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生長中常見的缺素癥狀及解決技巧
楊紅蕾等
葡萄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多種化學營養元素,但由于土壤或管理因素,往往使葡萄出現營養缺乏現象,統稱為葡萄缺素癥。葡萄發生缺素癥后,不僅導致植株生長衰弱,產量降低,品質變劣,嚴重時會使植株早衰,縮短壽命,同時極易誘發某些侵染性病害,降低對凍害、旱害、日燒等病害的抗性,生產中不容忽視。
1 缺鉀
鉀在葡萄的生理代謝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促進葡萄的光合作用,促進葡萄漿果成熟,增加含糖量,促進芳香物質和色素的形成,增強葡萄的抗逆能力,改善品質,提高產量,增強果實的貯運性能,還可提高葡萄出酒率。缺鉀癥是葡萄最常見的一種營養失調癥,對葡萄的正常生長、果品質量和產量都造成了明顯的影響。
1.1 癥狀
葡萄缺鉀癥主要表現在葉片和果實上。葉片發病,在葉片的不同生長發育階段有著一定的差異。在葡萄生長初期,枝條中部葉片葉緣褪綠發黃并產生褐色壞死斑,不斷擴大并向葉脈間組織發展,葉緣變干,往上或往下卷,葉片畸形或皺縮,葉片質脆易脫落。新梢葉片葉緣枯邊并初見少量枯斑。到葡萄生長后期,枝梢基部老葉表面呈現紫褐色至暗褐色“黑葉”癥狀,葉脈間變黑,特別是果穗過多的植株和靠近果穗的葉片,變褐現象尤為明顯,嚴重時植株葉片小,枝蔓發育不良。果實發病,果穗少而果粒小,含糖量降低,易受凍害,果實成熟期色澤不勻且熟前落果嚴重,降低產量和品質。
1.2 發病規律
葡萄缺鉀癥多在葡萄生長旺盛期出現。葡萄結果后,尤其在果實膨大期,需供應大量養分,常由于土壤中含鉀量不足,而出現老葉褪綠及部分組織變褐枯死,尤其掛果超負荷的植株,缺鉀癥更為明顯。此外,細沙土、酸性土和有機質含量低的土壤,不利于鉀素積累易發生此病;氮肥施用量過大,降雨過多或被水淹的葡萄園等都會引發缺鉀癥。
1.3 防治技術
1.3.1 增施有機肥適當多施優質有機肥,如腐熟的植物秸稈、漚制的農家肥等,這是平衡施肥的基礎,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和鉀的含量。
1.3.2 增施鉀肥病害發生后,每株施氯化鉀100~150 g或硫酸鉀80~100 g或草木灰0.5~1.0 kg,7 d左右即可見效。
1.3.3 根外追肥生長期根外追施鉀肥,主要是在葡萄果實膨大期(7-8月)進行葉面噴施。可選用磷酸二氫鉀300倍液或硫酸鉀500倍液或氯化鉀200~300倍液等進行葉面噴霧,每隔10 d左右噴1次。
1.4 技術提示
葡萄需要較多的鉀,總量接近于對氮的需要量,最重要的作用是以酶的活化劑形式廣泛影響植物的生長、代謝、品質和抗逆性。據分析,葡萄果實中含氮0.15%、磷0.10%、鉀0.19%,其中鉀的含量最高。即使在含鉀量豐富的土壤中,也會發生缺鉀現象,因而葡萄有“鉀質作物”之稱。在葡萄園施肥時,要注意適當控制氮肥施用量,氮肥過多會拮抗植株對鉀的吸收和利用,葡萄園一般平衡施肥的標準是N:P:K=1:0.4:1。鉀在幼葉、幼芽和根尖中含量最高,以離子態形式存在,迄今為止尚未發現鉀以有機化合物的形態存在。
