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的股價今年又跌了20%,從高點下來總共蒸發了超過80%的市值,僅剩400億港元。
僅僅幾年前,李寧憑借國潮還是當紅炸子雞,巔峰市值高達2800多億港元。那時李寧無論發布衣服還是鞋子甚至還需要搶購。
變化來的就是那么快,李寧突然就掉隊了。
從今年發布的財報看,李寧是四大本土運動品牌中唯一凈利潤下滑的企業。
今年上半年,李寧營收143.45億元,同比增長2.33%;凈利潤19.52億元,同比下跌7.98%。而去年年報,李寧的凈利潤就已經下滑21.58%,今年看起來還未止住跌勢。
反觀同行們,安踏、特步、361度,都保持了營收、凈利的雙位數增長。
上半年,安踏營收同比增長13.8%至337.4億元;凈利同比增長62.6%至77.2億元;特步營業收入72.03億元,凈利潤7.5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4%和13.0%;361度營收同比增長19.3%至51.41億元,凈利增長12.2%至7.90億。
要說大環境不好,怎么就針對李寧一家呢?且不說2024年是體育大年,各種賽事不斷。
沒有國潮,李寧又迷失了嗎?
一、國潮的泛濫
2018年,李寧登上了紐約時裝周,借著“國潮風”,直上青云,營收利潤快速增長。股價也和坐了直升機一樣不斷拉升,成為超級大牛股。
國潮風幾乎刮到各個行業領域,感覺滿大街都是國潮。
市場發現只要加個國潮概念,就會賣得好。
這會導致一個什么問題?
溢價收割。
只要沾染國潮元素的產品,價格普遍比市場貴上不少,但是質量就不一定了。國潮充斥著越來越多的噱頭,而越來越少創新和深度。
“國潮產品為什么貴”這樣的聲音越來越多。
鐘薛高“雪糕刺客”事件、花西子眉筆事件等等,有太多資本打著愛國的旗子,做著傷害消費者感情的事。
資本的初心就類似于,“才付這點錢,你的愛也太廉價了,愛國不應該是這樣的價格,讓我來漲到一個合適的價格。”
我把你當做國潮之光,你把我當韭菜?
只要加點國潮元素,賺錢就像呼吸一樣簡單,傻子才踏踏實實做。錢都花在了國潮包裝設計上,產品的成本反而容易壓縮到極致。類似國潮外賣,已經變得人見人怕,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
一旦潮水退去,就知道誰在創造價值而誰是想快速收割那些純粹的人。
隨著國潮的降溫和部分祛魅,到2020年其實國潮風就有點吹不動李寧了,但是2021年新疆棉事件又來助力一把,運氣來了擋也擋不住。
李寧可能覺得天助我也,還在不斷抬高產品價格,逐漸超出大部分人的耐受區,一雙鞋從小幾百漲到一兩千。
感覺李寧的初心也有所變化。是想讓每個愛國的人都能穿上自己中國品牌特色的好衣服好產品,還是想借此讓每個單純的人都來支持它,好站穩能夠和阿迪耐克并肩的國際大牌地位,從行動中總能看出一些端倪。
李寧的價格漲的太快,似乎只有它自己覺得還不夠快。消費者的心智還沒跟上,品牌地位還沒站穩,價格拿什么支撐呢,純靠粉絲為愛發電?
