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學,尤其是不差地兒的名校,都喜歡在校園里挖個湖,比較有名比如北京大學的未名湖,武漢大學落英湖等等。
湖到底有什么魅力,成為很多大學的標配?
▲北大未名湖
第一,土方平衡的需要
這是最現實的問題。什么是土方平衡?
說白了就是挖填平衡,根本目的是降低成本從而實現收益最大化。
蓋樓肯定需要土石,如果全部從外運輸,需要大量的成本。那么如果挖個湖出來,大部分外運土石的問題就可以解決掉了。
不但省錢還美觀,一舉兩得。
按照樸素的價值觀來講,需要的土石量越大,那么湖也就越大。反之亦然。
所以人民大學的一勺池,盲猜可能是當年的那次工程土石需量不大,整了個微縮版的。
▲天津大學青年湖
第二,遇水而建可以解決很多麻煩。
大學建湖受到傳統建筑理念的影響。傳統建筑與皇宮為代表,無論是漢代和唐代的太液池,還是明清故宮旁邊的龍形水系,皇宮都喜歡依水而建,如果沒有水就直接造湖。
而皇家園林頤和園更是將大片的面積給了昆明湖。
清末民初官辦新式學堂,是如今現代大學的雛形,建筑理念也是園林、湖、建筑,燕園就是最典型之一。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的古代建筑普遍為木質建筑,木怕火,僅僅靠外面一層防火漆是不夠的。
周邊有水有湖,可以直接發揮消防的作用。而這一點放到學校更為重要。
學校一是有圖書館,里面很多藏書是孤本,對消防的要求很高。
二是人員密集,尤其是大學,絕大部分學生為住宿,少則幾千人,多則上萬人。這么多人如果發生火災,后果是極其嚴重的。如果有湖,取水方便,可以避免很多損失。
另外水的比熱容比較大,夏涼冬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局部溫度。
第三,造湖是低成本高效占用土地的方式。
學校拿地成本一般較低,所以這也是很多學校喜歡興土木的原因。
拿地不能閑置,除了必要的教學樓和操場等設施外,挖湖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利用土地,即低成本高效占用土地。
土地占滿后,還可以用低成本申請新的土地,形成良性循環。
▲廈門大學芙蓉湖(來自于視覺中國)
第四,維護成本低。
同樣的面積,除了荒廢之外,后期運營都是需要成本的。
蓋樓有折舊,從電梯、教學設施到外立面,都得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
▲南開大學馬蹄湖
但是,種樹或者造湖,相對來說成本會低很多。在前期投入之后,樹和水一般不需要太大的維護成本。
所以很多面積較大的校園里面都有成片的樹林和湖。
▲北京林業大學平面圖
綜上,很多學校以有湖為自己的招牌。當然不得不提北京林業大學,當年他們的湖面積不小。但被某研究所占用之后,不但湖沒有了,那塊地也沒有了。這也讓很多北林學子對某研究所沒什么好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