2 缺鈣
葡萄的整個生育期,鈣的需求量僅次于氮和鉀,排在第三位,需要量比磷高一倍。鈣是組建細胞壁、胞間層的重要元素,可促使葡萄莖稈粗壯、果實膨大飽滿、增強著色和增加果實韌性,有效防止裂果和縮果。植物體內鈣的運輸難以通過韌皮部進行傳導,只能依賴于蒸騰作用通過木質部進行,而果實靠蒸騰拉力從土壤中直接獲得的鈣量很少,我國葡萄生產中普遍存在缺鈣現象,常造成生理裂果,危害嚴重。
2.1 癥狀
葡萄缺鈣一般在幼嫩組織中發生,尤其在幼葉幼根和果實上。幼葉發病,葉片卷縮、色淡,葉脈間有灰褐色斑點,葉緣褪綠并出現針尖大小的壞死斑, 葉片燒邊,嚴重時整葉變褐枯死;根部發病,幼根生長受到抑制,在近根尖處生出許多短而彎曲的新根,尖端易變褐枯死,嚴重缺鈣時死根處又長出許多新根,形成粗短且多分枝的根群,地上根頸部的芽死亡;果實發病,果皮上隨機散布深褐色瘡疹狀斑,還會增加葡萄裂果,加重葡萄縮果病,果實硬度下降。
2.2 發病規律
葡萄需鈣量大,當土壤中的可溶性鈣離子不足、不能滿足葡萄生長發育的需要時,缺鈣癥就表現出來。沙質土壤或土壤濕度大的情況下容易缺鈣;土壤酸度大時,鈣流失速度快;長期使用硫酸銨或硫磺制劑防治病蟲害也會引起缺鈣;氮、磷、鉀、鎂肥施用較多,而土壤缺硼都會加重土壤缺鈣,套袋葡萄缺鈣現象更加嚴重。
2.3 防治技術
2.3.1 增施有機肥土壤補鈣首先是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土壤中現有鈣的活性,并減少新施的鈣被固定的機會。
2.3.2 土施石灰石灰不但補鈣還可殺菌消毒、中和土壤中的酸。一般在冬季清園時,畝施石灰50 kg,撒在葡萄行間,然后深翻,可以達到補鈣效果。
2.3.3 補施鈣肥土壤補鈣一般以無機鈣為主,如硝酸鈣、氯化鈣等,但最好不要與硫酸鹽、磷酸鹽類肥料混用,以免鈣被固定。為提高鈣的利用率,可將適量的過磷酸鈣和有機肥混用。葉面噴鈣要在葡萄開花前后進行,即花前噴1次,落花后1~3周噴2~3次,每次間隔7~10 d。噴施的鈣肥可選用腐殖酸類鈣制劑、氨基酸類鈣制劑和無機鈣類(氯化鈣、硝酸鈣)等進行葉面噴霧,主要噴灑在葉片背面和花序、果穗等幼嫩組織。
2.4 技術提示
葡萄對鈣的需求量超過對磷的需求量,但土壤補鈣或葉面噴鈣其效果都不理想。而人們在生產中比較重視磷肥的施用,而輕視對鈣的應用,這就很容易導致缺鈣癥的發生。葡萄坐果期和果實膨大期需鈣量占到全年總需鈣量的40%~50%,補鈣應抓住這兩個關鍵時期,大力推廣甘露糖螯合鈣(安達蓋爾鈣),這種鈣可以在韌皮部傳導,并隨光合產物輸送到根、花、果中,可有效防治葡萄裂果。果實類作物缺鈣通常并不是因為土壤中鈣缺乏所致,而是由于鈣素營養的吸收特性和其他環境因素造成的。蘋果、梨、桃等果樹需鈣臨界期在花后20~60 d,此時補鈣可以滿足果樹一年需鈣量的80%左右。因此在果樹幼果期,特別是果樹套袋前,必須補施鈣肥。
3 缺鐵(黃葉病)
