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藍水清,綠葦紅灘,鳥鳴啾啾……位于遼寧省盤錦市的遼河口濕地盡顯自然之美、生態之美。盤錦市加強濕地保護修復,濕地生態狀況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濕地保護體系初步建立,遼河口國家公園建設有序推進,“人鳥相依”演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故事。
到盤錦,展望魅力遼河口
遼河口國家公園創建區位于渤海遼東灣的頂部、遼河三角洲中心區域。這里保存有全球溫帶典型完整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和獨特的河口濕地景觀,是國際鳥類遷徙路線關鍵區域和西太平洋斑海豹重要繁殖地,對維護遼東灣生態安全、推動遼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過去,遼河口濕地區域內已有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遼寧遼河國家濕地公園、遼寧遼河口紅海灘國家級海洋公園等8處自然保護地。創建中的遼河口國家公園整合了這8處自然保護地,規劃總面積17.21萬公頃(海域面積12.52萬公頃,占總面積的73% ;陸域面積4.69萬公頃,占總面積的27%),以河口濕地和近海生態系統整體保護、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為目標,將典型河口濕地生態系統、鳥類棲息地、西太平洋斑海豹產仔地、水生生物產卵場和索餌場劃入國家公園。園區范圍涉及盤錦、錦州2市4個縣(區、市)的9個鎮,其中盤錦市范圍14.04萬公頃,占82% ;錦州市范圍0.38萬公頃,占2% ;國管海域范圍2.79萬公頃,占16%。
遼河口國家公園的核心價值概括起來為“一套生態系統,一塊關鍵區域,一處獨特景觀,三個重要物種”。一套生態系統即全球溫帶典型完整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一塊關鍵區域即國際鳥類遷徒路線關鍵區域;一處獨特景觀即最具代表性的河口濕地景觀;三個重要物種即西太平洋斑海豹、黑嘴鷗、丹頂鶴。遼河三角洲是中國最北端河口濕地、最北濱海濕地,擁有中國最北海岸線。遼河口濕地位于遼河三角洲的核心區域,是具有凍融特色的中國最北河口濕地,季節性冰凌、凌汛、凍融等氣候形成了獨特的濕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交換特征,成為全球溫帶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最完整的濕地之一。
盤錦市位于遼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帶,是遼河口國家公園的關鍵片區。盤錦濕地盡顯遼河口國家公園的最美風貌。遼河、大凌河、饒陽河等十幾條河流從該區域入海,河水攜帶泥沙的沉積致使海水退卻形成了大面積的發育灘涂和沼澤濕地,該區域河口間灘涂逐年增長、岸灘的淤進演變過程是遼河三角洲乃至遼河平原形成過程的縮影。河海交匯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浩瀚千里的蘆葦蕩,孕育了“天下奇觀”紅海灘,盤錦被譽為“中國濕地之都”“丹頂鶴之鄉”“中國黑嘴鷗之鄉”“魚米之鄉”。
盤錦濕地位于環渤海海陸交匯重要區域,為黃渤海生態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的關鍵區域,是該路線候鳥北遷的最后一處補給地、南遷的第一處停歇地。盤錦每年遷徙停歇或繁殖的水鳥超過100萬只,是全球黑嘴鷗最大種群繁殖地,種群數量1.2萬余只。盤錦也是丹頂鶴西部種群南北遷徙最集中的停歇地和最北越冬地,2023年越冬種群達112只。遼河入海口處是西太平洋斑海豹的重要產仔地,2023年棲息數量300余只。盤錦也是多種鷺類、雁鴨類、鶴鸛類和鸻鷸類南北遷徙的重要停歇地、取食地,每年有超過60萬只的鸻鷸鳥類于此停歇和覓食,是鸻鷸類最關鍵的能量補給地之一。東方白鸛遷徙種群超過2300只,白鶴遷徙停歇種群近500只,白頭鶴遷徙種群超過200只,花臉鴨數量超過3萬只。遼河口濕地是全球黑嘴鷗分布最北、居留期最長、營巢密度最大、繁殖成活率最高的繁殖地,種群數量1.58萬余只,占全球黑嘴鷗總數的70%。
濕地潤澤之下,盤錦的生物多樣很高。截至目前,盤錦統計到各類野生動物494種,其中鳥類321種,有丹頂鶴、白鶴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5種,灰鶴、大天鵝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55種。
這是一塊神奇的土地,葦綠如玉,灘紅似火,仙鶴展翅,萬鳥翔集……面積大、種數多、環境美。2004年,盤錦濕地被《濕地公約》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05年,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的六大沼澤濕地”;2013年,被中央電視臺等評為“中國十大魅力濕地”;2022年,被國際濕地公約組織評為“國際濕地城市”。
退養還濕,繪就生態畫卷
