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朋友詢問我有關輔助死亡的看法,其實我沒有絕對的立場,因為牽涉的問題很復雜,包括個人隱私, 公序良俗,倫理道德,文化心理、社會法律等因素。
但我相信, 回避或者壓制生死問題的討論不是健康的應對方法。鼓勵心理學家參與生死問題的研究和教育,支持高質量的臨終關懷,建立相關法律與政策,專業評估患者的抑郁、痛苦和社會偏見,探索替代方案,如姑息治療,以減少請求輔助死亡的動機,應該是我們社會心理學家的職責擔當。
近日我與一位00后入殮師對話,討論人類的終極問題,生與死的沖突。歡迎朋友們參與討論。
以下內容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新聞網
63歲的彭凱平是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這門心理學分支倡導的正是將創傷、疾患轉換成幸福、快樂的體驗,死亡是繞不開的議題。
第一次看到00后入殮師“湯木檀澤”的視頻,彭凱平就對她充滿好奇:
“一個00后女孩為什么會選擇當‘入殮師’?”
“每天在墓園里工作不害怕嗎?墓園工作一天的日常是什么樣的?”
“謝謝你的視頻讓我不再害怕死亡”,很多網友在她抖音視頻下留言,甚至主動設計起了自己的葬禮和入殮妝容。
10月9日,他來到江蘇鹽城,探訪抖音7月精選創作者@湯木檀澤 工作的墓園。在湯木檀澤的帶領下,他完整地觀摩、參與了殯葬的流程。這是一次從未有過的經歷,彭凱平說:“湯木檀澤真是把積極心理學用到了極致?!?/p>
以下便是彭凱平的自述。
我對湯木檀澤非常好奇。一個00后入殮師,能特別古靈精怪地自我調侃,在看起來陰森恐怖的墓園里找到工作的快樂、人生的意義,特別好奇她是怎么做到的?
作為中國積極心理學的發起人,我常在接受采訪時談論生命與死亡,但其實我已經很多年沒有經歷過親人的離世,對于死亡是什么、有哪些告別的儀式。大部分時刻我是全然的旁觀者,而且毫不避諱地講,過往經歷曾讓我對死亡有恐,也有誤解。
三歲時我的爺爺從樓上摔下來,我看他躺在棺材里,嚇得幾夜沒睡好覺。中學時和同學一起游泳,游著游著他突然沒了,我感到非常悲傷,再后來就是我 38 歲時在百慕大練蹼泳,下去后氧氣管漏水,肺都要炸了,幸虧抓住救急的紅繩子才逃過一劫。上岸時我已經不省人事,等再睜眼,忽然就覺得天這么藍,活著真好,對死亡有一種從恐懼到悲傷再到自由的感覺。
相比而言,湯木檀澤的視頻卻好像直接越過了前面那些負面情緒,直抵這種自由。她的抖音視頻“背景板”是一排壽衣和骨灰盒,用的都是輕松幽默、百無禁忌的語言:打車回墓園,和司機說送到第幾行、第幾列,演練工作流程時用自己的照片當遺像,自己躺在板上給同事當化妝模特……這讓我很意外,又覺得在情理之中。
意外是因為中國人通常是不愿意談論生死的,我們強調人情、家庭、血緣,具體的死亡代表一段關系的中斷,所以我們不喜歡“死亡”,有種本能的保護機制。情理之中則是因為我之前在國外參加葬禮和追悼會,那種氛圍也和湯木檀澤的視頻一樣,沒有哭哭啼啼,而是會用輕松幽默的語言開玩笑,說這人活著的時候怎么調皮,怎么樂觀。從這個角度講,湯木檀澤的視頻有種超越性,讓很多人意識到死亡是存在的,同時又消解掉了死亡的神秘感和恐懼感。這讓我很震撼,因為所謂的忌諱其實是一種心理魔咒,破除了就會非常坦然。
雖然我是大學老師,但在她工作的殯葬服務公司,我更像一個學生。我觀看、參與了很多江蘇鹽城本地的殯葬習俗,給逝者在草席上穿壽衣(由湯木檀澤同事扮演)、將逝者抬到板上停靈(由人體模特代替),聽他們講了給遺體化妝的故事和細節。以前我總覺得這是專業人士的事,但仔細想來,這也是對死亡的一種回避與隔絕。
湯木檀澤和我講了她大二時第一次幫逝者穿衣服的經歷。逝者是一個跳樓的十八歲男孩,縫合完穿上衣服后,他變得非常重,沒人認領,他變成了一具無名尸體,沒人知道他發生了什么,但是湯木檀澤說,她想的是“沒關系,一切都結束了,讓人干干凈凈來、干干凈凈走”。
這是一種非常專業的態度,有同理心但又不過分共情。她說入學時,老師就提過從事殯葬行業的心態,越嚴肅的事越應該用活潑、樂觀的心情去做,否則每天面對悲傷,自己會先抑郁。這種精神,我真的特別認同,我們常講走夜路要吹口哨,在墓地要唱歌,為的就是讓心情得到緩解,從這點上講,她真是將積極心理學用到了極致。
與湯木檀澤交流的一天,我原先的好奇也有了答案。因為這就是一個工作,她揭開了殯葬這個神秘的面紗,讓我們看到了面紗后面那些真實的、活生生的、有情有義的人。
人類學和考古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曾說過的,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便是在山洞里發現了人類的胯骨,因為其他動物會放棄受傷的同類,只有人類會將同胞抬去山洞,這便是人性。
人類表現出了和動物不一樣的感情,就比如湯木檀澤講她之前養的小動物去世了,或者家人去世了,她會想在土里被蟲咬會不會痛,被火燒會不會痛,這就是人類文明的體現。很多國家做生命教育就是從動植物開始的,養的小金魚死亡或者摘的小花凋謝之后如何處置它,就是將生命教育與具體活動聯系在一起。從這點上,湯木檀澤是生命教育的“大師”了。
探訪的最后,湯木檀澤也分享了一個生活妙招,如果擔心去世后沒辦法按照心愿辦葬禮,又不想以自己的名義寫遺書,那不如設定一個虛擬人物,大家都知道是你,但又不會有詛咒自己的感覺。當然,寫遺書的話,我更建議在課堂和同學、朋友一起寫,而且要像湯木檀澤的視頻一樣,開玩笑的時候寫,這樣就能和真實的情感困境分離開來了,對吧?
如何面對死亡是一個長久的課程,也是我們人類必須面對的終極命題。我想,人終將會死,而生的意義就是好好活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