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了八年有余,在L4這條路上“蒙眼狂奔”的自動駕駛企業終于迎來了曙光。
文遠知行正式在美股上市,納斯達克九點的鐘聲,準時響徹在證券交易所外墻的大屏上,與八方來客,共同慶賀“全球通用自動駕駛第一股”在納斯達克順利掛牌上市。
搶灘當日,好消息是,文遠知行股價曲線一路攀升,最高飆漲27%,觸發兩次熔斷,回落之后,當日最終收盤價為16.55美元,漲幅6.77%,總市值達到45.4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23億元)。
這幾乎是所有自動駕駛公司的“高光時刻”,在經歷了資本唱衰、裁員潮,以及反復的方向性調整之后,終于有玩家沖破了“結界”,登陸美股市場,匯聚新一輪“熱錢”,進場角逐。
然而,上市只是一個開始,盈利或許才是橫亙在自動駕駛企業面前最大的“鴻溝”。
文遠知行成立于2017年,算是成立最早的一批L4自動駕駛公司,也稱得上是“鼻祖”企業。
兩位創始人韓旭和李巖均是業界大佬,公司注冊資本25億元人民幣。過去七年,文遠知行完成多輪融資,其2022年的D+輪融資估值約50億美元。
按照業務板塊來看,文遠知行也是業內唯一一家提供從L2到L4級全場景自動駕駛商業化的公司,主要業務涵蓋無人駕駛出租車、無人駕駛小巴、無人駕駛貨運車、無人駕駛環衛車、高階智能駕駛五個板塊。
截至目前,文遠知行已經在7個國家30座城市開展自動駕駛的研發、測試和運營,也是唯一同時擁有中國、美國、阿聯酋和新加坡四地自動駕駛牌照的科技企業。
資質是頂配的,團隊是一流的,就連進入行業的時間也是最早的,但如果細心,可以發現,按其2024年上市首日收盤價算,文遠知行市值約44.9億美元,甚至還不如兩年前的估值。
要知道,自動駕駛曾經歷過瘋狂的資本追捧。
以2016年AlphaGo打敗圍棋圣手李世石為代表性事件,行業、公眾對于人工智能的關注與認知被大幅激發,自動駕駛行業也乘著人工智能的東風,進入了一個百花齊放的年代。
以當年的谷歌Waymo為例,2015年Waymo的估值僅有85億美元,兩年后摩根斯坦利對Waymo給出的估值達到700億美元。到2018年,Waymo的估值更是暴漲到1750億美元,相當于1/4個谷歌。
而2018年的Waymo的員工總數不到1000人,試驗車也只有幾百臺,可以說是完完全全的“期貨”,但這也依然無法抵擋資本對于自動駕駛廣泛商業前景的樂觀情緒。
也是在這幾年內,如小馬智行、元戎啟行、文遠知行、輕舟智航等國內知名企業大批涌現,如同雨后春筍,一片繁榮姿態。
只可惜,好景不長,狂熱的資本在2019年墜入冰窖。
隨著時間的推移,行業發現自動駕駛企業技術發展緩慢,各種離奇事故頻繁,更為致命的是,整個供應鏈并不成熟,各國的法規制度也秉持著“曖昧”的態度。
但與此同時,這又是一個極其燒錢的行業,一臺自動駕駛車輛的成本可能動輒數百萬,而為了路上行駛安全,一輛自動駕駛車輛往往都會配有專門的人員在后臺監控,維護費用也非常高。
法規的推進同樣緩慢,基本所有國家針對智能駕駛L4級(無人駕駛)的實現都是有嚴格的約束條件,這類車輛只能在特定區域行駛,并且多數擁有固定路線和限速。
與巨額投資相比,自動駕駛公司還沒有一家能給出大規模商業化的時間表,盈利“造血”變得遙遙無期,而在此期間,仍需不斷地持續投入重金。
逐利的資本很快失去了耐心,2019 年,摩根士丹利將 Waymo 的估值從1750億美元大幅下調至1050億美元,Waymo當時尚未實現任何營收。
自動駕駛卡車公司Starsky Robotics宣布破產,關停一切業務;自動駕駛公司Zoox被亞馬遜以1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Uber正式將自動駕駛部門ATG出售給了Aurora。
中國的自動駕駛公司在同時期也遭遇了寒冬。
2019年,國內共有25家中國自動駕駛零部件和方案供應商宣布完成融資,較2018年的33家減少8家,融資額同比下降34%。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文遠知行同樣也還在虧損的泥沼中掙扎。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數據顯示,從2021年到2024年上半年的三年半時間里,文遠知行累計研發投入27.78億元,累計虧損高達51.69億元,賬上現金和等價物僅剩18.3億元。
