師在開展名家經典閱讀周實驗,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當代教育家》:我們是怎么讓這么多師生受益的呢?
劉發建:我一直在嘗試建設一個課程系統。到2020年,我的“名家經典閱讀周”已經走過了8年,累積做過30多個閱讀周,培養出了越來越多的優秀學生。這時我覺得時機成熟,希望出一套更完整的“跟著名家學語文”叢書,一套12冊,每冊4位名家,跟部編教材配套。
舉個例子,五年級上冊我選了宗璞,為什么選宗璞先生的作品?因為教材收錄了他的《丁香結》。同理,我們還選了蘇軾、列夫·托爾斯泰和魯迅的作品。
每冊語文教材大概有30位名家的身影,我們從中選出最適合學生的4位,再精選他們的作品結集成冊,編制相應的導讀、讀寫點撥,由此編成了這一套跟語文教材配套的《跟著名家學語文》。
這版內容也從小學中高段覆蓋到了小學全學段,從最初的10位名家到48位名家。課程邏輯跟之前相似,從部編教材課文入手,拓展到名家的一組文章。2020年我們在課程里引入了語言運用的概念,完全契合了2022年新課標提出的語文核心素養新理念。
《當代教育家》:這個版本的“跟著名家學語文”最大的特點是什么呢?
劉發建:“跟著名家學語文”課程既繼承了傳統語文“以讀為本”教學思想,又融合了現代教育的兒童觀。它根治了現代語文教學的一個先天“頑疾”。
目前語文教材都是“文選式”的編寫思路,比如圍繞一個主題或一個概念,選一篇老舍的、一篇宗璞的、一篇泰戈爾的,再放一首古詩,就成了一個“美麗自然”的單元。
這也是一百多年來語文教材選編的共同點。優點很明顯,可以圍繞一個主題橫向比較,比如學生可以看到不同作家筆下的鄉愁,拓展學生的思維。但也有致命弱點,每個作者的語言風格是不同的,表達習慣也可能相差甚遠。這樣單調的教材邏輯,從小學一年級學到高中畢業,都是文選式教材,學生獲得的語言都是碎片化的,這是導致國民語言能力的整體下降的病根所在。
《當代教育家》:文選式語文教材,為什么導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升反降呢?
劉發建:道理很簡單。老舍、巴金他們的作品都是一流的,教材的選文也很經典,誰也不能否認。但對初學者而言,熟悉風格與模仿很重要。比如學書法,我今天臨顏真卿的帖,明天柳公權,后天歐陽詢,每天就這么輪換。帖是好帖,筆是好筆,孩子是好孩子,練一萬年都寫不好字。為什么?每個書法名家的筆法、結構、藝術風格完全不同。
學語文也類似,每個作家的風格都不一樣。對初學語文的小學生而言,這種萬花筒式的教材,能給他們基本的語文知識,教會他們字詞句段篇,但容易走向碎片化,讓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丟失了語言的美。
而文字表達能力強的人,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一定有幾個作家、詩人是他摯愛的。
所以我建議,每冊教材比如八個單元,能否留一兩個以名家為中心的單元呢?比如放六個文選單元不變,但留一兩個單元,圍繞一個名家的作品展開,設計成任務群、大單元,給做系統性學習和研究、模仿。否則,單靠文選式的教材,我們永遠也學不好語文。
《當代教育家》:我們要如何在“跟著名家學語文”里落實呢?
劉發建:關鍵是閱讀,語文教育不讀書就沒希望。今天所有人都知道閱讀很重要,整本書共讀很重要,群文閱讀很重要,但好像所有人都沒時間閱讀,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現在流行的整本書閱讀,比如閱讀《西游記》,第一周上導讀課,然后布置課外閱讀;第二周再上一節推進課,看看大家的閱讀進度;第三周收尾,最后上一節交流課。講講體會。這本書就算讀完了。在今天的教育環境下,這樣的整本書閱讀真的有效嗎?三周時間,三節課,讀一整本書,有多少孩子課外會認真去閱讀整本書呢?
