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王平 插畫|馬桶
據不完全統計,長沙市以五一廣場為中心的8萬余平方米范圍內,自1998年至2004年底,清理發掘古井已達五百余口,這還沒有算上未被清理的古井。由此推測,自戰國、西漢到魏晉、唐宋、元明清,長沙古城中心每百平方米就有古井一至兩口。 ▲化龍池里的一口水井。尚存,仍在使用。 ▲倒脫靴巷四號的水井。尚存,但已廢棄不用。
長沙這座有上千年的歷史古城,曾經有至少不下數千口水井,可惜由于城市發展需要,在近二十年左右里,這些老井基本都已消失。
長沙以井冠名的街巷名,諸如白沙井水風井青石井路邊井,左家井彭家井陳家井洪家井伍家井,恐怕不下數十處吧,但名存實亡的恐怕早已十之八九。這實在是無可奈何的必然。而長沙城里先前究竟有多少口水井呢?據查,早在民國時期,當時的市政局于1948年7月做過一次精確到個位數的統計:長沙城區共有水井3303口,市區的街道數量為798條。這樣算算,當時平均每條街道擁有4口以上的水井。如此看來,長沙真是個不折不扣的“井城”了。但1949年以后的數十年內,有關部門可否重新統計過,則不得而知。
幾年前曾忽發奇想,企圖竭盡所能尋覓長沙城內殘存的水井,并一一拍照留影,甚至還想過找電視臺的朋友來拍個有關的專題片。當然,這僅僅停留在忽發奇想的層面,無法付諸實施。多年前有人相邀去化龍池看看,說那條老麻石街成了酒吧一條街,有些意思。我說好。化龍池原本是我很熟悉的地方,離我早先居住的小古道巷很近。而我小學時候的班主任段老師,就住在化龍池深處一條逼仄的小巷內。
還記得,那條巷子的盡頭有一口水井。順便去看,居然還在。當時便拍下了一張水井的照片。
早幾日回倒脫靴老家,碰見住在對門四號從小長大的鄰居,遂入他家寒喧。無意看見他家院子廢棄多年那口水井,又生出些感慨了。并且早些年的忽發奇想,又固執地涌上心頭。于是再又拍了張照片。
長沙城里,如今到底還殘存著多少口水井呢?既然不可能真正覓遍所有大街小巷,那么姑且回憶回憶自己曾經居住過的地方那幾口水井吧。
印象最深的,是幾口公用的水井。所謂公用,是指那些打在街頭巷口公共場所,而非各家各戶院內私有的水井。一口在倒脫靴巷口,一口在小古道巷四結巴家旁邊,吊馬莊最里面有一口,云泉里巷口也有一口。最熱鬧的是四結巴家旁邊那口水井,有兩眼,兩眼之間有一寬約寸余的窄縫相通,可容井繩左右晃動。墻上還嵌有刻在麻石上與此井有關的碑文,可惜絲毫不記得內容了。并且由于年代久遠,水井沿口的麻石,竟然被扯水的麻繩勒出了一道道光滑的凹槽。
老長沙的的井水,一律冬暖夏涼。不信,落雪天可隱隱看見有熱氣從井口朝外蒸騰,洗衣洗菜并不感覺寒冷。尤其井邊上那些年輕堂客們,褲腳挽至膝蓋,用白里透紅的大手大腳洗被子踩被子,咕嘰咕嘰水花四濺,嘻嘻哈哈笑罵四濺,加之胸部如脫兔般上下亂顫,哪個男人敢輕易攏邊?
而三伏天呢,男人們赤膊短褲在井邊沖涼,用吊桶扯一桶井水,二話不說便當頭淋下,再扯一桶,又當頭淋下,好不痛快!此時此刻,那些穿薄衫仍汗流浹背的年輕堂客們就只有暗自艷羨的份了。
各家各戶院內私有的水井呢,說說倒脫靴巷子里的吧。我住在倒脫靴的那個年代,一共只有十六個門牌號碼。一號大門外那口公井,不算。二號易大娭毑家里有口井,四號開私人診所的周老醫師家里有口井,五號王心武家里有一口。六號,解放前開天倫造紙廠的資本家彭爹爹家里有一口。八號,解放前協盛綢布店的老板曾爹爹家里有一口。我家九號有一口,隔壁十號有一口。十一號是歷史反革命,家里那口井也有點神秘,居然藏在廚房內,用麻石蓋蓋得嚴嚴實實。“文革”時期有人檢舉他家將機關槍藏在井里,紅衛兵小將便弄來抽水機,抽了三天三夜也未抽干,只好作罷。十二號,解放前百福齋的李老板家里有一口。十四號唐裁縫家里也有一口。
當時我家住的九號,是一棟老公館,叫做“心遠草堂”。四個行楷大字刻在一方麻石上,嵌于大門上端。房東叫李福爹(解放前號稱長沙的南貨大王),后院也藏有一口兩眼水井。這口水井見證了我從童年、少年,直至青年的成長。從兩只手還搬不起一個井蓋,至單手可舉起一個井蓋,再至雙手可同時舉起兩個井蓋。這可是我迄今還殘存的肱二頭肌可以證明的。
我的兒子也是在倒脫靴出生的(如今他也有一歲多的女兒了)。在他四五歲之前,每個夏天洗澡從來不用燒熱水。從中午起,母親便將大腳盆內盛滿井水,放在當池里曬上幾個鐘頭,即至黃昏,一腳盆水早已曬得溫溫暖暖的,給兒子洗澡剛剛好。還記得母親曾對人說過,我孫子夏天從不生沙痱子,就是天天用曬過太陽的井水洗澡!印象中,我兒子小時候確也未曾生過沙痱子,整個夏天皮膚泠光的。
夏天氣里,還可用井水浸西瓜。上午邊子,母親將西瓜裝入網袋,拴上繩子徐徐懸放入水井。待晚邊子提上來,母親再細細勻勻切成若干析(sa6),兄弟姊妹一人一析,浸涼的——這是多么美好的回憶呵!
不過巷子里最有特點的水井,應該算八號曾爹爹家那口井,也是兩眼。井的正上方有根橫梁,上懸一只生鐵制的定滑輪,一根大拇指粗的棕繩穿過其間,鐵皮吊桶比一般的足足大兩倍,雙手用勁朝下扯時,一瞬間身體竟然可以懸空!這種水井,恐怕全長沙城里都罕見。
又忽然想起一樁隨水井消亡而消亡的小手藝活:撈吊桶子。那時候,因了桶繩斷脫,吊桶落入井內乃常見,所以有些人家特制了一套撈吊桶子的工具。雖說設備簡陋,無非一根麻繩掛一串鐵絲勾,卻必不可少。小時候,我特喜歡撈吊桶子,替自家撈,也替別人家撈。一旦撈起,得意洋洋。
反正隨便算來,僅僅只有十六個門牌號碼的倒脫靴巷,居然共有十口井。可惜這十口井,包括外面幾口公用的水井,如今早已蕩然無存。
以實用價值而言,這些水井早就喪失了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大概也沒有誰迂腐到想要呼吁什么部門來保護它們。然而,一座有上千年歷史的古城,原本有成千上萬口與我們朝夕相處的清冽的水井,都不見了。
這多少還是有點可惜吧。
王平
作者介紹:
湖南出版集團編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攝影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