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是外星文明” “武大郎真實身高180+cm” “中國的木構古建一根釘子都不用” ……
除了這些,小編一搜又發現竟然還有幾個謠言熱度頗高,那就讓我們開啟今天的辟謠之旅,一起找尋歷史真相吧~
01 素紗襌衣被盜毀?
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一號墓出土了兩件震驚世人的素紗襌衣,一件是直裾式的,另一件是曲裾式的。它們 薄如蟬翼,輕如煙霧,體現了西漢初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或許有人會對它們的名字感到疑惑,紗衣很好理解,“襌”是什么意思?“襌,衣不重也。”那么這兩件衣服究竟有多輕呢?前者49g,后者48g,相當于一枚小雞蛋的重量。
左:直裾式素紗襌衣 右:曲裾式素紗襌衣
湖南省博物院藏
在今年7月以前,觀眾們在湖南省博物院見到的都是那件直裾式的素紗襌衣。為了紀念長沙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湖南博物院推出了“彼美人兮——兩漢羅馬時期女性文物展”,展出了總計200余件/套文物,其中就包括傳說“已經被毀”的曲裾式素紗襌衣。
展覽預告一出,很多網友都開始“質疑”:
“這件衣服不是說被盜、被毀了嗎?” “是真品嗎?還是復制品????”
網傳謠言十分“細節”
關于素紗襌衣被盜的傳聞小編也是從小聽到大的,據說是在追繳過程中,嫌疑人為了銷贓/掩罪還把衣服燒毀沖進了下水道。另外也有說是曲裾式素紗襌衣在追繳過程中被毀,直裾式素紗襌衣也是受到損壞追回后重新修復的。
對此,湖南博物院趁著本次展覽進行了辟謠回應:
真相只有一個—— 1983年,一名青年潛入湖南博物院,盜走了一批文物,其中就包括直裾式素紗襌衣。被盜文物后來被人發現送回了博物館,直裾式素紗襌衣保存情況較好,所以修復后便重新展出了,大家經常看到的就是它。
而曲裾式素紗襌衣因出土時就略有殘破,故而一直收存在庫房里被精心保管著。 也就是說,辛追夫人的這件曲裾式素紗襌衣從未被盜。此次展覽是曲裾式素紗襌衣自出土以來的首次亮相。
曲裾式素紗襌衣展出現場 圖源:湖南博物院
正如@動脈影老師所形容的那樣,親眼看見 才明白說它“輕若煙霧”絲毫沒有夸張: “千年前蠶絲的光澤星星點點,如穿透云煙的點點陽光被千年后的我們有幸一窺……太不可思議了...…”
西漢 曲裾素紗襌衣 湖南省博物院藏
圖源:動脈影
02 三星堆文明來自外太空?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大都“骨骼清奇”,如青銅縱目面具、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青銅太陽形器等不僅造型奇特、宏偉壯觀,而且工藝精湛、令人驚嘆,因此有不少網友懷疑三星堆是偽造的,或者與外星文明有關。
還有下圖中所謂的三星堆發掘現場驚現形似“飛碟”的青銅器,更是讓很多外行人認為“實錘了”,但其實這只是一張AI生成的網絡梗圖。
三星堆,只聽名字都覺得很神秘。 堆,在四川話中有人工壘建的意思,三星堆就可以理解為人工壘建的三座土臺。它們位于東經104.2度,北緯31度上。其東北方向有一道形似彎月的臺地,當地人就給這個景觀起了“三星伴月”的雅稱。
自其考古發掘以來,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但至今仍未發現文字的記載,大家只能從《蜀王本紀》、《華陽國志》等找到一些零星且充滿神話色彩的信息,所以坊間就流傳著諸多猜測與懷疑。
三星堆文物 圖源:三星堆博物館
盡管謎團重重,但大量考古實證都在告訴世人:以三星堆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悠久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出土文物的造型和風格也是古蜀人民智慧和創造力的體現,和外星文明沒有半點關系。
03 中國古建不用釘子?
當你在參觀國內的古建筑時,可能會常看到/聽到類似這樣的介紹: “這座建筑全部采用木結構/榫卯結構,沒有使用一顆釘子” 。 但其實稍微了解一些古建的人都知道,這種說法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圖源:知乎@張博宏
中國古代的木構建筑并非像謠傳的那樣一根釘子都不用,反而有很多要用釘子的地方。比如固定椽子需要用到椽釘,固定瓦片需要用到瓦釘……窗戶、隔斷、花罩等各種小木作裝修構件也要用到很多釘子。
屋脊處的瓦片是泥巴粘連的,為了防止瓦片下滑,古代工匠會用釘子來固定。然而瓦釘外露一來不好看,二來容易生銹,于是就有了神獸造型的釘帽。屋檐前端(勾頭)的圓形小帽也是釘帽,瓦釘就藏在這些釘帽里面。
故宮屋脊上的脊獸釘帽和屋檐上的圓形釘帽
除了實用功能以外,中國的古建中還有不少裝飾性釘子,比如故宮宮門上的門釘,還有官式建筑里將博風板釘在檁條端頭上、呈六邊形分布 的梅花釘。
故宮順貞門門釘 圖源:故宮博物院
圖源:恭王府博物館
《營造法式》第二十八卷《諸作用釘料例》中就有不同種類釘子的詳細介紹,如角梁釘,飛子釘,大小連檐釘等等。
以后要是再遇到野生導游或營銷號說什么“中國古建筑不用釘子”,大家可千萬不要被忽悠了哦~
04 應縣木塔不修是因為沒錢?
