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架云海 攝影/萬忠醫
神農架,一個因炎帝神農氏架木為梯、采嘗百草而得名的神奇之地;一個位于北緯31度線、享有世界級“地質變遷博物館”和“物種基因庫”美譽的神秘之地;一個自然景觀獨特、人文資源匯集的令人神往之地!
這里,是神農架國家公園候選區。這里生態資源的稀有性不可替代,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全球罕見,生態環境的原真性得天獨厚。
這里,擁有北亞熱帶典型的森林生態系統及垂直帶譜,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地和華中地區生態屏障。
云中濕地大九湖 攝影/胡素
“神農架國家公園從體制試點到創建,實現了從資源索取向生態修復的轉變,從伐木捕獵向全民護林的飛躍。”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戴光明說。
神農架作為自然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自然遺跡的集中分布區,突出的國家代表性乃至全球價值,使這里成為華中地區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推進神農架國家公園建設,對于踐行生態文明思想,保護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維護生物多樣性和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自然稟賦得天獨厚, 森林覆蓋率96.12%
神農架國家公園候選區位于湖北西部秦巴山區鄂渝兩省市交界處,地處中亞熱帶和北亞熱帶過渡區域,保持著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氣候,境內層巒疊嶂、溝壑縱橫,河谷深切,垂直落差大,生物多樣性資源極為豐富。
神農架分布有闊葉林、針葉林、灌叢和灌草叢、草甸、沼澤和水生植被五個植被型組,擁有全球同緯度地區罕見的地帶性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具有北亞熱帶山地最完整的植被垂直帶譜,以及同緯度地區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亞高山泥炭蘚沼澤濕地,是全球14個具有國際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關鍵地區之一,也是全國32個內陸陸地和水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之一。
這里有高等植物4206種,真菌843種;昆蟲5696種,脊椎動物735種。其中金絲猴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4種、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03種,珙桐、紅豆杉等國家一級和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0種。候選區森林覆蓋率達96.1%,是華中地區唯一的大面積原始森林分布區。
神農架原始森林
林麝
白熊
白鹿
這里地處中國地形二、三級階梯的過渡地帶,擁有全球保存最完整的晚前寒武紀中元古代地層單元,記錄著16億年地球滄海桑田變遷的歷史。海拔3106.2米的“華中第一峰”坐落于此,“華中屋脊”因此得名。
霧中石林 攝影/周碧陽
神農架是湖北境內長江和漢江的分水嶺,既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涵養區,也是長江三峽庫區最大的天然綠色屏障。這片綠色海洋每年可蓄水30多億立方米,可減少向長江三峽庫區排放泥沙700多萬噸,是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生態基石,對國家生態安全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保障作用。
保護價值全球矚目, 獲“ 世界最佳自然保護地” 授牌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使神農架成為眾多珍稀瀕危物種聚集地和古老特有物種避難所,其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原真性全球罕見,是中國唯一同時被納入“世界自然遺產”“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世界地質公園”和“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世界級自然遺產保護地。
神農架全面落實《神農架林區自然生態保護和統籌發展規劃》。全球環境基金(GEF)大神農架項目入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最優實施案例,獲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世界最佳自然保護地、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等系列殊榮。
神農架是川金絲猴世界地理分布的最東端,加強神農架旗艦物種金絲猴種群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對維護地區間物種與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最新調查顯示:神農架金絲猴種群從20世紀90年代的500余只增至如今的1618只;猴群棲息地面積從210平方公里增至401平方公里。
神農架川金絲猴
9月25日,第五屆“神農架杯”觀鳥活動當日落幕,共記錄到有效鳥種262種,其中棕胸藍姬鹟、褐頭鶇為新記錄種,至此,神農架野生鳥類達到470種。
藍喉太陽鳥 攝影/方湘安
紅腹錦雞 攝影/袁玉祥
灰臉鵟鷹捕蛇 攝影/劉思滬
黑鸛
在神農架高山之巔的大九湖濕地,厚達3米的泥炭蘚沼澤沉積泥潭里,藏著神農架3萬年環境變化的秘密。遷徙中的東方白鸛、灰鶴等珍稀鳥類,常在此落腳停歇。
