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一期(270)
國軍少將副軍長——朱耀武
朱耀武(1904-1979),山西省右玉縣玉井鎮米莊窩村(今屬山陰縣)人。小名秉升。山西省立第七中學畢業,1920年考入太原國民師范學校,后入省立工業專門學校肄業。1924年5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二隊學習。
山西黃埔一期同學合影,后排左一為徐向前,左三為朱耀武
畢業后任軍校教導第二團中尉副兵器長,參加第一次東征后回山西省親。
后投入閻錫山的晉軍,1927年7月,閻錫山就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后,成立軍事政治速成科(校長趙丕廉),訓練晉綏軍政工人員,朱耀武任上尉教育副官。同年秋任晉綏軍第二軍(軍長楊愛源)少校參謀。
1928年,隨部參加了對奉軍的北伐,定州戰役后,又攻克并駐扎于保定。
1929年入陸軍大學第九期學習,1931年畢業后,回到太原任第三十四軍(軍長楊愛源)司令部中校參謀。1934年暑期,奉調廬山軍官團將校班第六期受訓。
1935年12月,陜北蘇區對黃河對岸的山西各縣影響越來越大,閻錫山召開“防共委員會議”,將全省劃為十二個“防共保衛區”,分別成立“防共保衛團”,由晉綏軍事整理委員會委員長楊愛源兼任總指揮。初期成立了十二個團,以后擴充到二十多個,朱耀武擔任第十一團上校團長,駐永濟。
1936年末,閻錫山在中共實際領導的犧盟會的建議和幫助下,成立了十個國民兵軍官教導團,朱耀武奉調回太原,任國民兵軍官教導團第四團團長。
不久,調任晉綏軍事整理委員會(委員長楊愛源)少將督練兼教育科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司令長官閻錫山)少將高參,以長官部聯絡官的身份參與了南口、平型關之役。
1938年2月,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簡稱戰動總會)所屬游擊支隊改編為山西保安第二區所屬部隊,朱耀武擔任山西保安第二區司令部(司令續范亭)參謀長。
1939年,山西保安第二區部隊改編為山西新軍暫編第一師(師長續范亭),朱耀武任參謀長。不久調任中央軍校第七分校高級教官,繼調軍委會戰干四團第二總隊少將總隊長。
1940年,任第一六五師(師長王治岐,黃埔一期)少將參謀長,參加山西晉南抗戰。
1941年,調赴陜西榆林,任晉陜綏邊區總司令部(總司令鄧寶珊)政治部少將主任,兼特別黨部書記長、三民主義青年團陜北青年團區隊主任,在此一直到1946年,職務未變,是蔣介石派到榆林,監視鄧寶珊的。
1946年末,奉調國民政府參軍處軍務局(局長俞濟時,黃埔一期)少將高參兼第二科科長。
1948年國民政府參軍處軍務局改為總統府第三局(局長俞濟時),任少將高參及辦公室主任,并代表右玉縣,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1949年,調任在福建新成立的第一二一軍(軍長沈向奎,黃埔四期)少將副軍長。
同年到臺灣,任"國防部"第一廳辦公室主任。1954年退役,續任"國大代表"及"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1979年3月逝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