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秦朔朋友圈
作者|翟晨旭
前兩天,一個很炸裂的新聞在自媒體上瘋狂流傳。
根據網友爆料,北京高考語文卷整本書閱讀考查方案將調整:
自2026年起,《論語》《紅樓夢》不在試卷中單獨設題考查;繼續在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中安排整本書的考查,范圍為《紅樓夢》《鄉土中國》。
折磨了“京爺”們很多年的賈寶玉和林黛玉,就這樣在基礎教育階段被“干掉”了?
在這個消息發表之后,不久就被北京市教委明面上辟謠了,后者給的說法是:
網傳內容為不實信息,北京教育考試院沒有發布對北京高考語文整本書閱讀考查方式調整的相關內容。北京高考語文學科將繼續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繼續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查,2025、2026年的北京高考語文學科考試內容保持穩定,范圍不變。
這話乍一看絕對沒問題,但很多事不能乍一看,得慢慢看。
首先雖然說“網傳”,但北京市教委沒說明白到底是什么網傳的,在互聯網堪比魚的記憶里,我們還是能看到包括并且不僅限于《環球時報》曾經發表這條新聞的截圖。
這次的消息給人的感覺并不能完全是一個fake news,反倒更像是一個官宣之后的后撤步。
網傳截圖
眾所周知高中是三年,而教改這種事很少是讓高三的學生直接改的,都是從高一的娃娃們開始抓起。北京市點明25、26年一切照常,潛臺詞就是后面新學生怎么教還是未知數。
當然后面可能還會有各種“辟謠”,比如說我們一貫注重傳統文化教育,《紅樓夢》是古典小說的典范,我們絕對不會刪減,然而絕口不提試題怎么樣。
反正頗有王顧左右而言他的風范,給人的感覺就是改就改了,但是要“軟著陸”,一下子改了怕大家心臟受不了。
所謂無風不起浪,一個事情在被討論的時候,要么就是確有其事或者大差不差,要么就是其本身就存在不合理的情況,被人們期待改變。
北京市之前關于紅樓夢的學習和考察情況在大多數人看來是相當離譜的,甚至有幾分“變態”。
不僅對整本書的全部內容進行文本閱讀性質的考察,要求對其中浩如煙海一般的人物關系網絡做到熟悉,甚至老師會對《紅樓夢》進行逐個章節的分析。
這很難不讓人懷疑,即使學生學習能力強到爆炸,老師們自身的素質也能不能滿足這樣的教學需求;畢竟不是每個語文老師都有周汝昌的水平,能夠深入淺出地把一本《紅樓夢》講到百家講壇的水平。
這也就不難明白,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消息傳出了。
筆者聯系了一些前幾屆的北京學生,做了一個關于《紅樓夢》教學感受的調查,其中大多數學生的想法基本上是:
“過于抽象了,根本看不懂。”
“無病呻吟。”
“感覺太刻意解讀了,沒有人生閱歷。”
這些言論倒是和之前留言剛傳出來的時候網絡上的言論頗有相似之處。
當時排名前幾的評論區基本上都是類似于:
“特么為什么必須考紅樓?一直沒明白。”
“《紅樓夢》在大學里研究正好,高中真沒必要。”
甚至有人開玩笑說:“不考紅樓,難道考水滸造反精神、考三國的權謀爭斗?”
從這里倒是不難看出,對于這則所謂的“謠言”,大家的看法基本上是,如果是假的,希望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么請加速。
部分網友的觀點
換而言之,北京人苦曹雪芹久矣。
這里很自然就引出了一個命題:那就是學生到底有沒有必要這么認真地在中學里學《紅樓夢》,北京市之前一直這么干到底圖什么?
中國的基礎教育在很多時候都被人詬病,不乏有人開玩笑說“除了公平一無是處”。
一些大學教授不得不感慨:大學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孩子們摒棄大學之前固化的知識。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種觀點就是當前基礎教育全是學一些空泛而模式化的粗淺內容,不能根據個人的發展加以深入,這就是應試教育的無奈。
比如很多地方的“名著導讀”,弄來弄去都是“人物概括”“作者介紹”這些東西,題庫都快盤出包漿了。
相較于上面這種情況,要錢有錢要人有人的北京城很明顯想改變這種情況,所以才有了中學學習全本《紅樓夢》的神奇操作。
完整讀《紅樓》的好處當然不言而喻,在年少時候讀經典也是好的。
但當這種東西迎頭撞上應試教育的時候,就出現了一種類似于蘇聯笑話的既視感。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林黛玉,但一千個林黛玉上考場考出來的分數肯定是不一樣的。在“多考一分干掉千人”的大背景下,大家都希望自己筆下的林黛玉能被閱卷老師打高一點分。
況且即使真有一千個人,也未必都愿意讀《紅樓夢》,但為了分數不得不讀,原本讓人更進一步的名著反而成了負擔。
到最后就變成了老生常談的那句話:
上頭的本意是好的,下面的執行有問題。
關于《紅樓夢》這次“謠言”和“辟謠”,還延伸出了更多的問題。
在微博上最早的新聞里,其實分析了這次閱讀考察方案改變的原因——
根據北京某語文教研負責人說:
“《紅樓夢》對很多學生尤其是男生來說,是個難啃的“硬骨頭”。“很多男生在閱讀《紅樓夢》時,心理上就有些排斥,對里面描述的兒女情長、日常生活細節并不感興趣,之前為了考試被老師逼著硬讀。”
這本來是一個很正常的分析,結果這個事就變得“異化”起來,馬上有拳師揪住不放,覺得怎么“男生看不懂就要刪掉”,隨后就是開始帶頭沖鋒。
網友評論
于是一個本來關于可能事關“基礎教育”和“傳統文學”這類宏大命題,很快就在討論中變了味,甚至變得烏煙瘴氣起來。
到最后所有人都是立場優先,而非事實如何,反倒是最應該被關注的北京中學生,在討論中湮沒無聞。
魯迅那句“救救孩子”,現在看來還是應該再去吼兩嗓子的。
至于《紅樓夢》是不是要滾出北京高考,似乎不再這么重要,倒是《紅樓夢》里的那些道理,還在今天頗有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