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的信任。在和貴院寫作班子的交流中,我們感受到一部高水平巨作誕生背后的堅持與艱辛。
稱之為高水平巨作,在于本部《中國共產黨編年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下簡稱“編年史”)在編年體黨史著作中的獨特地位。編年體的黨史書,新中國成立前就已產生,比如1948年大眾書店的《中國共產黨年表》。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一貫的歷史自覺。新中國成立后多有嘗試,也有一些成果。
深入去看已有的編年史,或囿于篇幅,體例不算工整;或限于資料,記述不那么完整。對比而言,本部編年史就有了獨特價值。體裁上,以時間為線進行串連,按年設卷,每月成章,逐日記事;記述上,條目多,記事詳,內容廣,分量大。從嚴格意義上的編年體黨史著作來說,本部編年史在延續傳統寫作基礎上實現了創新和突破。
除了體裁創新,內容也有創新,特別表現在政治性上。結合我的研究方向以及對1924年卷前編年史的重點閱讀,有這么幾點感受。
第一,本部編年史用一種具體的方式講政治。以編年史記錄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本身就是一種具體的講政治。細察下去,編年史中很多觀點也在無聲地講政治。比如寫作從1921年往前延伸至辛亥革命,體現了毛澤東關于黨史研究的要求,即黨史研究從辛亥革命講起。又比如五四運動的評述,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論斷。寓論于史,是為具體的講政治。
第二,本部編年史用一種客觀的方式講政治。堅持成長眼光,解讀歷史人物。以毛澤東為例,從一師學習開始寫,展現了他對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的參與,重點記錄了新文化運動中他對各種思想的實驗。正是在不斷的自我檢視、自我改造中,走向了革命。這樣的記錄也體現在惲代英、周恩來、朱德、夏明翰等早期共產黨人身上。沒有人生而偉大。客觀真實記錄下,毛澤東等歷史人物更加鮮活。在猶疑彷徨中實現自我成長,可以讓讀者共情。共情生出理解,理解產生愛戴。閱讀早期共產黨人的成長史,讀者可以實現情感升華進而產生政治認同。
第三,本部編年史用一種高明的方式講政治。比如編年史只字未提歷史虛無主義,卻巧妙糾正“輸出革命”等錯誤觀點。一方面客觀呈現共產國際的幫助,另一方面更客觀呈現中國先進分子在多種歷史可能性中走向馬克思主義的必然,這期間有從改良走向革命的必然,有在形形色色思想中堅定馬克思主義的必然,由此說明共產黨成立是水到渠成,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使然。又比如編年史講共產黨成立后,進行了很多嘗試,借軍閥做工運,支持和參加教育救國、民權同盟等改良運動。種種實踐后,認清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開始國共合作,推進國民革命。借支流展現選擇不易,于多種可能中彰顯主流本質,精巧地講政治。
這是我讀后的粗淺感受,編年史在體裁上、政治性上,都有獨到之處。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是一部極具現實政治性、又可流傳后世的巨著。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來源: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官網)
思想文化的擺渡者,在東西方之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