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蓋伊·福克斯嘗試炸毀英國國會大廈三個半世紀之前,一位名叫羅杰·培根的性情古怪的科學家和修士,從他在牛津大學的房間搖搖晃晃地走了出來。
他實驗桌上的坩堝剛發生強烈爆炸,巨大的聲響過后出現大量有毒的濃煙。刺鼻的硫黃味讓他不停咳嗽,難以呼吸,閃電般的亮光讓他驚恐萬分。他當即決定,迅速銷毀實驗證據,不向世人公布實驗結果。
蓋伊·福克斯和他的同伙于1605年計劃用火藥炸毀英國國會大廈的場景素描。
培根是當時最著名、思想最超前的哲學家之一,也是中世紀主張通過實驗來開展研究的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他為什么會作出這個決定?他在研究的物質又到底是什么?
事實上,培根所遭遇的難題,后來的科學巨人諾貝爾、“毒氣戰之父”哈伯等也沒能成功逃脫。
今天推薦的這部“好望角”第22本新書《引爆:炸藥、硝酸鹽和現代世界的形成》,講述的就是這背后的那些人與事。
這是一部爆炸物的歷史,更是一部充滿矛盾和掙扎的人性史。與以往的國別史不同,這次“好望角”新書將主題聚焦在一種令人聞風喪膽的武器,一項改變世界的發明,雖說非常罕見,但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特別是在戰火仍彌漫的今天。
正如《加州書報》評價:如果沒有讀過這本書,對戰爭或文明進步的理解將是不完整的。
與火共舞:爆炸物的千年探索
人們很難相信自己能發明出如此精巧且可怕的東西......當它最初被公布時,世界似乎失去了所有的力量。還有什么比人造雷電更恐怖、更暴力的發明,能實現人類的自我毀滅?
——威廉·克拉克,1670年
培根在翻閱阿拉伯古籍時,發現了一種用于制作爆炸粉末的配方,人們當時認為它與長生不老藥有關。培根本能地意識到,這種黑色爆炸性粉末的應用與純科學無關,而是可以作為一種戰爭工具。
他在?煉金術之鏡? 中寫道: “可以在空氣中制造雷鳴聲, 這遠比自然界中的現象更恐怖:只要拇指大小的少量物質,就可以產生巨大的聲響和火光......可以摧毀任何城市和軍隊。”
為了避免受到迫害,同時不讓這一發現給人類帶來災難,培根用神秘的拉丁文密碼記錄了黑火藥的配方,這些密碼直到六個世紀后才被人們破譯。
在培根死后的半個世紀,火藥不斷被應用于軍事領域,但在開礦和修路方面的運用還要再等上幾個世紀。
雖然培根是最早描述黑火藥的歐洲人,但在同一時期,火藥在亞洲的廣泛運用已有好幾個世紀的歷史。嘗試駕馭火的努力和對爆炸物的探索貫穿了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
諾貝爾和硝酸甘油的可怕威力
我們正在研發的東西非常恐怖,但是單純當作技術問題來處理,又非常有趣......如果加上經濟和商業方面的考慮,就更有意思了。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67年
在位于海倫堡的小型實驗室,阿爾弗雷德繼續改進自己的實驗設計。最終,他決定將少量火藥放在硝酸甘油容器內部,與之前的設計思路完全相反。向公眾做演示實驗時,在父親和兩個兄弟(奧斯卡和羅伯特)的注視下,他拖出那個笨重的裝置,點燃引線,小心翼翼地拋出,等待裝置的爆炸。但結果什么也沒有發生,他的父親和羅伯特居然大笑起來。倍感羞辱的阿爾弗雷德收拾好器材后,垂頭喪氣地回到實驗室。
1880年的阿爾弗雷德·諾貝爾
為什么這個裝置可以在水里爆炸,卻不能在陸地上爆炸?經過長時間思考,他意識到水壓為爆炸提供了更密閉的空間,因此火藥爆炸能產生足夠的沖擊力引爆硝酸甘油。但在開放空間中,火藥爆炸產生的壓力大量流失,不足以引爆硝酸甘油。于是他嘗試用蠟來密封火藥管的兩端,果然,每次實驗都很成功,他終于找到了可靠的引爆硝酸甘油的方法。
這種后來被總結為“初始點火原理”的方法,徹底改變了人們在實踐和理論層面研究爆炸物的方向。后來,諾貝爾決定在金屬管內安裝木頭或金屬材質的火藥引爆裝置,即雷管。其中的火藥后來被雷酸汞取代。
1863年10月14日,諾貝爾迫不及待地向瑞典專利局提交了“諾貝爾專利雷管”的申請材料。
發現了可靠和相對安全的引爆硝酸甘油的方式后,諾貝爾為世界提供了一種威力巨大的爆炸物。