全球最大的蘆葦蕩和最美的紅海灘是遼河口國家公園最核心的景觀資源,暮秋季節,風吹葦浪,層涌跌宕,朵朵蘆花輕舞飛揚,每當潮水退去,簇簇堿蓬猶如出水珊瑚,宛若片片紅毯,又似紅霞,與葦洲碧濤遙相呼應,形成一幅生機盎然、雄奇浩瀚的自然畫卷。鴛鴦島是我國最北端的島嶼,是地質年齡輕、結構特殊的沖積島,是研究沖積島形成的典型代表。盤錦努力平衡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近年來,遼河口濕地人類活動減少,開發建設受到嚴格監管,濕地植被逐年恢復,濕地、灘涂碎片化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20世紀80年代起,隨著海參等海洋養殖業興起,盤錦濕地圍海養殖戶越來越多,對濕地植被和近岸水質造成了破壞,直接威脅到珍稀物種棲息覓食和濕地生態系統安全。2015年,盤錦市正式啟動“退養還濕”工作,到2021年,恢復濕地5727公頃、自然岸線15.77公里,造就了全國最大的退養還濕單體工程。
2017年,盤錦市頒布實施《盤錦市濕地保護條例》,這是盤錦市擁有地方立法權后出臺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規,為加強濕地保護管理,打擊破壞濕地行為提供了法律保障。
盤錦濕地生態環境的變化,源于對自然保護地范圍及空間的科學布局。盤錦市依托濕地優美的生態景觀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構建保護體系,先后劃建各類保護地11處,包括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國際和省級重要濕地,國家級和省級濕地公園,國家海洋公園、地質公園,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地5處,由盤錦市林業和濕地保護管理局統一行使濕地保護和管理職能。
新時代,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發展進入快車道。通過推進保護區生態隔離帶建設,形成天然的生態保護屏障;建成“空天地人”一體化監測網絡,實現智慧管理;建設和完善保護區科研監測設施,以4個管理站為基礎劃定巡護網格,做到守護全覆蓋、無死角。盤錦實施“山水”保護和修復工程,解決濕地“島嶼化”“破碎化”問題,修復濱海濕地、疏浚潮溝、恢復堿蓬植被、增殖底棲生物;實施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對保護區及周邊耕地進行補償,對蘆葦沼澤濕地進行生態補水,恢復退化濕地……濕地舊貌換新顏,為野生動物營造一個美好家園。水光瀲滟,水鳥翩飛,越來越多的“濕地精靈”為盤錦市投下信任票,盤錦濕地已然成為它們棲息的“天堂”。
盤錦市林業和濕地保護服務中心主任李玉祥介紹,域內鳥類從1987年的236種增加到2024年的321種,增加了85種;黑嘴鷗繁殖種群由1992年的1200只增加到2022年的1.2萬余只,成為全球瀕危物種保護最成功的案例之一;2016年至2024年,人工繁育丹頂鶴442只,為建立丹頂鶴不遷徙種群和野外種群復壯奠定了基礎。
厚植底色,創建國家公園
盤錦濕地是全球河口濕地植被類型最完整的生態地塊,保存完整的淺海水域—裸灘—翅堿蓬群落—翅堿蓬蘆葦群落—蘆葦群落自然演替景觀格局,在周期性潮汐的作用下,形成了全球罕見、面積最大“紅海灘”景觀,遼河口由低到高紅綠分明的帶狀植物分布規律是我國沿海少見的,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重要的科研價值。
建設遼河口國家公園對加強生態系統完整性、原真性保護,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區域生態安全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對創造遼寧人民的福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盤錦市林業和濕地保護管理局局長侯軍介紹,遼河口區域地理位置重要、生態屏障作用明顯、國家代表性強、生態封育與保護良好,經過多輪考察論證,專家們普遍認為遼河口區域具備國家代表性、生態重要性、管理可行性的三個基本要件,符合國家公園建設標準。
遼河口國家公園獲批建設后,將典型河口濕地生態系統、鳥類棲息地、西太平洋斑海豹產仔地等劃入建設范圍。濕地碧水,微風拂過,綠色、生動的發展藍圖和濕地潤城的故事,正在這片靜謐的盤錦濕地悄然發生……目前,盤錦市正在有序推進遼河口國家公園的建設。
與此同時,盤錦市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有效機制,遼河口濕地科普宣教館、紅海灘濕地科學館、丹頂鶴野化基地科普宣教長廊、鶴類繁育保護站和鼎翔鳥樂園觀鳥屋,社會保護組織,“濕地講堂”“國際濕地學校”……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濕地宣教體系引導著全社會爭做生態文明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實踐者。
隨著遼河口國家公園創建,盤錦市將開啟遼河口濕地保護和利用的新紀元,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盤錦方案、盤錦智慧。
本文摘編、整合自《森林與人類》雜志2024年第10期“國家公園發現之旅”專刊。了解更多請點擊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