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會是西寧,不過青海省1928年才成立,清朝時西寧還屬甘肅,卻已經掌管青海的事務,這是怎么回事呢?
青海省位于我國西北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因青海湖而得名。青海省東西長1240.6千米,南北寬844.5千米,總面積72.23萬平方千米,居我國第四位。
青海地貌復雜多樣,西部為高原和盆地,東部多山,分布冰川、戈壁、沙漠、草地、水域、林地、耕地等。
青海山脈縱橫,峰巒重疊,自北往南有祁連山脈、昆侖山脈、阿尼瑪卿山、巴顏喀拉山脈、唐古拉山脈等橫亙,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青海最高峰是西部昆侖山脈的布喀達坂峰,海拔約6860米。
青海省會西寧市,古稱鄯州、西平郡、青唐城,北靠達坂山,西依日月山,南抵拉脊山,頂在河西走廊的“腰眼”上。西寧西通西域,東接秦、隴,北護甘、涼,南交川、藏,自古為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有“西海鎖鑰、海藏咽喉”之稱。
西寧位于青海省東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河湟谷地,湟水及其三條支流的交匯處。
河湟地區主要有三大河谷,從北往南包括大通河、湟水、黃河的河谷地區。河湟地區是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接壤之處,也是農業文化與草原文化的結合部,更是中原與青藏高原的流通孔道。
河湟地區平均海拔在1500米-2400米之間,山河交錯,形成高山、峽谷、盆地共同構成的高原河谷。三條河當中,大通河與黃河兩側陡峭,河谷很窄,適合游牧的地方很少。湟水河谷較寬,而且東西有三百多千米,兩側有大片牧場,由于地處三河中間位置,湟水流域又稱湟中地區。
以湟中地區的西寧為例,海拔在2200米-2400米之間,由于有大片河谷平原,人口達到青海省的一半。再加上湟水上的海東、民和等地,湟水流域人口占到青海的七成,整個河湟地區人口占到青海的八成。
西寧市區四周群山環抱,呈東西條帶狀,海拔約2261米,黃河支流湟水自西向東橫城而過,市中心緯度是北緯36°37′01″。
西寧屬大陸性高原半旱氣候,高原高山寒溫性氣候,夏季平均氣溫17℃-19℃,氣候宜人。
西漢武帝時,霍去病率軍沿湟水谷地向西,打敗羌人,修建西平亭,以彰其功,西平就是西寧最早的地名。
205年(東漢獻帝建安十年),分金城郡西部設西平郡,首府就在今西寧市區。三國時期,西平郡屬曹魏。
五胡十六國時,甘涼地區征伐不斷,先后出現了五個涼國,凡是在河西立國圖王者,都要爭奪西寧。
609年(隋煬帝大業五年)三月,帝從京城出巡,四月大獵于隴西,至狄道(今甘肅臨洮),出臨津關(今甘肅永靖)至西平(今青海西寧),陳兵講武,進攻吐谷渾。
隋軍在覆袁川大敗吐谷渾,可汗伏允率數十騎西奔黨項,其地皆空,今青海大部、新疆南部、甘肅南部、四川西北一帶地方,東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皆為隋有。
唐朝時,西寧稱鄯城,鄯州治所在湟水縣。
北宋初,西寧稱青唐城,吐蕃首領唃廝啰在今青海北部建立了王國,臣服北宋,1033年把都城遷到青唐城,分為二城,西是王城,東是商城。
1104年(北宋徽宗崇寧三年),宋軍收復河湟地區,改鄯州為西寧州,取西部安寧之意,為西寧之名始。元朝沿襲,明朝改稱西寧衛。
清朝時期,雍正皇帝打敗羅卜藏丹津,青藏地區面積太大,為了更好地管理,將青、藏分開管理。
1724年(清世宗雍正二年),置青海辦事大臣,駐地青海湖東南岸的察罕托洛亥,雖然還不是省,地位已經差不多。青海辦事大臣主要管理青海地區的蒙、藏事宜,代表朝廷對青海進行管理。
察罕托洛亥只是個小鎮,衙門駐地遷至西寧府。西寧府當時則歸甘肅管轄。當時青海人口少,青海辦事大臣事務比較少,駐地放在外省,也沒太大影響。青海辦事大臣長時間駐西寧府,青海和西寧就脫不開關系了。
1928年,成立青海省后,人口和規模越來越大,在甘肅西寧處理青海的事務就有些不合時宜了。于是西寧地區劃歸青海,成為青海的省會,所有問題迎刃而解。
文:姜狼,著《五代十國風云錄》《三國原來是這樣》《血濺江東》《五朝宰相》《逐鹿天下》《柴榮是個好皇帝》等二十余部歷史書籍,歡迎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