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桅桿,公眾號:走進歷史深處
筆者于10月22日發布《中國近代以來丟失了哪些領土?又收回了哪些領土?》一文,有朋友看后希望再說說中國海疆變遷。今天開始,把中國海疆的情況及爭議梳理一下。
一、歷史上海疆觀念相對淡薄
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國目前主張的管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包括領海、內海和專屬經濟圈,其中領海和內海面積為38萬平方公里。領海是從領海基線(海岸最低潮位線)向外延伸12海里;內海是從領海基線向陸地一側的水域(渤海就是中國的內海);專屬經濟區是從領海線向外延伸200海里。這就是現今中國的海上疆域。
中國海上疆域的情況比領土更加復雜:與我們存在陸地領土爭議的國家只有2個,即印度和不丹;而存在海疆爭議的國家卻有6個,即越南、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文萊及日本。
這里隨便說一下:目前的12海里領海寬度,是1958年金門炮戰打出來的。在此之前,1930年《海牙協議》規定的領海寬度是3海里。1958年9月4日,中國外交部獨立自主地發布了一個《關于領海的聲明》,宣布“領海寬度為12海里”。此舉一出,立即使渤海變成了內海。因為渤海海峽的蓬萊到旅順之間,由一連串的廟島群島組成,其最北端的北隍城島與旅順最南端的距離,約22.5海里。在那個年代,拱衛京津安全至為重要。
抗美援朝期間的1952年,中國主動提出駐旅順口蘇軍推遲撤軍,就是擔心戰爭擴大,美國軍艦進入渤海,直接威脅京津。如果中國宣布領海寬度為12海里,渤海就成了內海,外國軍艦就不能隨便進入渤海。
經過金門炮戰,美國從“絕不承認”到默認,最終在1982年被《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采納。在1958年那個國際形勢下,敢與美國叫板、與國際公約叫板,需要不一般的勇氣。這個過程,有時間準備可以專門寫一篇文章聊聊。
嚴格地說,中國的海疆,只有近代爭議,不存在歷史變遷一說。中國在歷史上是一個典型的大陸國家,土地廣闊,物產豐富,經濟上能夠自給自足。歷史上的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業,把農業視為國家根本。春秋時期,管子提出“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這個“四民”排序,為歷朝歷代統治者所接受,農民的地位僅次于做官,高于工商界。
當然,現今的排序,應該是士商工農。這是題外話。
正因為如此,從古代到近代,中國都有重領土、輕海疆的傳統。最典型的例子,是隋大業4年(608年),隋煬帝遣武賁郎將陳棱率兵自義安(今潮州)渡海進攻流求(琉球),“進至其都,焚其宮室,虜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自爾遂絕”。
也就是說,隋王朝組織水陸大軍殺向琉球,仗打完了,也打勝了,然后就撤走了軍隊,還斷絕了來往。簡直視戰爭如兒戲。這樣的例子,中國古代還不少。
到了明清時期,更是頻頻實施海禁。明清時期實施海禁,原因比較復雜,涉及經濟、軍事、政治、國際關系等多重因素。但究其根本,仍是基于重農輕商、甚至重農抑商的傳統思想,認為“天朝物產豐盈,無須與外國進行貿易往來”。
農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明清時期,福建、廣東很多人冒死闖南洋謀生,按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說法,他們只是“目不識丁、沒有田地的農民的后裔”。
明清時期,因為天朝可以自給自足,文化自信,無須對外貿易和交流,愚民、窮民更利于統治,為了防范倭寇騷擾搶掠或西方列強入侵,在海洋方向的總體是“禁海”,只是政策上有時緊有時松。
海禁還有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防止人口外流,以維護和發展農業生產。西方國家經常鼓勵海盜去開疆拓土,明朝則多次派軍隊到南洋追殺海盜。可以假設一下:如果中國歷史上推行類似歐洲的殖民政策,今天的東南亞地區可能有很多“新加坡”,即以華人為主體的國家。
海禁政策嚴重阻礙了中外貿易和交流。尤其在歐洲資本主義興起后,列強紛紛東來。客觀地說,列強初來時,多是為貿易,并不全是侵略。明清時期(尤其是清代)的禁海政策,錯過了學習西方先進制度和技術、迎頭趕上世界潮流的機會,致使經濟社會發展進程遲緩甚至停滯,在近代化進程中明顯落后于西方國家,直至被動挨打。這也是導致清朝最終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歷史上的陸地疆域,雖然沒有劃定,尚有一個大致的走向,有傳統習慣線;而在海上,除了一些島嶼,基本上沒有疆域概念。對于南海諸島,說是中國人首先發現的,這確信無疑。因為所有的遺跡都證明,只有中國漁民曾經在南海諸島上生活過。因為歷史上的東南亞地區遠遠落后于中國,且人煙稀少。但要說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屬于中國,就有點勉強了。因為在1947年以前,中國從來沒有正式確認或宣布過。
二、南海海疆確認及十一段線
中國真正重視海疆并采取行動的,源于1933年7月發生的法國侵占南沙九小島事件。
