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高考期間,“邁巴赫送考”的視頻在網絡上爆紅,不少人也將主人公朱也天稱為“邁巴赫少爺”。
可當人們了解其真實身份和高考分數后,卻紛紛對其盛贊有加。
朱也天不僅考出了700分的高分成功上岸北大,爺爺還是是中國非遺銅雕技術傳承人。
而他爺爺年輕時所做的事情比他瘋狂得多,這是怎么回事呢?
為了創新銅雕工藝,不惜砸千萬屯銅
朱家是制銅世家,其曾祖于同治年間棄文從商,在浙江紹興開了一間名為“朱府銅藝”的銅鋪。
自此以后,朱家世代學習鑄銅技術,因工藝精湛在當地享有盛名,更是被當地百姓盛贊“嫁女的銅、朱家的工”。
不過隨著抗戰的爆發,銅成為了國家的戰略物資,所以朱家的鋪子逐漸沒落。
朱炳仁的父親也是在四處逃難時結識了其母親,并于1944年生下朱炳仁。
之后的幾十年間,朱家一直以絲綢生意和賣字畫為生,直到改革開放后他們才重新拿起了銅榔頭。
朱炳仁更是直到不惑之年,才接過父親的銅榔頭,可榔頭敲擊銅器的聲音卻讓他無比著迷。
在一聲聲敲擊聲中,他將祖輩的銅匠手藝打磨得爐火純青,成為杭州城內有名的銅匠。
可對于傳承“以銅立業、以書立世”的朱炳仁來說,并不滿足于當個銅匠。
他希望做出創新,讓自己打造出的銅器成為藝術品。
盡管在這期間,朱炳仁創作出中國第一幅銅壁畫、第一座銅塔等一系列作品,也收獲了頗多贊譽和榮耀。
可他對此仍不感到滿足,因為這些都是在追隨前人的腳步在創作。
屬于“師古且泥古”,他想要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實現真正的創新。
直到2006年5月,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常州天寧寶塔意外失火事件,才讓朱炳仁找到了自己的創新之路。
作為寶塔銅飾的主要設計者,看著一件件精美的銅飾在大火中被燒成銅渣,他心痛不已。
但當大火熄滅后,自由流淌的銅渣卻堆疊出了別樣的美感。
這跳出范模局限的作品,不正是他想追求的“師古而不泥古”之路嗎?
于是朱炳仁將這些銅渣全部帶回了家,之后又在市場上瘋狂屯銅。
盡管這一年銅價正是歷史最高位,一噸的價格高達8萬,比前一年暴漲兩倍多。
朱炳仁卻毫不在意,拋售名下所有的資產,甚至連房子都抵押給銀行,湊足1000萬元人民幣用來買銅。
當時所有人都認為他瘋了,畢竟銅價一直都是起伏不定的,未來大幅度下跌也不是不可能。
反觀朱炳仁把錢花完后,便關上自家大門再不見客,神秘地搞起了閉關創作。
閉關的這段時間里,銅價也在不斷下滑到4萬一噸,不少人也在等待著看他的笑話。
只是誰也沒想到,當他再度出關之際,卻帶來了驚世駭俗的新作品,并開啟了一項冶銅工業的新技藝。
開創“熔銅”新工藝,讓銅工藝煥發新生
經過一年多的閉關修煉,朱炳仁帶著自己的最新作品《闕立》正式出山。
這融合了銅雕、國畫、書法等多種元素的熔銅作品,以其獨特的美感驚艷眾人,就連國家博物院都被驚動,成為該院最為年輕的藏品之一。
當初等著看他笑話的人,都不禁為他送上贊美和祝福。
有了這次的成功經驗,朱炳仁在創作熔銅作品時更加得心應手。
他先后創作出充滿生機和希望的《稻可稻,非常稻》、在國際上廣受好評的《燃燒的向日葵》。
不過真正讓他名聲大噪的作品,是他和兒子花費了數年之久打造的江南銅屋。
整間屋子全部都由銅打造而成,占地面積高達3000多平、而且高度也超過三層樓,整體恢弘大氣、觀之稱奇。
這樣一座完美結合現代工藝和傳統技術的銅屋,引來了無數慕名而來的游客。
他大手一揮,讓所有人免費參觀,只為讓大家見識到銅建筑也可以如此之美。
銅屋驚艷亮相之后,朱炳仁并未停下自己的創作道路,而是繼續和自己的團隊一起,探索著熔銅工藝的無限可能。
盡管已經70歲高齡,可每次創作新作品時,朱炳仁都會親力親為。
面對著1200℃的銅水,很多跟他學習的年輕人都感到胸悶難受、無法睜眼和呼吸。
可朱炳仁卻神色泰然地用銅榔頭創作著,絲毫沒有感覺到任何的辛苦和不適。
不拘泥于古法的他,還玩起了跨界。
例如自古以來,鑄印的方法只有鐫刻和澆鑄兩種方式,可他卻以熔銅之法創造出“山水銅印”。
作品一出,兼具殘缺美、古樸美等多種元素的特點,狠狠驚艷了西泠印社的專家們。
除此之外,他還將熔銅工藝和景泰藍、水墨畫等工藝相結合,創造出許多讓人嘖嘖稱奇的作品。
正因為無限的創作精力,他的很多作品都成為外界哄搶的寶貝。
與此同時,兒子朱軍岷為其申請了朱炳仁銅的商標,將他的作品進行商業化推廣。
在父子倆的共同經營下,朱炳仁銅成為了銅工藝品界響當當的名號,所以其孫子朱也天坐邁巴赫去高考,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也是朱也天為數不多的高調時刻,平時的他則是安安靜靜學習的學霸。
不僅拿到過奧林匹克化學金獎,還以700分的總成績考入北大。
他對家族的熔銅工藝同樣興趣深厚,多次跟隨家人一起出席爺爺的作品展覽,并對爺爺取得的成績感到驕傲。
不得不說,朱炳仁一家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優秀的基因是會遺傳的。
結語:
朱炳仁能取得如此成功,不僅因為他傳承著朱家百年的制銅工藝,還有他對銅工藝的不斷創新和學習。
“銅就是我,我就是銅”,就足以證明他對銅工藝、銅文化的熱愛與堅持。
也正因為有這樣的家學傳承,所以他孫子雖然乘坐邁巴赫去考試,但并未引發外界的不滿與反感,反倒更加敬佩朱家的家風。
參考資料:
封面新聞:《朱炳仁:以銅為媒,見證國家七十五載輝煌丨我和我的祖國》
央廣網:《先生丨朱炳仁:銅就是我,我就是銅》
杭州日報:《朱炳仁:熔古鑄今 講述中國銅的故事》
大眾日報:《觀瀾亭|高考學霸“邁巴赫少爺”的人生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