這里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聚集地,漢民族創世神話史詩《黑暗傳》在山間傳唱至今,炎帝神農搭架采藥的古老傳說,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底蘊。
神農架特有植物-征鎰麻
生態保護成效顯著, 生態系統全面受益
神農架國家公園候選區自2016年啟動體制試點以來,圍繞13項重點改革任務,做了大量工作。
通過整合試點區域內的各類保護地機構、人員及職責,健全組織工作機制,初步形成統一規范、高效運行的管理新體制。
通過制定實施《神農架國家公園保護條例》和《特許經營管理辦法(試行)》等法規制度,初步形成“一園一法”的保護新模式。
構建了衛星遙感+無人機巡護+手持終端+電子圍欄和人工巡護等“天空地人”一體化監管體系,搭建了“看得見,呼得通,管得住,能預警”的資源監管平臺。
巡護員 攝影/王品
神農架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大文章。截至目前,神農架國家公園區域范圍內已實施生態修復總面積達2227公頃,修復點達150余處,總投資約9552萬元。森林覆蓋率升至96.1%,神農架空氣優良天數從2016年的92.9%上升到99%以上;水質國、省控監測點達標率100%。
此外,還建設25處生物通道,連接自然斑塊,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生存福利。倡議發起成立毗鄰自然保護地聯盟,構建區域大保護體系,初步形成了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和有效性保護的新局面。
雨中金絲猴
神農架國家公園候選區先后主持或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963”計劃、國家重大專項計劃等10余項,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40余所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
開展“進社區、進鄉村、進學校”等宣傳活動,尤其重視科普和自然教育,增強全民參與意識。在積極利用現有科教場館及其他相關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和完善地質學、濕地生態、植物學、動物學等十大類研學產品,通過實地考察和互動體驗的方式開展研學活動,深入講述神農架地區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度。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參與神農架研學總人數已達13.8萬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長81%。這一增長不僅反映了神農架研學產品質量的提升,也表明公眾對生態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主題的高度關注和興趣。
推進社區共建共管,探索全民共享機制。設置生態管護公益崗位,2018年至2024年國家公園共為轄區提供生態管護崗位累計4042個,薪資標準為每人每年4800元,共投入薪資資金1940.16萬元。支持原住居民發展中藥材等特色生態產業,創新“生態移民+精準扶貧+特色小鎮”社區發展模式,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格局。神農架國家公園與轄區內5個鄉鎮的26個行政村簽訂《村集體資源管護協議》,每年兌現生態資源管護費用150余萬元,引領村兩委參與生態保護,發揮生態管護崗的“促保護、增收入、穩就業”作用。
2018年7月,神農架率先探索實施惠民生態保險,為轄區5個鄉鎮種植的農作物、中藥材和養殖的蜜蜂購買野生動物損害、候鳥捕食和自然災害商業保險。2021年3月,這一經驗推廣到全區,理賠金按農作物生長周期賠付40%至100%。林地生態補償、農業獸災商業保險、社區以電代柴補貼三大機制讓群眾切實感受到神農架國家公園帶來的生態紅利。
神農架先后獲得多項榮譽,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科學研究院黨支部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神農架云海 攝影/姜勇
優化范圍整體保護 探索最優保護路徑
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組織第三方開展的評估驗收意見,按照對自然生態系統完整性保護要求,湖北省提出以神農架國家公園試點區為核心,整合與之相鄰的巴東金絲猴、竹山堵河源、竹溪十八里長峽等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興山萬朝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優化神農架國家公園候選區范圍,總面積由試點階段的1170平方公里擴大到2372平方公里。2022年11月8日,國務院正式發布《國務院關于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的批復》,根據國家林草局(國家公園管理局)要求,神農架國家公園候選區分為湖北和重慶兩個片區,在神農架國家公園范圍優化的基礎上,將重慶五里坡和陰條嶺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納入。神農架國家公園總面積3023.4平方公里。其中,湖北省2371.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8.4%,重慶市651.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1.6%,進一步實現了神農架國家公園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護。
神農架國家公園正處于創建中,將更大力度地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我們期待著一個嶄新的國家公園能屹立于華中屋脊,成為中國國家公園體系中一顆璀璨的綠色明珠!
本文刊發于《森林與人類》雜志2024年第10期“國家公園發現之旅”專刊。了解更多請點擊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