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9月,中斷23年的軍銜制度恢復,上將成為最高軍銜,這一次新授了192位上將,這些將軍以他們豐富的閱歷和長達半個世紀的戎馬生涯為新中國寫下精彩篇章。
韓先楚和秘書姚科貴
在這其中,有一部分將軍還有與眾不同的經歷,他們曾任職一些名將的秘書,其中被授予上將軍銜的常萬全和少將姚科貴都曾任韓先楚上將的秘書,中將魏金山曾任許世友上將的秘書。其實早在1955年授銜的時候,就已經有秘書授銜上將的先例了。朱德元帥在井岡山工作時的秘書朱良才,曾寫下至今被印在課本中供大家學習的文章《朱德的扁擔》,還被毛主席寫下詩篇稱贊他指揮的黃洋界保衛戰,最終朱良才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但是,在井岡山時期擔任毛主席秘書一職的譚政,一生沒有指揮一場戰斗,從未上陣殺敵,也沒有任何戰功,最終被毛主席推薦授予了大將軍銜,這是為什么呢?他為革命做出了什么樣的貢獻,足以讓他授銜大將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揭開這位將軍的神秘面紗。
大革命失敗棄筆投戎,井岡山上結識毛主席
譚政1906年生于湖南湘鄉,早年間是家鄉的一名小學教師,所以很早就接觸到了愛國革命思想。工作閑暇期間,他閱讀了大量進步書籍,并積極參加反帝愛國運動,在這期間他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愛國人士。大革命失敗后,在家人的支持下棄筆投戎,到漢口參加國民革命軍。當時負責招兵的將領看他文質彬彬就問他:為你一把槍十發子彈,你能打中幾個敵人?譚政搖搖頭說自己沒練過槍,恐怕一個也打不中。那人嗤笑了一聲說他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秀才上陣打什么仗?譚政并沒有因此挫敗,反而義正言辭地對招兵的人說:“我文化水平不低,筆桿子也能殺人,有時候甚至比刀槍更管用,我拿筆也能把革命干好!”譚政也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自己立下的諾言,徐向前元帥評價他:在政治工作方面的建樹和對革命的功績是永不磨滅的。
譚政的妻子是陳賡將軍妹妹,從兄長和岳父的口中,譚政沒少聽毛主席的名字,并且兩人是在同一所學校畢業的,譚政一直對這個師兄非常崇拜。1927年譚政如愿進入國民革命軍當了一名文書。秋收起義的時候,譚政第一次見到了毛主席,立馬就被毛主席的雄才偉略深深地吸引了,從此堅定了他要跟隨毛主席參與革命的決心。10月,譚政所在的軍官隊突出重圍遇見了毛主席帶領的隊伍,在舊識羅榮桓的引領下,譚政第一次和毛主席會面了。羅榮桓向毛主席介紹譚政,得知譚政也是湖南人的時候,毛主席非常高興,滿面春風地對譚政說“這一仗也好,把我們三個湘人打上井岡山嘍,湖南三湘,同飲湘江水,同走革命路。”10月末,經人介紹,譚政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后一天晚上,毛主席碰到譚政拉著他閑聊,發現兩人竟然都是從東山學堂畢業的,譚政表示要叫毛主席老師,毛主席卻搖搖頭說:“哪能這么說呢?同學就是同學嘛!我算是你的師兄!”后來譚政提起因為他曾任教又一直擔任文官,所以有一些同志叫他“師爺”,他有一些擔心,毛主席聽了哈哈大笑勸慰他“叫你師爺,說你是有知識的武官。我們都是知識分子,不管師爺也好,書記官也好,革命的,要在中國實行工農武裝革命,就要好好向工人、農民、士兵學習,在革命斗爭中好好鍛煉自己。”這次促膝長談加深了兩人之間的了解,也讓譚政親身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人格魅力。
被親自指派擔任秘書,跟隨毛主席受益匪淺
到了井岡山以后,譚政帶著宣傳隊跟隨工農革命軍在周圍地區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工作,毛主席全都看在眼里。1928年2月的一天,譚政剛從草林回到井岡山就被告知新任前委書記的毛主席要他去一趟,譚政顧不上休息連忙去了毛主席的住所。一進門,毛主席正在伏案批閱文件,對譚政指了指一旁的凳子要他坐下聊。譚政以為毛主席是要他匯報工作,正準備開口卻被毛主席打斷了,毛主席并沒有提起工作事宜,反而提起了他的岳父,也就是陳毅將軍的父親陳紹純先生,陳先生將自己三個兒子都送到了革命道路上,現在將他的四女婿譚政也送來了!譚政回答,他離家的時候岳父特意交代,要他一定找湘潭的毛潤之,他一定會指引譚政走上正道的。毛主席哈哈一笑說:“你這個書記官不錯嘛,上了井岡山,還入了黨。