1933年,法國海軍把南海九個小島當作無主島占領,并于當年7月25日發布公告,宣稱獲得這些小島的“主權”,并繪制了地圖,將其列入法屬印度領土。越南當時是法屬印度殖民地的一部分。法國占領南海九個小島這個行動,成為后來越南聲稱對南沙擁有主權的最主要“依據”。此事件也成為中越南沙爭端的源頭。
國民政府得到信息后,在8月4日照會法國駐華使館,聲明“中國政府在未經確定查明以前,對于法國政府占領之宣言,保留其權利”。但當時,中國對南沙地理的認識存在很大局限,國內出版的地圖連南海諸島的位置標繪也不清晰;加之國家只是形式上統一,軍閥割據,國民政府力量有限,又忙于江西“安內”,所以在對法交涉中十分被動和軟弱,力度甚至遠不如日本——當時,日本也試圖侵占南沙諸島。
但國內民間對此事十分關注,各大報刊雜志對事件跟進報道,對外抗議法、日兩國侵占南海島礁,對內要求當局采取行動,以維護國家的海疆權益。不得不說:近代以來,民間對領土問題向來敏感,也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尤其是今天。
迫于內外壓力,國民政府于8月20日聲明:由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附設于內政部)負責,整理和公布南海島礁地名、緯度、并制標準地圖。可以說,正是在民間力量的推動下,政府層面開始重視海疆問題。
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用了約1年時間,摸清了南海島礁基本狀況,公布了中英文名并繪制了標準地圖。1935年4月,在該委員會出版的《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會刊》第1期上,登載了《中國南海各島嶼圖》,明確標繪了南海諸島,尤其是標注了曾姆灘(即曾母暗沙),表明中國疆域最南端為北緯4度線附近的曾母暗沙。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對南海海疆做了清晰的位置標識。
1939年,早就就惦記南海諸島的日本,在攻占海南島后,隨即出兵進占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把法國人趕出了西沙島嶼及南沙九小島。當年4月9日,日本以臺灣(當時被日本占據)總督府名義,發表第122號文告,宣布占領南海諸島,將南海諸島,包括東沙、西沙和南沙等群島一并劃歸臺灣總督府管轄,隸屬于高雄縣治。這一時期,南海諸島全部為日本所占據。當時正是抗戰艱難時期,中國根本無力顧及。
日本戰敗投降后,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1946年11-12月,國民政府內政部會同海軍部和廣東省政府,派出永興艦和中建艦收復西沙群島,派出太平艦和中業艦收復南沙群島主權。并以上述軍艦的名字,命名西沙和南沙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如西沙群島的主島為永興島,南沙群島的主島為太平島。在此過程中,還在島上舉行了隆重的接收儀式,并刻立了主權石碑。
為使南海疆域范圍具體化,1947年12月1日,國民政府內政部方域司重新審定了172個南海諸島地名,并正式對外公告,將原南沙群島改名為中沙群島、團沙群島改名為南沙群島,同時繪制了《南海諸島位置圖》,標注了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4個群島。同時以南海地形為參照物,在南海上劃出了11條斷續線,最南端標在北緯4度附近。
1948年2月,內政部公開發行《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圖》,并附《南海諸島位置圖》。
這一宣示表明:中國政府正式向國際社會宣布,對南海諸島及其鄰近海域,擁有主權以及管轄權。此舉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一次正式劃定并宣示了中國在南海的主權,宣布了中國在南海的海疆范圍。這成為當時和今天堅持南海主權的來源和法律依據。
新中國成立后,繼承了南海十一段線的主權范圍。但在1953年去掉了北部灣(海南島以西)中越之間的2段線。這樣,十一段線變成了通常所說的九段線。
為什么要去掉這2段線?有說法是考慮中越關系及援越抗法需要。具體是什么原因,筆者一直疑惑,沒有查到可靠的資料,希望有相關資料的朋友能夠提供。
2014年6月,中國出版了新的官方地圖,九段線變成了十段線。即在臺灣島以東增加了一條線。增加這條線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要把臺灣島以東的海上疆域標注得更清楚一些?筆者也沒有查到相關資料。
筆者認為:國民政府1947年的宣示,是南海疆域主權范圍的主要依據和源頭,是非常嚴肅的事,應當尊重歷史,不應輕易變動。需要說明的是:對于十一段線、九段線或十段線到底是什么,是海上疆域線、群島水域線還是島嶼歸屬線?從一開始就沒有對其性質作出明確解釋,也沒有注明確切坐標,始終是“有圖無解釋”。
那為什么現在關于南海的海疆屢現爭議呢?這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下一篇再詳細予以闡述。
編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后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于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于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