名家經典閱讀周,不打課外閱讀的主意。我希望拿出整周語文課時間給學生閱讀。一個月四周,我用三周教統編教材,拿出一周語文課專門讀一個名家,師生共讀。這樣學生讀書有了時間,教師讀書也有了時間。每月一周的名家閱讀周,對全體師生而言簡直就是讀書節,就是全身心閱讀文學經典的休養生息。這樣一學期讀四位名家的作品,每個名家3萬字左右,小學六年下來,48個名家閱讀周,師生共讀就有大約140萬字的閱讀量。這就幾乎把新課標規定的145萬字課外閱讀量實現了課內閱讀的課程化。
有了時間保障,接下來是“怎么教”的問題。傳統語文教學,有人講大單元大概念這些名詞,也有人講解題技巧,但真正教學習方法的人很少。這也導致越到高段,語文越像“玄學”。
我們經過十多年探索,提出了“五磨教學法”。
五磨教學法
《當代教育家》:能詳細介紹一下您的“五磨教學法”嗎?
劉發建:“五磨教學法”是我2022年正式提出的教學方法論概念。早在2005年,我的課堂上就已經有這種教法的雛形了。
五磨,先是“聽讀—磨耳朵”,接觸一篇好文章,老師要讀給學生聽,或者播放朗讀音頻,給學生磨磨耳朵。再是“朗讀—磨嘴巴”,學生自己讀出聲來,感受文章的音韻、節奏,建立語感。
我也開玩笑地把前兩步叫作“卡拉OK法”。咱們現在會唱的歌,很少有在課堂上看教材學會的,更多是聽來的,跟著唱學會的。
接下來是“品讀—磨磨大腦”。這個階段學生要學做批注,講講自己最欣賞的部分。這一步就要學生主動輸出內容了,他們要在鑒賞中學習,分享自己的觀點。內驅力也逐漸產生。
鑒賞之后是“抄讀—磨磨心境”,實現語言的內化。對小學生而言,基于自主鑒賞的摘抄,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我覺得這兒很好,我寫不出來,名家幫我寫出來了,那我抄下來消化一遍。”抄的時候,就如同自己在表達,就像是練書法的臨帖。我們當下的語文教學最為可惜的就是丟失了幾千年傳統語文“抄書”的童子功。讀不好,抄不好,哪里會寫得好呢?
聽、讀、品、抄之后,就是“仿寫—磨磨筆頭”。這也是語文學習的“華山一條路”,文筆往往就是從仿寫開始形成的。讀得多了,抄得多了,自然會產生模仿寫作的表達欲望。
所以,五磨教學法又是五磨學習法,它不是一個模式,而是一種可以靈活運用的方法。它遵循語言學習輸入和輸出的基本規律,遵從語文教學聽、說、讀、寫語文實踐的基本規律。語言要從聽輸入,要從讀感受,要從品思考,要從操內化,要從仿借鑒,從輸入再到輸出。五磨教學法實現了指向語言學習的一個完整閉環。
《當代教育家》:怎樣確保學生能盡量按照“五磨”一步步走下來呢?
劉發建:很簡單,每一步老師都會設立明確的目標,讓學生帶著任務和興趣不斷深入。興趣如何保障?這就要求我們選編的內容適合兒童、貼近兒童。打個比方,我要教學生唱一首歌,首先這首歌要動聽,學生要能喜歡。
具體到各環節來說,聽讀與朗讀是感受語言、激發興趣。后面的品讀、抄讀是品味語言,內化語言。仿寫則是運用語言。五磨的每一步都指向語言、語感。
用五磨法教學,老師很輕松,因為課堂始終是學生在聽說讀寫的展開學習實踐,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聽讀、朗讀,本身不用老師多講。品讀、抄讀稍加引導就夠了,也不用講太多。從而實現了教師簡簡單單教,學生輕輕松松學,師生共同扎扎實實謀發展。
《當代教育家》:那么老師在這個五磨課堂主要做什么呢?
劉發建:舉個例子,比如帶學生讀《少年閏土》。我會先問學生,你有沒有一位小時候最要好、但現在早已分別的好朋友?是誰?是不是特別想念他?學生肯定有不常見面的小伙伴,魯迅也有。我會接著引導:“來看看魯迅最要好的童年伙伴是誰,他是怎么寫的。”這樣一個問題,就把學生的生活跟名家連接起來了。
“五磨”過程中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呢?肯定會有的。比如聽讀之后,我會讓學生列舉疑問,哪個地方不明白,為什么這么寫,作者想說什么……我都匯總起來,但不解答,讓大家帶著問題朗讀文章。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樣學生會特別有成就感。這個過程會涌現新問題,也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留到下一個環節“品讀”來解決。
這個過程中,我還會跟學生一起梳理出文脈結構。這對老師的要求比較高,還是拿這篇《少年閏土》來講。我們把文章分為初見、相識、離別三個部分。我來主導分析前兩節,最后一部分交給學生解讀,這樣他們解讀起來會容易些,對文章的總體把握也更準確。
這樣的“五磨教學法”,是真正把學生放在了學習的中心,也契合了21世紀以來幾次課改的基本理念。還是那句話,中國人學語文,歸根結底還是“自學”,靠自己聽說讀寫的實踐成長起來,這是我們的母語嘛。
《當代教育家》:每個環節通常要多少課時呢?您有這方面的限定嗎?
