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個月內,福建的珠寶公司頻繁出現“爆雷”現象,先是被爆出“某瑞珠寶”多家門店倒閉老板跑路,隨后沒多久,“某觀珠寶”在當地引起轟動,不過其董事長立刻出來發聲。一周之后,網上又爆出又有一家叫“福州某辰珠寶”的。這幾家公司都有個類似點:承諾高息,以此來吸引廣大老百姓參與。對外宣傳稱:你買黃金,我們不僅給你利息,若黃金漲價,你還能賺個盆滿缽滿,簡直就是傳說中的“穩賺不賠”。
圖片來源于第一幫幫團
此類黃金珠寶公司的經營模式如下
一是消費返利模式,商家通常會以極具吸引力的宣傳口號,如“購物即投資,消費變賺錢”,誘導消費者大量購買黃金珠寶產品,并承諾在后續的每個月或固定時間段內獲得高額的消費返利。然而這種看似誘人的返利并非源于真實的商業利潤或產品增值。實際上,商家是依靠不斷吸引新消費者投入更多的資金,用新入資金來支付前期消費者的返利。
二是現貨返租、托管模式,商家會精心設計一個看似合法且高回報的投資方案,向消費者宣稱,只要購買一定數量的黃金珠寶,公司將提供專業的托管服務,并負責將這些黃金珠寶出租給珠寶制造商、展覽商或其它需求方,投資者無需操心保管和經營問題,就能定期坐收高額租金回報。但事實上,所謂的托管和租賃業務可能子虛烏有,投資者購買黃金珠寶的資金一到賬,就被不法分子迅速轉移、瓜分。
中共福建省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提醒廣大群眾
黃金資產管理產品僅限于金融機構發起設立,且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黃金銷售門店等企業不能開展此類業務。廣大消費者要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保持理性和冷靜,不貪圖小利、不輕信高回報的誘惑。在進行任何黃金珠寶投資之前,充分了解投資產品的性質、風險、收益來源等關鍵信息,通過正規渠道咨詢專業人士,保護好自己的財產安全。對發現涉嫌非法集資的線索,積極向各地處非辦或公安機關舉報,舉報一經核實將予以獎勵。
《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非法集資中獲取經濟利益。因參與非法集資受到的損失,由集資參與人自行承擔”。
福建省柘榮公安開展黃金珠寶行業非法集資風險排查工作
除了福建省委金融發聲之后,10月22日,福建省柘榮縣公安局經偵部門聯合金融辦、市場監管局開展黃金珠寶行業非法集資風險排查工作。
本次對轄區內多家黃金珠寶行業進行排查工作,重點排查了黃金回購、存儲(定期給付利息)業務開展情況,并登記投資人詳細信息以及所購買的黃金珠寶金額、數量、類型、存儲期限等,有效防止了門店停業、失聯、倒閉等造成投資群體重大財產損失的風險。
警方提醒:消費者要自覺抵制高利誘惑,對于黃金珠寶公司的投資產品應仔細了解其運作模式和風險情況,避免被虛假宣傳所蒙蔽,切實做到推動“防非”普及深入人心,營造“不敢騙、不能騙、騙不了”的良好社會氛圍。
此類騙局造成的損失金額巨大,受騙人群眾多。為保護自身合法權益,消費者在購買前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中國人民銀行此前出臺的《關于黃金資產管理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黃金資產管理業務是指銀行、信托、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接受投資者委托,將受托的投資者財產投資于實物黃金或黃金產品的金融服務。
二、對黃金資產管理產品投資的實物黃金應當進行登記托管,登記托管服務僅限金融機構和上海黃金交易所等經國務院、金融監管部門批準的黃金交易場所提供。
三、黃金資產管理產品僅限金融機構發起設立,黃金銷售門店等企業不能開展此類業務。
四、根據《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消費者投資黃金珠寶等需要謹慎,切勿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視風險。
消費者應培養正確的投資理念,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信息甄別能力。如不慎被騙或遇到可疑情形,應及時保留聊天記錄、轉賬記錄、銀行賬號等關鍵信息,第一時間向區金融服務中心、區公安分局等有關部門提交證據或線索。
素材來源中國新聞網、廈門金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