我聽希先同志講,你的古文基礎好,字也寫得工整,也算咱們工農革命軍一位秀才啊。我看你就到前委來做書記官吧。”一聽毛主席建議自己到工農指揮部工作,譚政激動地立馬從凳子上彈起來,感激完毛主席給自己的機會后,說自己現在就要去前委報道。毛主席笑著示意他坐下,“前委就在這里啊!我這個書記,加上你這個秘書,還有一個警衛員楊開富同志。從今天開始我們同甘共苦同舟共濟了。”說完又和他開玩笑說道,這些桌凳可都是在老百姓那借來的,走的時候還要還給人家呢,要好好愛護!譚政連聲應下。安頓好一切后,毛主席才讓譚政匯報了在草林一帶搞土地改革的事情,聽到譚政有條不紊地匯報后,毛主席知道自己沒有選錯人,開始著手培養譚政參與軍事工作。2月17日,譚政隨毛主席參加會議,專門研究部署攻打新城的事情,會后譚政奉命跟團參謀長學習起草作戰命令,毛主席指揮戰役的時候,全程讓譚政站在自己身側學習觀摩。毛主席戰前會議提出的“圍三缺一,網開一面”的戰略,讓譚政受益匪淺。戰中毛主席又根據戰況及時調整了戰術,新城大捷。
后來發生的一件事情,讓譚政徹底被毛主席的心胸氣度折服,見人便感慨深受毛主席的教育。在井岡山的一天,一個青年軍官被其他官兵扭送到前委辦公室,他仔細一看是曾經和自己一同參加秋收起義并且一起上井岡山的同志陳伯鈞!他趕緊進里屋向毛主席報告。經過官兵們的描述,原來是在訓練的時候,陳伯鈞所用的槍支不慎走火,打死了教導隊隊長。毛主席連忙召開前委全體委員會議,商討如何處置陳伯鈞。大多數人都表示“一命償一命”應當立馬處死陳伯鈞,談論聲音漸小,大家都等待毛主席最后拍板定案。一直沉默不語的毛主席卻惋惜道:陳伯鈞打死人,按理說應該是該以命抵命的,但是槍支走火純屬意外,現在我們已經失去一位優秀戰士了,再殺掉陳伯鈞也于事無補。在毛主席的耐心勸解下,各位委員再次投票,最后決定對陳伯鈞從輕發落。這件事發生后,譚政不管見了誰都要再講述一番,他說要將毛主席的這種精神發揚下去。正是毛主席對陳伯鈞的保全,為我國保留了一位優秀的開國上將。
陳伯鈞
后來,前敵委員會被撤銷,譚政依然不離不棄跟隨毛主席工作,直到毛主席離開井岡山養病兩人才分開。再次見面是在紅四軍“八大”會議上,毛主席因病身體浮腫,行動不便被人抬到了會場。看著病床上的毛主席,譚政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覺醒要幫助毛主席重回前委。其實那個時候大家已經發現了:只要毛主席指揮,就能打勝仗,不同毛主席的話,就要吃敗仗。于是譚政將自己以前教書育人的本領拿了出來,給很多同志做思想工作,宣傳毛主席的軍事思想,越來越多的戰士看到了毛主席才能和對新四軍的重要性。在譚政等人的努力下,組織將毛主席請回新四軍,繼續擔任前委書記。譚政特意在部隊中挑選了很多各方面素質都過硬的戰士組建了一支警衛連,帶上拿上當時最好的武器接毛主席。出發前譚政特意交代警衛連:“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護毛主席安全回來。”看到安全回到井岡山的毛主席,譚政激動得眼泛淚花,握住毛主席的手很久才松開。毛主席聽完譚政的工作匯報后,說:“譚政同志,你辛苦辛苦,組織幾個座談會,我和同志們討論工作。具體在哪開,什么時間,由你決定。”在著名的古田會議中,譚政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當時正是冬天,毛主席和譚政就圍在火盆邊,談了整整一天一夜,由毛主席執筆起草,譚政幫毛主席抄寫,最終形成了著名的“古田會議決議案”。
在井岡山時,譚政就寫了很多戰時政工的戰斗總結報告。紅軍長征時期他寫了《最后一道封鎖線》,與與李聚奎上將和黃蘇一致促成了部隊縮編的決議,為即將進行的抗日戰爭做準備。1944年初,在毛主席的鼓勵下,譚政廢寢忘食撰寫了《關于軍隊政治工作問題的報告》,作為抗日戰爭中軍隊的重要建設方針。毛主席看了連連稱贊,幾乎沒有修改就通過了,還在《解放日報》上全文發表,印刷成小冊子下發全軍,成為全軍各級指揮將領的必學文件。對我紅軍從土地革命到抗戰的順利轉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不上戰場,但譚政的勞苦功高,誰都不能忽視。1944年,譚政在主席和總理的指示下,總結經驗展望未來,詳細分析我軍目前遇到的困境和改進措施,提出并發表了關于軍隊政工問題的長文報告,成為繼古田會議后,軍隊政治工作又一偉大的歷史藍本,具有相當深遠的研究作用。這份報告一直到建國后,仍被總政和總參多次刊印發表,論據充分,有理有節,獲得全黨全軍高層領導的一致好評。毛主席對譚政的能力十分滿意,對其他首長稱贊“譚政者,談政也!”專門特批授予他開國大將軍銜,排名第五,僅次于陳賡大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