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智編譯
導語:
當地時間10月26日,以色列針對伊朗于本月1日的襲擊發動了一場“致命、精準且出乎意料”的報復行動,引發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從軍事打擊的目標來看,以色列避開了伊朗重要核設施和能源資產,在美國的介入下顯示出了一定的克制性。伊朗方面則出于維護穩定的心態,盡可能淡化本次事件對國內的影響。分析認為,此次事件后伊朗與以色列的關系或將迎來新的拐點,雙方的緩和談判將成為可能。然而,在美國大選結果即將出爐、以方軍事行動長期持續、伊朗盟友可能繼續報復等多重因素疊加下,未來戰爭何時結束仍不確定。
本文編譯自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網站評論文章,原標題為《專家評論:以色列回擊伊朗,是擴大還是終止戰爭?》(Experts react: Israel has hit back at Iran with airstrikes. Is this the road to war or an off-ramp?)。作者為大西洋理事會斯考克羅夫特中東安全倡議負責人喬納森·帕尼科夫(Jonathan Panikoff)、多位非常駐高級研究員克爾斯滕·豐滕羅斯(Kirsten Fontenrose)、吉娜·阿伯克龍比·溫斯坦利(Gina Abercrombie Winstanley)、沙洛姆·利普納(Shalom Lipner)及伊朗事務研究非常駐高級研究員霍莉·達格雷斯(Holly Dagres)。文章略有刪改,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思考,與公眾號立場無關。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致命,精準,最重要的是出乎意料”——以色列國防部長約阿夫·加蘭特(Yoav Gallant)這樣形容了以色列對伊朗發動的襲擊。此次襲擊針對伊朗10月1日導彈襲擊而發動,造成了至少四名伊朗士兵死亡。那么,這些襲擊究竟預示著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緊張局勢的進一步升級,還是另有他意?伊朗又將如何作出回應?
美勸以方不要做大,伊朗或尋求體面退路
美國一直在尋求避免爆發更大范圍的地區戰爭。在美國方面的要求下,以色列此次襲擊既沒有打擊伊朗的核項目,也未摧毀其石油和能源基礎設施。如果沖突進一步升級,以色列可能會對伊朗發動更為猛烈的打擊,包括襲擊伊朗的核設施和能源基礎設施。然而,以色列若要真正減少來自伊朗的壓力,需要的是一個長期且有凝聚力的戰略,而非僅僅依靠一夜之間的空襲。
現在的問題是伊朗下一步會如何行動?雖然此前伊朗方面已明確表示,如果遭到襲擊,將加強“自衛”的權利,但伊朗也有可能不會付諸行動。目前一系列的打擊行動都表明伊朗在軍事上暫時處于劣勢狀態。對于將穩定視為首要任務的伊朗而言,發動全面戰爭絕非其會采取的方案。此外,從真主黨到哈馬斯,再到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什葉派武裝分子,在過去的幾個月里元氣大傷,伊朗不太可能想要加速瓦解防御前線。
盡管誤判可能導致更大范圍的戰爭,但以色列的襲擊顯然是經過精心策劃且有針對性的。然而,如果伊朗官員對此次襲擊輕描淡寫,那么即使官方并未公開承認,這也可能是伊朗尋求緩和局勢的信號。
以色列深知對伊朗的打擊實際上是在拖延時間。當前,以色列首要目標是集中人力和彈藥來應對哈馬斯和真主黨。雖然以色列內部曾討論進行更強硬的報復,但即將到來的美國大選打亂了以色列的計劃——未知的選舉結果、兩黨對美國總統選舉結果的法律挑戰,以及選舉后參議院構成的不確定性,都意味著以色列無法確定與伊朗的長期沖突將會獲得多大支持,這種不確定性也可能使位于伊朗和以色列之間的阿拉伯國家不太可能支持以色列。
以色列對伊朗的襲擊似乎有意避免造成平民傷亡。襲擊目標不在人口密集地區,而且與哈馬斯和真主黨不同,伊朗對以色列的襲擊并未造成太多以色列平民傷亡。如果沒有防空系統和彈藥儲備,伊朗不太可能在短期內直接對以色列采取行動。這意味著以色列軍隊可以集中精力完成離本土更近的任務。
襲擊得到了控制,但伊以沖突遠未結束