劉發建:沒有嚴格限制。我們會根據學生表現靈活調整。比如我們對朗讀的要求是“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不錯字、不磕磕絆絆”,要把文本讀透讀熟。比如摘抄要求“不加不漏不改不錯不涂改”,五分鐘找到并摘抄精彩段落。大概90%的學生做到之后,就可以進下一個環節了。有時候一課時我們能完成兩個步驟,有時學生剛起步,弱一點,一節課只完成朗讀也是可以的。我們不拖堂。
五磨課堂,追求的不是教完老師想教的內容,而是我們和學生在課堂展開真實的學習,沒有浪費一分一秒,就是高效的語文課。五磨教學五個步驟,每一個步驟都是環環相扣,沒有聽好,不能讀好;沒有讀好,不可能品好;沒有品好,不可能抄好;沒有抄好,不可能寫好。這才是規律,這才叫扎實。
《當代教育家》:劉老師,您的“五磨教學法”,又給老師帶來了哪些改變呢?
劉發建:從全國數千嘗試五磨教學法的語文教師身上,我總結出“三不怕”的共同特質:不怕校長推門聽課,不怕期末考試排名,不怕上公開課。
在有些學校,校長推門聽課會打亂老師的教學節奏,常常讓一線語文教師感到恐懼。但學會五磨教學法的老師,這“三怕”自然消失,變得越來越自信。不管什么時候,不管哪個領導來推門聽課,我們都能坦然面對,該朗讀就朗讀,該批注就批注,隨便聽評課。
上公開課也是,用這個方法上公開課,老師不用為了所謂的創新糾結,也不用額外打磨課件。這個班長期帶下來,學生的語文素養、思考能力會越來越強。內行聽課不僅看教學組織,更看學生的狀態。公開課上學生能侃侃而談,文思敏捷,這比老師再怎么講都有說服力。
有了深厚的積淀,考試就更不怕了。我們試點五磨教學法的班級,學業能力測試平均分比對照組能高出一大截。
除了“不怕”,老師的另一個變化是,很多人真正理解了“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應該是什么樣的。因為“五磨”的課堂上,老師要關注學生的聽、讀、思考,要看到學生的疑惑,知道學生欣賞什么地方。要讓學生每分每秒都在獨立思考,這對有些老師并不容易。
《當代教育家》:除了“名家閱讀周”,日常教學中,老師們也能運用這種方法嗎?
劉發建:當然可以。聽、讀、品、抄、寫,本身就指向語文素養的訓練。難道我們教部編課文,能繞過這些環節嗎?
目前,五磨教學法在全國各地的種子教師們,都已經用這種方法教部編語文教材了。而且很多老師發現,這樣教部編,兩節課就能完成一篇課文,作業也能當堂完成,學生壓力小了,還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因為這樣“磨”下來,學生都能自學課文了,老師稍微點撥一下就行。
兩課時完成一篇課文,解放了老師們的課時數,讓他們有更充裕的時間組織“名家閱讀周”。
讓每個孩子愛上語文
《當代教育家》:您提到咱們在全國都有種子教師,這種教學模式是怎樣推廣到這么多學校的?
劉發建:早在疫情期間,我們就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分享我們的課程,對于感興趣的老師,我們就贈送讀本給學生。再手把手培養種子教師。等這些種子教師做出了教學效果,慢慢就有更多的老師加入我們的團隊。一個老師帶出一所學校,一所學校帶出一個區域。就這樣一點點發展起來了。后來,我們就到全國的實驗學校去開展課程輔導。上示范課,組織老師現場備課,現場抽簽請老師上課,效果非常好,所以越來越多學校、老師加入了我們。
疫情之后,從2023年開始,我們在浙江諸暨和湖南長沙舉行兩屆大型種子教師培訓。今年暑假這屆有300多位老師到場。方式也差不多,我上一節五磨法示范課,我的徒弟金從文也上一堂課。然后現場備課、抽簽上課。效果同樣很好,這些老師回到教室,就成了五磨教學法的踐行者。
《當代教育家》:這樣的探索、實踐、推廣,對今天的語文教育產生了哪些改變?
