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住建部部長宣布,將在前期城中村危舊房改造的基礎上,新增100萬套改造任務,并通過貨幣化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貨幣化棚改重啟,再次點燃了樓市的希望……嗎???
01
今年“10.1黃金周”的樓市含金量很足,一線城市的房產交易數據很好看。
熱度躥升最明顯的是深圳。中指研究院的數據顯示,深圳監測項目假期平均認購量達9月全月2倍水平;二手房成交套數也較去年國慶假期增長100%。
上海的看點是二手房交易量大增。10月1日至13日,上海二手房總成交套數達到7949套,環比上漲7.7%;而相較于去年同期,漲幅更為明顯,成交同比漲幅超75%。
這波深滬的“金十”行情,是9.29兩地解限新政催生的。北京和廣州的情況也差不多,長假前的“臨陣磨槍”,確實起到了奇效。中國樓市目前正處于“藥不能?!钡臓顟B。
圖/圖蟲創意
4、5月份一二線城市紛紛“解限”,樓市啟動。出一波政策來一波行情。政策刺激的有效期短則一周,長則一月。比如上海5月27日發布“滬九條”新政。6月份二手房交易量2.6萬套,環比大漲40%。7月份迅速回落到2.04萬套,環比下跌22.5%。9月份只有1.59萬套,與年初相差無幾。上海樓市在這輪“政策行情”中已經算是表現上乘,“帥不過三秒”、毫無波瀾的大有人在。
既然藥不能停,那就得持續下藥。住建部節后及時推出重啟貨幣化棚改的“大招”,情理之中。
然而,這真是大招、猛藥嗎?目前看來,算不上。
02
上一輪棚改之所以能把樓市搞得風生水起,是因為極限資金導入的“超級大餐”。2015年-2018年棚改高潮期,4年開工2442萬套,年均600萬套,注入房地產的資金高達8萬億左右。相形之下這輪“新增100萬套改造任務”,只能算是小菜一碟。
而且,這100萬套覆蓋地級以上35城,比2015年大規模棚改的52城要少,確實少得有限。“蛋糕”大幅縮水,“分蛋糕的”只是減少有限。如果雨露均沾,每城不到3萬套,那就真成了“雨露”——比“露”大一點,比“雨”小不少。
這點“雨露”,也不好拿。貨幣化棚改投入的資金分三部分——政策性的扶持資金,地方專項債和市場融資。本質上就是用少量的政策扶持資金撬動金融杠桿。
圖/圖蟲創意
在棚改啟動階段,負債主體是地方政府和房企。地方專項債由財政部代發,還不出是要中央財政兜底的,“天花板”不會很高。
房企參與棚改的融資,沒有地方財政隱形擔保很難拿到。地方財政隱形擔保的主力是城投等地方融資平臺,早已風光不再。因此,這輪棚改啟動,可獲得的金融資源大不如前。
啟動階段配杠桿的債務包,最終要靠樓市的終端銷售消化。35城雖多,但是其中有產業基礎、人口穩定流入、具備有效市場需求的有多少呢?
35城“雨露均沾”,有能力有意愿啟動的有幾城?最終能通過賣房“出貨”還債的又有幾城?誰都沒底。
不是住建部不想放大招,而是形勢比人強,不能放大招。有2015年前車之鑒,受制于現實條件,隨手畫餅300萬套、500萬套也沒意義。上面敢放,下面未必敢接。
這輪貨幣化棚改對樓市的資金導入規模,不是2015年那輪能比的,全國普漲的“潑天富貴”絕無可能。
能從中這一政策中獲益,只是少數高線城市的樓市。
03
貨幣化棚改主要是釋放樓市的改善型需求。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心城市,是改善型需求的主力。
這些經濟發達城市是中國經濟的主力,長期承擔高比例的轉移支付,導致城市更新的水平遠遠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其中的落差積累了更多的改善型需求。
比如上海,目前存量住宅800萬套中,“老破小”占比高達60%,比中西部中心城市西安、重慶高出20%左右。
這種居住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脫節的情況,已經嚴重影響市民的生活質量。新市民受害尤甚,高昂的租金、巨額的房貸卻只能換來簡陋的“蝸居”,苦不堪言。本質上這是城市更新的公共服務投入不足,造成居住成本過高的惡果。
意愿和能力相匹配,才能形成有效的市場需求。居住的改善型需求也是如此。
經濟發達地區中心城市的地方政府有更強的財政能力,保障貨幣化棚改。這些地區的居民存款和收入,大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響應政策的經濟能力較強。過去是高昂的房價抑制了居民的改善性需求,而這正是貨幣化棚改的用武之地。
圖/圖蟲創意
貨幣化棚改本身具有一定的福利屬性,而且主要是“熟地”再開發利,有降低基建成本、生活設施配套成本的空間。只要地方政府愿意讓利于民,貨幣化棚改可以降低居民成本,從而更好地釋放改善型需求的市場潛力。由此形成的鏈式反應,會從中低端市場向上傳導,“溢出”一定的土地紅利。這對緩解地方政府財政壓力、改善營商環境,會有幫助。
因此,在經濟發達地區的高線城市重啟貨幣化棚改,加大城市更新的力度,的確可以對當地樓市產生較為明顯的正面作用。前提是不能走土地財政竭澤而漁的老路。如果再把貨幣化棚改搞成了高杠桿的債務游戲,即便是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心城市,也承受不起高負債的后果。
04
這輪重啟貨幣化棚改的政策效果還有待觀察。如果是上輪棚改那樣搞下沉式的“雨露均沾”,那么對樓市的提振作用微乎其微,甚至有“下沉”導致失控的風險。
樓市回穩不可能脫離宏觀經濟的回暖,急不得。目前靠政策調整釋放的是存量需求,解限多少就釋放多少,因此“藥不能停”。但是,這種解除限制帶來的存量釋放,終究會到頭的。都解完了,也就釋放完了。
重啟貨幣化棚改的政策“續杯”,無非是挖掘存量需求潛力的更進一步。但是,資金規模和適用范圍都很有限,不能指望樓市就此走上快車道。
能夠從這一政策中受益的,主要是高線城市的改善型需求。想小換大、逃離“老破小”的,可以關注政策落實的后續情況,謹慎地選擇“上車”時機。
圖/圖蟲創意
此外,如果政策落實到位、操作得當,那么有意在高線城市安家落戶的“剛需族”,也將是潛在的受益者。
至于投資性需求,切勿盲目跟風“買房抗通脹”。樓市的長期動力,是經濟真實增長,而不是通脹。只有真實的經濟增長才能帶動真實的資產升值,才能有居民收入增長的穩定預期。兩者疊加才有房產升值的空間。,高通脹未必帶來高增長。高通脹、低增長的經濟環境下,固定資產因其流動性差,并不具備保值功能。何況目前中國經濟并沒有高通脹的跡象。
現階段有意購房的,還是以居住功能為重,量入為出、量力而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