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要測”設為“星標?”,第一時間收獲最新推送
10月30日,生態環境部公布機動車排放檢驗領域第三方機構專項整治5個典型案例,分別來自福建省漳州市生態環境局、安徽省蚌埠市生態環境局、河南省開封市生態環境局、四川省德陽市生態環境局、陜西省西安市生態環境局,體現出相關地方對弄虛作假違法犯罪行為“零容忍”、依法嚴厲打擊的堅定決心,特此予以表揚。典型案例如下:
一、福建省漳州市銘進汽車檢測服務有限公司放寬檢驗標準、替車檢驗出具虛假排放檢驗報告案
【案情簡介】
福建省漳州市生態環境局開展現場檢查時發現,漳州市銘進汽車檢測服務有限公司違反《柴油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自由加速法及加載減速法)》(GB 3847-2018)等標準要求,擅自修改車輛額定功率值,放寬檢驗判定標準,使不合格車輛通過排放檢驗。隨后漳州市公安局進一步調查發現,該機構負責人和5名“黃牛”組織人員串通,以每臺車3000余元價格,接收客戶郵寄的待檢車輛行駛證,并通過購買懸掛假號牌、刻印車架號、更換尾部標志等方式,使用3輛重型牽引車和5輛重型半掛車進行“替車代檢”。
【查處情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漳州市生態環境局對該機構實施行政處罰, 罰款10.8萬元。公安機關已對6名涉嫌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的犯罪嫌疑人實施刑事拘留 ,并移送漳州市龍海區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
二、安徽澤宇機動車安全綜合檢測有限公司替車檢驗出具虛假排放檢驗報告案
【案情簡介】
安徽省蚌埠市生態環境局對全市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開展非現場巡查時發現,安徽澤宇機動車安全綜合檢測有限公司一條檢測線頻繁有車輛重復檢測,且和臨近檢測線多次出現同步檢測情況,疑似存在替車檢驗行為。
安徽省蚌埠市生態環境局執法人員調取檢測數據和視頻,通過采取數據比對、視頻追蹤、現場檢查和調查詢問等方式,發現該機構對于難以通過OBD檢驗或排放檢驗的重型柴油車或汽油車,長期使用汽油車代替檢驗。2023年12月以來,累計出具虛假合格檢驗報告71份。
【查處情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蚌埠市生態環境局對該機構實施行政處罰, 罰款27.5萬元,沒收違法所得7700元。蚌埠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已依法取消該機構檢驗資格。
三、河南省開封市廣馭機動車檢測有限公司使用OBD作弊器出具虛假排放檢驗報告案
【案情簡介】
河南省開封市生態環境局現場檢查時發現,開封市廣馭機動車檢測有限公司出具的大量檢驗報告中存在完全相同的車輛標準識別碼(CALID),且為“網紅作弊碼”3I1GK64593720853。執法人員隨后開展詳細排查,發現該機構通過使用OBD作弊裝置,將OBD存在故障的7382輛車代碼進行替換,使其通過排放檢驗,出具虛假排放檢驗報告。
【查處情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開封市生態環境局對該機構實施行政處罰,罰款35.6萬元,沒收違法所得22.146萬元。開封市生態環境局已將該機構問題線索移送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建議依法取消檢驗資格。
四、四川省德陽市恒達安通機動車檢測服務有限公司篡改偽造排放檢驗報告案
【案情簡介】
四川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公安廳對機動車排放檢驗監管系統開展大數據聯合分析時發現,德陽市恒達安通機動車檢測服務有限公司檢驗的部分車輛在復檢結果不合格的情況下,仍然取得檢驗合格標志。
經四川省德陽市生態環境局和市公安局現場檢查發現,該機構利用圖像編輯軟件,將43份機動車排放檢驗結果超標的不合格報告,人為篡改為合格報告,并手動上傳至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監管系統,通過弄虛作假方式獲取機動車檢驗合格標志。
【查處情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德陽市生態環境局對該機構實施行政處罰,罰款30萬元、沒收違法所得1960元。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已將該機構問題線索移送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建議依法取消檢驗資格。
五、陜西省西安鵬翔機動車檢測有限公司擅自改變檢驗關鍵條件出具虛假排放檢驗報告案
【案情簡介】
陜西省西安市生態環境局在對西安鵬翔機動車檢測有限公司檢查時發現,該機構歷史檢驗過程數據中,部分合格車輛的實際運行工況曲線存在異常。
經進一步調查,該機構違反《柴油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自由加速法及加載減速法)》(GB 3847-2018)等標準要求,在檢驗過程中擅自將發動機轉速保持恒定,在未達到車輛檢驗運行條件下出具排放合格檢驗結果,涉及84輛柴油貨車。
【查處情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西安市生態環境局對該機構實施行政處罰, 罰款30萬元,沒收違法所得2.376萬元。
啟示意義
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作為柴油貨車合規達標排放的“守門人”,對于推動移動源污染減排、實現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發揮著重要作用。部分機動車排放檢驗領域第三方機構利用放寬檢驗標準、替車檢驗、使用作弊器、篡改偽造檢驗報告、擅自改變檢驗關鍵條件等弄虛作假方式,幫助超標車輛實現“假達標”,不僅損害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還嚴重擾亂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典型案例中,各地生態環境部門積極運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數據分析方法挖掘線索,與市場監管、公安等相關部門建立聯合工作機制,有效發揮懲戒作用,有力打擊弄虛作假違法犯罪行為。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注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臺并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并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行業資訊↑
| 轉載:須本號授權,有需要可后臺聯系小編
| 投稿: zhangshb@woyaoce.cn
| 來源:生態環境部
| 責編 :不晚
| 關注我要測公眾號,添加我要測小助手“測老哥”(celaoge1019)
| 備注“學習”進入檢測員知識共享群
| 備注“行業”進入檢驗檢測行業新聞分享群
| 備注“食品”進入食品領域行業分享群
| 備注“認證”進入認證領域行業分享群
第一時間獲取最新資訊,和優秀同仁們近距離交流,快來關注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