19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人們對煤礦和金屬的需求不斷增長,開采這些物質的需求也隨之上升。同時,這種新的爆炸物也讓許多新的工程項目變得可行,而這些項目又進一步刺激了人們對煤礦和金屬的需求。諾貝爾的爆炸油,即硝酸甘油,很快成為全世界不可或缺和炙手可熱的產品,也讓諾貝爾家族在商業上實現了驚天逆轉。
隨著硝酸甘油市場的不斷擴大,與這一產品相關的問題也開始涌現出來。
由于硝酸甘油的化學性質較穩定,看似沒有任何危害,人們在處理它時遠沒有對待火藥那么謹慎,缺少對這種化學物質應有的敬畏之心。果然,意外事件接連發生。
在威爾士,一名礦工和他的朋友居然將裝有硝酸甘油的罐子當足球踢,爆炸造成他們中的一人死亡。
1865年11月,德國一位名叫西奧多·魯爾斯的旅行推銷員把一箱爆炸油落在了紐約格林尼治村懷俄明酒店的儲藏室。幾天后,顧客投訴說在酒吧間聞到從儲藏室傳出的刺鼻氣味。一名酒店門衛打開了儲藏室,驚訝地發現一個冒煙的箱子。他趕緊把箱子拖到大街上,剛跑回酒店大堂,箱子就爆炸了,人行道被炸出一個直徑4英尺的大洞,整條街的建筑玻璃都被震碎,18人被玻璃碎片擊傷。同年12月11日,在德國北部沿海城市不來梅港(漢堡以西),一場巨大的爆炸摧毀了“摩澤爾”號汽輪,造成28人死亡,將近200人受傷。
在1865年這場輪船爆炸的悲劇事件后,1866年又接連發生了一系列事故,諾貝爾的爆炸油所銷之處幾乎都難以幸免。
這一系列事件對諾貝爾的商業帝國造成極大打擊。如此多的傷亡和財產損失,僅僅是意外嗎?
如果不是意外,那應當由誰來負責?
化學戰之父:弗里茨·哈伯改變世界的重大發現
在和平時期,人屬于全世界,但在戰爭時期,人只屬于自己的祖國。
——弗里茨·哈伯,1916年
弗里茨·哈伯在戰爭期間的行為讓自己成為德國的民族英雄,但在國外卻成為眾矢之的。
弗里茨·哈伯
1909年7月,哈伯和他的助手已經優化了實驗中的氣壓、溫度和催化劑,制造出一個能夠采用史無前例的高效方式合成氨的模型裝置。
哈伯在專利申請書中簡要描述了化學反應過程的原理:“利用化學元素合成氨的方法,是通過將合理比例混合的氮氣和氫氣在加熱過的催化劑的作用下不斷產生氨,將其分離出來,并在保持氣壓不變的情況下,讓反應中產生的熱量作用于新泵入的不含氨的氣體,以繼續發生類似反應,產生更多的氨。”如果這一實驗室成果能夠被應用于大規模工業生產流程,將對人類產生巨大的影響。
但正如瓦茨拉夫·斯米爾所言,“隨著戰爭的爆發,合成氨的用途在短短幾個月就從化肥變為維持德國的軍火工業”。
憑借這一偉大發現,弗里茨·哈伯于1919年獲得1918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
然而,哈伯的獲獎并沒有像其他獲獎者那樣得到全世界人的祝福,而是遭到協約國科學家的強烈抗議。
人們對哈伯的強烈反感,并不是因為他的獲獎名不副實,而是因為他在戰爭中的 “惡魔”行為。
1915年春天,哈伯組織了第一次毒氣戰,在伊普爾附近3.5英里長的前線精心部署了大量毒氣罐。當時在德國,關于使用毒氣是否道德和是否違反國際法,以及英國和法國部隊是否會使用同樣的技術對付德國,人們存在很多爭議。但西線戰事對德國非常不利,德國似乎并沒有太多選擇的余地。
哈伯的同事表示: “作為一名愛國人士,我發自內心希望這次行動失敗,因為一旦成功的話,法國人很快會用同樣的方式扭轉局勢,這對他們來說并不難。”但哈伯則認為,使用化學武器并非不正義的行為,相反,如果能取得成功,戰爭將提前結束,很多人的生命都將得到挽救。
4月22日,在多次因風向問題而中止行動后,德國終于發動了代號為 “消毒行動”的毒氣戰,在法國小鎮伊普爾附近一塊不起眼的區域埋放了大約6000個致命的氯氣罐。
戰斗結束后,協約國聲稱本方有1.5萬人受傷,將近5000人死亡,而德國聲稱本國只有幾百人受傷,十多人死亡。應該說,雙方的數據都存在問題,協約國的數據有夸大之嫌,而德國則可能隱藏了實際傷亡情況。雖然德軍沒有充分利用氯氣給他們帶來的短暫優勢,但他們發現這種新型致命武器具有巨大的潛能。軍事規劃人員樂觀地認為,這種武器能夠可預測地并且持續性地迫使敵方士兵離開戰壕,避免戰爭無限期拖延下去。哈伯因此被晉升為上尉軍銜,成為德國不斷擴大的毒氣戰和毒氣防御計劃的負責人。
正如哈伯所預料的那樣,協約國在大約5個月后就利用毒氣發起反擊,這時雙方對毒氣的使用已習以為常。
哈伯從未公開表示過自己因毒氣戰不斷升級而感到良心不安。