對品牌的好感度也會隨著一次次提價也會逐漸消耗殆盡。
二、李寧再次掉進同一個坑
李寧曾經就陷入一次類似的危機。
2010年以后行業環境有所變化,08年北京奧運會的余溫消退,國產品牌來不及轉向,2010—2012年,國內各大體育用品公司紛紛陷入庫存危機。
彼時國外品牌加碼中國市場,淘寶等電商崛起,在此背景下,過去以粗放批發模式盲目擴張、壓貨的品牌商集體遇到了發展瓶頸。而李寧面對局面做了激進的誤判。一方面對標國際品牌大力宣傳投入,一方面開始提價,目標客戶定位90后。不僅沒有收獲90后年輕群體,還失去大量原來消費主力群體,陷入財務困境。
李寧吃了紅利以為是自己的實力,面對市場變化不僅不剎車還在高舉高打,于是連虧3年,還被安踏趕超。最后不得不請回李寧本人重掌大局,調整戰略。最后抓住了互聯網營銷與電商的發展紅利,起死回生。
后面李寧用自己獨特的設計,東山再起,站上時裝周,讓世界看到中國的潮流文化。市場一度認為,李寧煥然一新了。
只是再往后,除了看到價格走高,卻沒看到更多眼前一亮的東西。
可能是時間過去太久,李寧并沒有從自己的歷史中吸取過去的教訓,幾乎犯了同樣的錯誤。
對市場變化并不敏感,還在營銷策略上投放了大量的精力,而在研發上,在品牌建設上,在品牌策略上,在生產上,在渠道管理上,都沒有跟上這個節奏。
大戰略上再次對標國際品牌,同時提價,走時尚路線,定位年輕群體。
李寧用同一個品牌,做多品類。既要做大眾又要做高端,既要專業運動又要走時尚。路線布局很多,但是品牌形象和感覺會讓人覺得很混亂,對應到消費者的心智上,對李寧就沒有一個統一的印象。雖然國潮的概念打的不錯,但和自己的普通品牌又沒有明顯區分開,讓想買高端想裝逼的人,就容易打消購買的念頭。安踏則是用不同品牌輸出,想買始祖鳥的品牌心智就是始祖鳥,和安踏其他牌子區分得很開。
同時,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李寧提價到阿迪耐克一個價位的時候,固有的品牌印象還在,消費者還會繼續選擇李寧還是不如買個阿迪或者耐克呢?
不是說提價了就高端了,品牌地位就上來了,這是一個全方面的升級。一旦只有價格上來了,沒有物有所值,就會讓人反感。
在順風期太順,就容易飄,以為靠原來的路徑可以一直成功下去。國潮風給了李寧機會,掩蓋了諸多弱點,但口碑卻沒有穩下來。
消費者對于李寧產品力的質疑一直存在。便宜的時候可能消費者勉強覺得也可以了,但賣得貴了,就很容易被反噬。時不時就能從新聞上看到李寧在專業領域里翻車。比如最近的巴黎奧運會上,中國乒乓球隊隊員身穿的李寧運動服,因“吸濕性差”遭到網友吐槽。
如果連最基本的產品力都對不起相應的價格,應該多沉淀沉淀了。
2024年上半年,李寧研發費用率僅為2.2%,這一比例不僅遠低于阿迪、耐克,低于老對手安踏的2.7%,也低于特步的2.4%和361度的2.8%。
李寧的高端定價策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品牌價值,但也導致了部分消費者的流失。相比于其他品牌,消費者會覺得李寧不值得這個價格,這在消費降級的大背景下對其銷售產生了不利影響。而李寧在產品研發和創新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少,也導致其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不足。
當李寧想要慢下來的時候,就是發現庫存很多的時候。2020年至2023年,李寧的存貨從13.46億一路攀升至24.93億;2024年上半年,其存貨23.13億,近年的庫存水平都在較高的位置。
而且李寧經銷商渠道占接近一半,加上渠道的庫存,相信要比財報上的庫存大不少。
現在李寧的營收還能保持2%的微增,但是利潤端已經是大幅下滑。可以看到李寧的銷售費用開支達到43.27億元,同比增長9.6%,占總收入的30.2%。行政開支也有所增加,同比增長15.16%,占總收入的比例為4.7%。
開支的增速要大于營收的增速,如果把銷售費用降下來,是否營收就轉頭向下了?
雖然營收還是正增長,但更像是苦苦支撐。
結語
去年,業績不佳的李寧拿出22億港元到香港買樓遭遇質疑,公司解釋稱“為了拓展海外市場”,不知是不是想把庫存多清點到海外去。這個舉動不被投資者認可,認為其經營不行了還在亂花錢。公告發布后,李寧股價大跌14.29%。同時李寧今年也沒有回購股票,股價跌了這么多股息率才達到3.8%。整體來說,股東回報不佳。
相比之下,半年報業績大增的安踏還發布了大額回購計劃,根據公告,安踏擬動用不超過100億港元,于公告日期起計18個月期間內不時于公開市場回購股份。
如果李寧想脫離困境,可能需要再一波成功的營銷事件。或者踏踏實實清理庫存,扎扎實實做好產品,尤其是找好自己的定位,慢慢沉淀從新開始。不過這很看管理層的觀念,到底更看重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