還有四個關于此次以色列報復伊朗襲擊的問題:第一,這是一種在不升級沖突情況下的回應,還是一種威懾的信號?第二,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最近的外交波動是否有助于維持以色列行動的現狀?第三,在內塔尼亞胡政府達成協議解救人質之前,這些襲擊是以色列的最后一搏嗎?第四,在以色列可能會暗殺哈馬斯領導人和談判代表的情況下,誰能夠公開代表哈馬斯和真主黨進行談判?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似乎很明顯:美國在核能和石油問題上劃定了紅線,承受不起事態升級后果的伊朗方面正在淡化影響。在外交方面,美國始終如一地向伊朗人傳達“以色列有權對10月1日的襲擊作出回應”的信息,但同時也向以色列傳達“對伊朗進行過于猛烈的打擊將是愚蠢行為”的信號。
隨著以色列國防軍的傷亡人數不斷增加,真主黨的打擊仍在持續,以色列人可能會認為這次行動的效果并未達到預期。正如4月份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沖突一樣,美國事先和伊朗進行了戰略溝通,但缺乏對事態升級的預測及管控責任。如果雙方談判成為可能,談判代表可能在未來幾天和幾周內再次有機會拯救整個地區。
此次襲擊標志著過去三周中一系列密集軍事行動的高潮。以色列的空襲目標被精確地配置,同時實現了多個目標,包括對伊朗的防空系統造成癱瘓、打擊進攻性武器的生產,以及防止沖突進一步升級。然而,現在認為以色列的“克制”行動標志著伊朗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已經結束還為時過早。伊朗目前正試圖淡化以色列打擊造成的影響,這可能會帶來新的敵對行動。此外,以色列很可能打算進一步削弱伊朗的武器能力。
▲ 當地時間10月2日,拜登和哈里斯聽取國家安全部門關于伊朗襲擊以色列的簡報。
拜登政府在該地區的姿態也將影響這一局勢。由于以色列一直依賴美國的支持,該國在與美國協調行動時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然而,盡管拜登表示希望上周末的事件能“結束”暴力,但只要伊朗繼續追求核力量并讓以色列感到壓力,就很難想象沖突的最終結局。
伊朗對襲擊輕描淡寫,威懾可能已經恢復
當以色列的行動最初開始時,伊朗國家媒體并沒有隱瞞防空系統被激活的事實,但政府也承認了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以色列空襲照片是偽造的。官方媒體報道說,這次襲擊“被成功攔截和反擊”,對“某些地區”造成了“有限的破壞”,對襲擊輕描淡寫。隸屬于伊斯蘭革命衛隊的塔斯尼姆通訊社報道稱,有關以色列使用100多架噴氣式飛機的報導“純屬捏造”。一名伊朗人在社交媒體上評論道:“我們曾經因為沒有‘鐵穹’而感到沮喪,但現在我們意識到,我們甚至連(空襲)警報器都沒有。”
一些分析人士對這次襲擊感到失望,尤其是在內塔尼亞胡和加蘭特等以色列官員在襲擊前大肆宣傳以色列的反擊行動之后。盡管以色列宣布這次行動已經結束,但一位駐伊朗的分析人士表示,他認為,這次襲擊是不久后“更大規模襲擊的前兆”。
▲ 內塔尼亞胡在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指責伊朗。
本次襲擊在伊朗全境進行,動用了數百架飛機并分多波進行,似乎是為了回應美國政府的要求,并試圖遏制事態的升級。此前,以色列襲擊了伊斯蘭革命衛隊的軍事基地、導彈儲存和生產基地。現在主動權掌握在伊朗領導層手中,他們過去曾承諾對以色列的任何重大攻擊立即作出反應。在最初的聲明中,伊朗媒體試圖淡化此次襲擊的影響以維護國家形象。然而,伊朗領導人隨后承諾立即做出回應,可能成為兩國之間另一輪激烈沖突的開端。
對伊朗而言,這是前所未有的事件。自兩伊戰爭以來,伊朗從未在其領土上遭受過此類襲擊。伊朗方面顯然不想發動地區戰爭,但他們也很清楚,任何回應都會讓他們離地區戰爭更近一步。考慮到美國在中東龐大的軍事網絡,伊朗擔心沖突會進一步升級,但它真的能對這次打擊“坐視不管”,將自己的未來置于潛在軍事行動的風險之下嗎?這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和思考。
編譯:趙柯嵐
編務:劉怡德
責編:王加特
圖片來源:網 絡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民小智君
轉載:請微信后臺回復“轉載”
民智開通了“知識星球”,歡迎大家訂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