劉發建:除了剛才提到的“老師三不怕”——不怕聽課、不怕排名、不怕公開課。學生還有三個熱愛——熱愛閱讀、熱愛寫作、熱愛語文。
經典閱讀周浸潤下的孩子,都有了讀書方法和習慣,更養成了閱讀興趣。不夸張地講,山區里的孩子都能嘗試讀《史記》,都能享受寫作的樂趣。應試能力就更不用說了,有些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全縣引入五磨教學法后,一年里語文平均分居然提高了30多分。剛才咱們聊的“一怕周樹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寫作文”,現在不僅不怕,語文還成為他們的優勢學科了。
《當代教育家》:文言文也能用這種模式突破嗎?
劉發建:可以的。我們基于《山海經》《史記》《世說新語》等經典篇目,搭建了一套適合文言文學習的課程體系,在小學中高段實踐,越來越多學生愛上了文言文。即便是我們湖南省炎陵縣壟溪學校的曾連香老師,在那個偏僻的山村小學,面對幾十個留守兒童,她通過“史記閱讀周”,讓山村留守兒童迷戀上閱讀《史記》,下課后孩子們都手捧中華書局的純文言《史記》讀得津津有味。
實際上,在數千年的傳統私塾教學,五磨法就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就是延續了傳統私塾的教學精髓。我們《跟著名家學語文》讀本的文言文體系,《史記》也好,《世說新語》也罷,還是《山海經》,我們是唯一不提供翻譯的文言文閱讀課程體系。因為只要你提供了翻譯,學生就會天然覺得白話文比文言文好懂一些。既然我讀了翻譯,為什么還要去文言文呢?
正因為我們有了五磨教學法,引導學生在聽讀、朗讀、品讀、抄讀中,自然感受到文言文的典雅優美,自然而然地愛上文言文。
《當代教育家》:您對未來有怎樣的規劃?
劉發建:我們是一群普通語文教師,我對我的團隊和我們的種子教師們,始終牢記“跟著名家學語文”的四個使命:
第一個使命,“讓每個孩子在童年遇見自己的文學偶像”。因為學語文歸根結底要靠讀書,靠讀名家經典。“文學偶像”的引領至關重要,一個孩子只要愛上魯迅,愛上沈從文,愛上任何一位名家,他的語文學習就登堂入室了。
第二個使命,“守護每個一線帶班語文教師的職業尊嚴”。我的團隊沒有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名師,大家都是“普通”的語文老師。他們是我關注的對象,因為95%的孩子,都坐在我們這些一線老師的教室里。
要改變95%的學生,就要守護這90%的老師。當各級教育行政資源傾注在名師工程上的時候,我們可能終其一生,都不能成為“榮譽滿身”的名師。但我們每個一線普通語文教師,哪怕是再默默無聞的一個山村完小的普通語文教師,我們內心也充滿了對職業幸福和職業尊嚴的渴求。做一個讓學生因我愛上語文,愛上寫作,愛上名家的老師,我們此生足矣。學生的成長就是我們最大的榮耀。
第三個使命,推動名家經典閱讀周的推廣,實現新課標規定小學六年145萬字課外閱讀量進入語文課堂的課程化。激發孩子閱讀興趣之后,是學生的課外閱讀達到145萬字閱讀量。徹底解決師生想讀書而讀書沒有時間的死穴。
最后還有一點,AI時代來臨,希望通過我們五磨教學法的傳播,幫助更多語文教師從繁瑣分析的灌輸式課堂深淵走出來,實現課堂結構的轉型,讓課堂教學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的現代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未來,我會繼續推動五磨教學法、閱讀周、跟著名家學語文在全國落地。我會跑更多的學校,為老師們分享方法,減負提質。
我希望,將來我們能破除語文課堂上的虛假繁榮,簡簡單單教語文,所有的方法、理念、概念,都能簡簡單單,讓一線教師受益,讓學生成長受益。
如今,馬斯克的火箭都可以把普通人送入太空自由旅行,AI能幫助我們把原本復雜化的繪畫、動漫、電影等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一線語文教師要明白,這是一個智能化、趨簡化的時代,任何改革、任何概念如果說不清、道不明、干不了,他就是只有死路一條。而我們一線語文教師要尋找到一條可持續的幸福語文人生之道,我們就要堅持獨立思考,堅持持之以恒的實踐。實踐出真知,實踐出智慧,實踐出真理。
我是一個堅定的實踐主義者。
并轉發給更多人看哦~
因為微信公眾號改革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
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請關注并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不再失聯
點擊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