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自己的科研生涯,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叔華經歷過眾多榮耀的高光時刻,也曾遇到過人生中“最尷尬的15分鐘”。
但也就是這15分鐘,換來了25米的大型拋物面天線和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葉叔華(攝于八十歲壽辰)
來源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上世紀70年代,憑借對國際天文界前沿問題和發展的了解,葉叔華敏感地覺察到:天體測量的時代已經變了,如果再墨守成規,遲早要被世界所淘汰。于是,她前瞻性地提出必須要發展“甚長基線干涉測量技術”(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er,簡寫為VLBI)。
1974年葉叔華提議在中國建立三個VLBI站
來源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上個世紀80年代初,上海天文臺VLBI項目正式上馬,葉叔華為此四處奔走求助。雖成功解決了立項難題,但生產落地問題怎么解決呢?
VLBI所需要的拋物面天線至少要25米口徑,而我國制造這樣大口徑天線的是當時的第四機械工業部,于是葉叔華又跑到那里去求助。
在那里,她遭遇了自己人生中“最尷尬的15分鐘”。
當她詢問能不能建造一個25米的天線時,辦公桌前的處長直截了當地回答她兩個字:“不行!”隨后便一言不發。
15分鐘的沉默讓葉叔華內心充滿了尷尬與窘迫,只能怔怔地站在這位處長的辦公桌前,當時的她,已擔任上海天文臺臺長,也是我國首位女天文臺長。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面對冷遇,葉叔華沒有放棄。她的堅持換來了這位處長的回心轉意,當處長再次詢問葉叔華究竟要做什么時,葉叔華直接提出她要見部長。
第二天,葉叔華如愿見到了當時任第四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王士光。王士光待人謙和,他在耐心地聽完葉叔華的來意后,直接對葉叔華說“可以”。
葉叔華終于松了口氣。
在當時,發展VLBI技術,也許對其他國家來說不算是什么難事,但對于社會和經濟正處在慢慢恢復的中國來說其難度可想而知。
因為口徑25米的大型拋物面天線,不僅造價高昂,而且技術難度也比較大。正是由于葉叔華不顧一切的堅持,才使得VLBI技術得以在中國落地生根,為后來我國天文科研和航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
葉叔華在上海佘山25米射電望遠鏡前
來源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葉叔華是我國VLBI技術發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從1973年在我國提出發展VLBI技術的建議,到2003年VLBI網二期工程通過驗收,整整30年時間,一直是我國VLBI工程建設的主要負責人。
如今,從嫦娥系列衛星到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VLBI網為我國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測的順利實施作出了關鍵性貢獻。上海天文臺也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2009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8年)等榮譽。
參考文獻:
[1]經緯乾坤:葉叔華傳[M].寧曉玉.2017.6
[2]葉叔華:堅持不懈,追趕前沿[OL].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2024.7.19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