鐵對植物葉綠素的形成有催化作用,又是多種氧化酶的組成部分,同時參與葡萄體內一系列代謝活動。葡萄對鐵元素反應十分敏感,一旦缺鐵就造成葉片黃化,或稱黃葉病。
3.1 癥狀
葡萄缺鐵癥在葉片上表現明顯癥狀,首先在嫩梢先端的葉片發病,初期葉脈間葉肉黃化,病葉呈黃綠色或表現為綠色脈網狀,后期葉片發展為黃白色至白色,整個葉片黃化或白化,而這時老葉仍為綠色,這是缺鐵癥的特有表現。病害嚴重時,葉片邊緣變褐壞死,甚至全葉枯死脫落。葡萄缺鐵還可以造成新梢生長衰弱,節間短,葉片小,花穗及穗軸黃化,坐果減少。
3.2 發病規律
鐵在植物體內能促進多種酶的活性,土壤缺鐵時葉綠素的形成受到影響導致葉片褪綠發黃,形成缺鐵性黃葉病。土壤缺乏有機質、鹽堿地、鈣質較多和過分黏重的土壤等都容易引起鐵的供應不足;有機肥施用量少,速效化肥使用量大,土壤板結和保肥能力差等均可導致缺鐵;干旱時,由于土壤水分蒸發,土表含鹽量增加,會導致缺鐵加重;遭受凍害后,根系發育不良,吸收能力降低也加重缺鐵。鐵在植株體內以高分子化合物形態存在,不能從一個部位移動到另一個部位,老組織中的鐵不能轉移到幼嫩組織中去,所以新梢或新展葉片首先表現出癥狀。不同品種對缺鐵的敏感性不同,其中以歐美雜交種如巨峰、京亞、藤稔等對鐵的缺乏最為敏感,最易發生缺鐵黃化。
3.3 防治技術
3.3.1 農業防治加強土壤管理,增施有機肥料和腐熟的農家肥,推廣配方施肥技術,改良土壤,防止土壤鹽堿化和過分黏重;春季干旱時,及時灌水壓鹽,降低土表含鹽量;合理留果,避免樹體負擔過重,增強樹勢,促進根系發育。
3.3.2 土施鐵肥發病嚴重的葡萄園,可結合施用有機肥進行土壤施鐵,每株用硫酸亞鐵0.5~1 kg,與有機肥混用根施,提高土壤中可溶性鐵的含量。
3.3.3 葉面噴鐵發現黃葉后,及時葉面噴施鐵肥,每7~10 d噴灑1次,直到葉片轉綠為止。可選用0.2%~0.5%硫酸亞鐵(混加0.1%~0.15%檸檬酸效果更佳)溶液或志信高鐵(檸檬酸螯合鐵肥)2 000~3 000倍液或6%有機螯合鐵制劑(EDDHA)2 000~3 000倍液或6%高效螯合態鐵(成姆)1 500~2 000倍液,常用的鐵肥還有檸檬酸鐵、黃腐酸鐵等。
3.4 技術提示
鐵以氧化物、氫氧化物、磷酸鹽、硅酸鹽等化合物存在于土壤里,當這些無機鹽分解后釋放出少量的鐵,以離子狀態或復合有機物被根吸收,所以土壤中一般不缺鐵。鹽堿地和鈣質較多的土壤容易缺鐵是因為在這種土壤中,大量可溶性的二價鐵被轉化為不溶性的三價鐵鹽而沉淀,不能被植物根部吸收利用所致。防止作物缺鐵性黃化,用檸檬酸鐵肥效果比較好,因為檸檬酸可以防止硫酸亞鐵轉化成不易被根吸收的三價鐵。當前,國內一般使用硫酸亞鐵進行作物補鐵,其生物利用率低,植物吸收率僅為5%~10%;而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治理植物缺鐵癥狀及黃葉病最為有效的是EDDHA螯合鐵,可以被植物100%吸收,迅速提供作物營養,解決作物缺鐵癥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