按照現在的虧損速度,文遠知行賬上的現金只夠公司運營一年多時間。
因此,赴美上市,通過發行股票募集資金,成為文遠知行想要“活下去”的必選項。
在野蠻生長了多年之后,各家自動駕駛企業其實也分化出了不同的商業模式,共同探索出路。
以文遠知行為例,營收的主要來源,一個是靠賣大巴,另一個則是為博世做前裝量產項目。
前期,以產品為核心,文遠知行主要生產的是L4級別的機器人巴士、機器人出租車、機器人清掃車以及相關傳感器套件。
比如,2020 年文遠與宇通合作推出了全球首款大規模量產的無人小巴車——Robobus。該車型設計創新,既沒有方向盤,也沒有腳踏板。
然而,在形成成熟的商業變現模式之前,造無人駕駛巴士與造車一樣,走不了量,那就意味著無法分攤高昂的研發和生產費用,更沒有價格優勢,也只能“曲高和寡”。
從2021年-2023年,文遠知行無人駕駛巴士銷量為38輛、90輛、19輛;無人駕駛出租車銷量為5輛、11輛、3輛,顯示出產品銷量的尷尬境地。
也是在這個時候,博世帶著“救命錢”來了。
根據招股書,博世分別在2022年、2023年為文遠注入1.5億、1億人民幣的開發費用。這筆錢,在文遠知行產品硬件收入驟降七成的情況下,成為救急的關鍵。
根據雙方的合約,文遠知行從L4切入L2級賽道,開始為乘用車提供L2-3級自動駕駛大規模前裝量產及市場化應用。
簡單理解就是,不再生產車,而是開始賣智駕“服務包”。
而且,對于成立之初就以L4為目標的文遠知行來說,“降維”研發L2智能駕駛,也更加擁有技術優勢。
2024 年上半年,文遠知行與博世合作的「博世中國高階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實現了量產交付,先后上車奇瑞星途星紀元 ES(參數丨圖片)、星紀元 ET。
如今,自動駕駛服務收入已經逐漸成為文遠知行的核心收入。
2021年至2023年,好消息是,服務給文遠知行帶來的收入逐步上升,分別是0.37億元、1.9億元、3.48億元、占比分別為26.5%、36.0%、86.5%。
事實上,文遠知行“俯身向下”,從L4級降維到L2級輔助駕駛是多數自動駕駛公司短期內最佳的“回血”方式。
比如,小馬智行的方案已經在豐田、雷克薩斯部分車型落地,Momenta與奔馳和埃安有相對深入的合作,毫末智行的HPilot智能駕駛系統也已搭載在長城汽車旗下的多款車型上。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汽車制造商轉向自主研發自動駕駛技術(比如小鵬、華為等企業,已經積累了豐厚的技術成果),未來的競爭或許會更加激烈。
事實上,L4自動駕駛企業仍未放棄對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這一終極遠景的探索。畢竟這才是立身之本,也擁有廣闊的商業前景。
據悉,IPO遞表前,10月15日,文遠知行正式發布旗下新一代量產Robotaxi ——GXR。文遠知行表示,該車是迄今全球最具空間體驗感的量產Robotaxi車型。
而在一眾自動駕駛企業中,蘿卜快跑的車隊規模方面優勢最大,目前已有約2000輛Robotaxi在運營、資金和營銷渠道都相對充裕。
有分析指出,未來,車企提供產品,自動駕駛企業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再由網約車公司提供平臺,或許才有機會真正讓Robotaxi進入健康的發展模式,打開盈利渠道。
上市并非一劑“萬能藥”, 自動駕駛領域的殘酷比賽也才剛剛拉開帷幕。
門檻高、投入大、周期長,幾乎是所有自動駕駛車企正在面臨的焦灼難題,而與此同時,研發仍在持續投入重金。
接下來,如何走向商業化和規模化,成為了繼上市后,創業者們仍需交付的答卷。
話說回來,無論如何,經歷泡沫與寒冬,以文遠知行為代表的自動駕駛企業能走上IPO,是前路荊棘,但曙光已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