我們都知道,應縣木塔是世界上現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筑。從1056年始建至今,歷經了近一千年的風雨、地震、戰爭、不當維修,塔體早已扭曲變形傾斜亟待修繕。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應縣木塔修繕就已經立項,但如何修繕卻遲遲未定。難道真的像坊間傳言所說是因為資金不夠?No no no!
應縣木塔正射影像 南立面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天津大學建筑學院, 2017年)
國家文物局曾在官方微信上刊發一篇長文《峻極神功,永鎮金城——應縣木塔保護回顧與前瞻》,文中詳細介紹了應縣木塔維修保護問題的背景,并透露這背后還有對于千年國寶修復的慎重與長遠規劃。
在2007年以前,應縣木塔維修加固方案的反復,除開保護理念的差異外,主要原因還是應縣木塔的結構和“病情”異常復雜,保護修繕難度極大,受限于學科發展水平,基礎研究不足。
四層明層內槽內景(李鷹攝,2018年) 圖源:澎湃新聞
2014年,國家文物局原則同意《應縣木塔嚴重傾斜部位及嚴重殘損構件加固方案》。在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又經過了圖紙深化、試驗性施工以及專家提議、現場暫停……從2017年以來,該方案的實施尚在不斷優化調整。
應縣木塔歷史照片 圖源:澎湃新聞
盡管應縣木塔的修繕的確受地方財力的制約,但之所以仍未動工,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面對這樣一個稀世珍寶、全國孤例,應縣木塔的修繕一定要慎之又慎,要充分、全面地考慮到修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問題。
根據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應縣木塔項目組的報告,當前應縣木塔修繕的中期目標及主要工作(2030年前)是通過持續開展結構監測、殘損構件現狀修繕,優化防災預案等,消除一定時期內木塔局部或整體坍塌風險,為達到遠期目標(即建立在深入研究基礎上的全面修繕)爭取時間。
應縣木塔一層正北面 “永鎮金城”匾
圖源:國家文物局
那就讓我們為應縣木塔祈禱吧,希望應縣木塔益壽延年,永鎮金城。
05 武大郎是一米八九大高個?
提起武大郎,大家是會想起《水滸傳》里那個賣燒餅的小個子?還是會想起《金瓶梅》里潘金蓮的前夫呢?
在施耐庵的筆下,武大郎相貌丑陋,懦弱可欺,《水滸傳》第二十四回中稱其“ 身不滿五尺,面目丑陋,頭腦可笑。” 書中說到武家兄弟是清河縣人,現實中的清河縣也流傳著許多與武松、武大郎、潘金蓮等人物相關的故事。
坐落在清河縣城武家那村的武植墓 圖源:中國網
1992年,位于清河縣武松東街武家那村南的武植墓被人們挖開發現。墓中碑文寫道: 武公名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縣孔宋莊(現名武家那)定居,卒后歸葬于清河縣城東八里孔宋莊……。
這位明朝永樂年間的陽谷縣縣令不僅本人就叫武大郎,其妻子也和潘金蓮同姓。這樣的巧合讓許多人開始認定:他就是《水滸傳》里武大郎的原型!根據墓中的骨殖可知,這位武大郎身高足足有一米八九,于是 “武大郎其實是個身高180+cm大帥哥”的謠言就這么傳開了。
清 佚名 金瓶梅插圖 局部 美國納爾遜-艾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真相果真如此嗎?其實不然,且不說《水滸傳》成書時間是在元末,施耐庵更是在洪武三年就已去世,書中也從未提及武大郎名為“植”。而且有研究表示,武松殺嫂的故事可能取材于元代雜劇家李文蔚的《燕青博魚》。
盡管當地也流傳著武大郎與潘金蓮的故事,但《清河縣志》自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首次修志以來,先后經歷了7次重修,都沒有關于武潘的任何記載。 直到新編《清河縣志》時,他們二人的故事才以民間文學的形式被收錄。
這些謠言流傳的太久、太廣,泥沙俱下的網絡信息和不甚嚴謹的古裝劇也會給我們留下錯誤的“印象”。 這就需要我們以求真求實的態度去辨別和認識真正的歷史,建立正確的歷史觀。拒絕斷章取義,拒絕以訛傳訛。
你還聽說過哪些類似的謠言?評論區告訴我們吧!
參考資料: 國家文物局《峻極神工,永鎮金城——應縣木塔保護回顧與前瞻》 新華社《別讓“病歪歪”的應縣木塔在議而不決中倒掉》 藝旅文化《中國古建筑不用釘子?謠言!》 清河縣人民政府《武松文化與金瓶梅文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