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寧愿單身,也不愿再踏入這個尷尬的“配對游戲”。
霜降已過,一夜秋冬,又是一年年末。
遠在他鄉的牛馬年輕人,已經開始做好過年回家應付相親和催婚的準備。
又要應付親戚的催婚和相親了
二十歲之后的人生就像開了加速鍵一晃而過,還沒完全適應成人社會的規則,就已經到他人口中的適婚年齡。于是在父母的半推半就下,鼓起勇氣草草相了幾次親。
只是越相親越覺得,還是先單著吧。
逃不過的相親
大多數年輕人對相親的第一印象,仍是舊時代的遺物。
阿偉也一樣,一直認為相親是搭伙過日子的快餐式愛情,被安排相親更意味著要結婚,意味著自己的人生被操控,更意味著自己過往感情生活走向了一種失敗。
所以當父母第一次提出相親的時候,阿偉是拒絕的。
大多數年輕人對相親的第一印象,仍是舊時代的遺物
但讓阿偉沒想到的是,父母的思想非常前衛。“現在相親又不是一定要成,還是看你們相處情況”“相親只是多一條認識別人的路”“不強制要求你們怎樣,就算做朋友也挺好”……
聽到他們急促不安卻又小心翼翼的語氣,阿偉還是妥協了。
短時間內,媒人在老家一共安排了三場相親,讓遠在深圳當牛馬的阿偉不得不調班請假。
據父母所言,女孩的家庭條件都挺不錯的,長輩也都好說話,工作穩定長相清秀。但阿偉覺得,“他們看的只是家庭條件,我還是更在意兩個人相處的感覺”。工作安頓好后,阿偉匆匆買了張直飛老家的機票。
相親是一場不斷的妥協
和心理預期的無差,相親過程并沒有太大的變數,相處的比較融洽,女方也并沒有蠻狠地急著提房提車提條件,而是真的從朋友做起。像網上說的一樣,相親遇到正常人,就是奇跡了。但是阿偉的心緒和這次經歷一樣平淡,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人很好,但是沒感覺”。
父母那邊卻不樂意了,總是強調:感情是要培養的,你眼光不要太高了。
在硬著頭皮應付父母的絮叨后,阿偉又被安排了下一場相親。
“人很好,但是沒感覺”
這次的女孩是親戚介紹的,兩邊的長輩都知根知底。還在深圳的阿偉匆匆接到了“通知”,就被要求先把對方微信加上慢慢聊。
但隔著距離的聊天就像一盤散沙。加上好友后,簡單寒暄兩句,阿偉便開始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沒曾想沒過兩天,父母那邊收到了親戚的“斥責”,對方長輩認為阿偉這邊太不主動、態度有問題,同意相親卻沒任何進展,太過當兒戲。一來二去父母也疲于應對,只能要求阿偉妥善處理好這段關系,并承諾以后再也不安排相親了……
隔著距離的聊天就像一盤散沙
這是阿偉第一次感受到相親在牽扯上人際關系后的復雜,原來任何一段關系難的不是開始,而是如何體面的結束。
一張張A4紙
在相親市場上,小美的條件可謂較好,深戶家庭,在大廠月薪2萬,有車有房,家里還有工廠。但她平時不喜歡社交,下班后就回家宅著,自己的朋友圈雖然不大,但她很享受這種單身的狀態。
但29歲這年,父母將積壓了多年的“意見”一股腦地傾瀉給她,無外乎就是“到了30歲必須結婚”這套理論。迫于父母的壓力,小美同意了試著相親。
蓮花山公園相親角
深圳蓮花山公園有一處“老少皆宜”的相親角,急著找對象的年輕人、幫孩子物色相親對象的父母、給自己找老伴的老年人在這里不期而遇,小美和她的父母就是其中之一。
深圳人終究還是“卷”到了相親市場,大批高質量男性女性匯聚于此,高學歷高薪的大有人在,有車有房的一抓一大把,小美的家庭條件在這里似乎顯得平平無奇,甚至有人在了解她的情況后,公然嫌棄她“年齡太大了”,讓她和父母都很惱火。
蓮花山公園相親角
在這里,征婚信息根據年齡劃分了三個區域:1979年前,1980-1989年,1990年后。
年齡、身高、薪酬,似乎年輕人身上所有可以量化的指標,都在這變成了一張又一張A4紙,像掛在櫥窗被人挑選的商品,每個人更多的只在乎你的硬性條件,卻忽視了紙張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
一張又一張A4紙
知乎上有一則2300萬人瀏覽過的話題:為什么現在年輕人越來越討厭相親?
其中一條高贊回答是,“女的覺得自己像是菜場上被挑來挑去的菜,男的覺得自己是出錢的冤大頭,兩邊都不開心?!?strong>不去相親就被異化,去相親就被物化,這似乎是年輕人無解的難題。
“還是先單著吧”,小美說。
自我、愛情、面包
對于年輕人來說,相親像是一塊剛結痂的傷疤,疼痛中帶點瘙癢。
微博上,4.1億閱讀量的話題#90后相親真的太難了#引發了5.9萬次討論,滿屏都是年輕人勇闖相親市場后,卻遭遇了“奇葩”相親對象,笑料滿滿又令人無語……
網友們的相親聊天記錄
除了相親會遇到各種不合適的人,還要應付媒人和父母的過度關注,在年齡增長與恐婚的內耗中舔舐傷口。但同時自己又為愛保留了些許的沖動,只想等待最合適的那個人。
因為年輕人“晚婚”并不是其結婚意愿低,而是堅持擇偶標準。
Soul App聯合上海大學發布的《2024年青年婚戀觀念及趨勢調查報告》里發現,當代青年婚戀觀念發生了顯著變化,在擇偶標準、對婚姻的思考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轉變。
對于許多80后來說,婚姻不是個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承擔了關于家庭,甚至宗族的傳承責任。成家立業、傳宗接代曾經都是與婚姻相生相伴的關鍵詞。
生長于信息爆炸時代的00后,建立了更明確的自我和自主意識。他們對婚姻呈積極態度,同時也認為婚姻更應該以“我”為中心,希望婚姻也能夠幫助自我價值實現。
年輕人認為婚姻更應該以“我”為中心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說,“愛情把我拽向這邊,而理智卻要把我拉向那邊”。當代的都市年輕人,時間金錢和精力都非常有限,一切需要投入的事物,都額外慎重考慮。
在有限的資源里,自我、愛情、面包,似乎只能共存兩個。
相親無疑是一條捷徑,它幫助你在人海中初篩了多種可能性,但相親多了,就會面臨自我懷疑:我是不是真的那么差勁,需要靠相親來找對象?我是不是真的老了,到了該結婚的年紀了?這種自我價值的懷疑和家庭條件的細分,對有精神潔癖的年輕人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自我、愛情、面包,似乎只能共存兩個
面對相親的種種囧境與無奈,年輕人開始選擇逃離。他們寧愿單身,也不愿再踏入這個尷尬的“配對游戲”。
文|深圳客編輯部
圖片來自網絡
說說你的相親經歷?
留言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