戰爭結束后,哈伯身心俱疲,德意志帝國的覆滅讓他精神近乎崩潰。為了這個帝國,他付出了多年努力,甚至放棄了自己原先的研究方向。他雖然獲得了諾貝爾獎,但英國、法國和美國科學界對他的獲獎發起抗議。
在哈伯看來,人們抗議的理由非常牽強。畢竟,毒氣并非戰爭中唯一駭人聽聞的事情。以英國為主的協約國對德國的海上封鎖 (也被稱為 “饑餓封鎖”)使德國人無法進口食物,戰爭后期幾十萬德國人被餓死。這種緩慢而痛苦的死亡過程對德軍士氣的打擊極大,普通民眾深受其害,許多嬰幼兒因營養不良而出現免疫力下降,最后死于各種疾病。但歷史往往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很少有人提及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饑荒。
直到最近,歷史學家才開始評估毒氣戰和封鎖行為對戰爭結果的影響,以及這些行為對非戰斗人員造成的傷害。單純從邏輯上看,哈伯的觀點是有道理的,人們對毒氣戰的道德譴責,很大程度上源于對新事物的恐懼。從殺傷力上看,毒氣并沒有比在戰壕中殺死了成千上萬年輕戰士的其他戰爭手段更恐怖,但在當時,使用毒氣是一種懦弱和不人道的行為。
此外,在戰爭時期,來自眾多國家的數百名科學家都參與了毒氣武器的研發,但唯獨哈伯成為眾矢之的,被人們視為“毒氣戰之父”,充當了其他科學家的 “避雷針”。
爆炸物是否屬于一種邪惡的破壞力?
如果有含氮化合物,人類有可能用含氮炸藥將自己從地球上抹去;如果沒有含氮化合物,人類必然因缺少氮肥而集體餓死。
——威廉斯·海恩斯,1945年
弗里茨·哈伯作出了改變世界的發明才過去幾十年,就已經很少有人聽說過他的名字,許多人對他給現代文明帶來的巨大影響毫不知情。
爆炸物是否屬于一種邪惡的破壞力?
烈性炸藥本身并沒有善惡之分,或者說,它善惡兼備。
從最基本的意義上說,它不過是一種工具,就像木棍和錘子一樣,只不過這個工具更為強大,因此成為人類內心各種相互矛盾的動機和欲望的延伸形式。在人類使用爆炸物的漫長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利用這一工具打破現有社會秩序時面對的道德困境,硝酸鹽同時被用于戰爭和農業發展這一充滿諷刺意味的現實,全球各國在爭奪硝酸鹽供應時發生的激烈斗爭,以及人們運用爆炸物取得一項又一項偉大成就中體現出的雄心壯志。
這段歷史,與其說是爆炸物的歷史,不如說是一部充滿矛盾和令人困惑的人性史。
它既殺氣騰騰,令人生畏,讓人心灰意冷,同時又充滿希望,堅定不移,并且極富創造力。
《引爆:炸藥、硝酸鹽和現代世界的形成》
作者:[加拿大]史蒂芬·R.鮑恩
譯者:王戎
出版日期:2024年10月
當當購書鏈接
博庫購書鏈接
文軒購書鏈接
編輯推薦
歷史作家史蒂芬·R.鮑恩深入研究歷史材料,將鮮為人知的歷史片段編織成令人驚嘆的故事。從中國古代的黑火藥到諾貝爾的新型炸藥,再到“毒氣戰之父”哈伯發明的人工固氮工藝,完整呈現人類探索爆炸物的歷史。
炸藥讓成千上萬人失去了生命,但也推動了現代社會的形成與發展,與之相關的技術更是帶來了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長。科學技術的雙刃劍屬性,值得讀者深入思考。
作者擁有出色的講故事技巧,科技描述深入淺出,情節生動,文筆優美,引人入勝,輔以精美歷史圖片,可讀性極強。
史蒂芬·R.鮑恩
(Stephen R. Bown)
史蒂芬·R.鮑恩(Stephen R. Bown),出生在加拿大渥太華,畢業于阿爾伯塔大學歷史系。他對科學探索史充滿興趣,已出版《博物學家:自然歷史黃金時代的科學旅行者》和備受國際認可的《白血病:外科醫生、水手和一名紳士解決的大航海時代醫學難題》。
王戎,國防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希伯來語講師,以色列希伯來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以色列國防軍研究和中東地區研究,已出版《以色列概論》和譯著《以色列:一個民族的重生》《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等。
↓ 點擊名片,關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