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心用情服務科技人才,以科學家精神激發創新活力,為加快構筑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科技創新強省匯聚磅礴力量。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
全部科技史都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在10月召開的全省科技大會上,省委書記黃坤明強調“要加快構筑高水平人才高地”。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科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成洪波在接受《南方》雜志記者專訪時表示,要讓科學家精神永遠閃耀,用心用情服務科技人才,以科學家精神激發創新活力,為加快構筑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科技創新強省匯聚磅礴力量。
01
以科學家精神激發創新活力
《南方》雜志: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廣東省科協如何弘揚科學家精神?怎樣為科技工作者營造優質的創新環境?
成洪波: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動力。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是當前價值的引領、發展的要求、創新的指引。尤其是在面對“卡脖子”難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時,更需要我們把科學家精神的力量激發出來。
廣東省科協積極構建弘揚科學家精神的工作體系,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和創新氛圍,以科學家精神激發創新活力。一是建隊伍。組建了科學家精神宣講團,成員由在粵工作院士、廣東“最美科技工作者”、廣東省丁穎科技獎獲得者及有關專家等組成。二是搭平臺。搭建了“最美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等傳播平臺。自2020年起,聯合省委宣傳部等6家單位每年開展廣東“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遴選出廣東“最美科技工作者”89人,結合實際開展形式多樣的訪談、報告會、宣講會等學習實踐活動。三是強載體。強化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學風涵養工作室等載體建設。聯合省教育廳等6家單位,依托科技館、重要科研設施(平臺)、重大科技工程紀念館(遺跡)、科研院所、科技類人物紀念館和故居等設施建設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華南農業大學盧永根先進事跡展覽館等13家單位獲評國家“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支持高校院所充分發揮青年主體作用,打造具有時代特色的學風涵養工作室,目前我省已有64個學風涵養工作室。四是打品牌。打造了科學家精神進校園、巡展、巡演等系列品牌活動。近三年來,組織開展科學家精神宣講“三進”(進學校、進院所、進企業)等相關活動40多場次。開展“我和我的祖國——中國科學家精神主題展”等科學家精神巡展活動80多場次,參觀人數30多萬人次。組織“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原創話劇《熊大仁》在廣東部分高校巡演,開展“科學家故事舞臺劇推廣行動”。我省推薦的音樂快板小品《荔枝紅了》、情景劇《在那遙遠的地方》被列入中國科協“科學家故事舞臺劇推廣行動”的推廣名單。
02
用心用情服務科技人才
《南方》雜志:科技創新,關鍵是人才。廣東省科協如何做好為科技工作者服務工作,助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
成洪波:在全省科技大會上,省委書記黃坤明強調“要加快構筑高水平人才高地”“立足自身培養一批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樹立全球視野引才,最大限度集聚國際頂尖科創人才”。
廣東省科協充分發揮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加強對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引領、事業支持、人文關懷、情感連接,用心用情服務科技人才,讓科技工作者沉下心來做研究,為加快構筑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科技創新強省匯聚磅礴力量。
一是強化政治引領。省科協每年組織科技人才特別是海外歸國人員進行專題研修、國情調研,不斷增強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二是強化聯絡服務。每年開展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研究,聽取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建議呼聲,協調優化科技政策環境。落實院士專家意見“直通車”制度,及時辦理反饋科技界政協委員提案和院士專家咨詢建議。積極探索青年科技人才選拔培養機制,省本級及廣州等市科協遴選培育優秀青年科技人才300多名。每年選送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參加中國科協“領航計劃”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國情研修活動。三是強化宣傳表彰。省科協積極做好兩院院士、全國創新爭先獎、中國青年科技獎、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轉化獎等國家獎項的遴選推薦工作。2023年以來,經省科協舉薦,有6人獲得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4人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4個團隊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1人獲得第十九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1人獲得第二屆“鐘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完成第十七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評選工作,31名優秀科技工作者獲獎。持續開展優秀科技人物典型宣傳,廣泛宣傳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基層一線科技工作者等的先進事跡,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良好氛圍。四是強化合作交流。攜手港澳工程界連續主辦3屆大灣區工程師論壇,成立大灣區工程師聯合體,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工程科技進步與創新。已建設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5個、中國科協“海智計劃”工作基地8個、國際研發社區2個、省級海智工作站119個。試點探索粵港澳大灣區工程科技領域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標準互認,15個工程專業互認人數達396人,相關工作納入中國科協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區域和行業試點。試點開展土木建筑、巖土、公路、電機、測控儀器5個工程專業職稱評價,試點專業人數達200多人,有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
03
團結引領科技工作者
挺進經濟建設主戰場
《南方》雜志:廣東省科協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團結引領科技工作者把科技創新落到企業上、產業上、發展上,推動科技產業互促雙強?
成洪波: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強調,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廣東省科協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1310”具體部署,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聯系廣泛的優勢,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挺進經濟建設主戰場,全力服務產業科技創新。
當前,要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融合的基礎是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科協要組織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省重大科技計劃;融合的關鍵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科協要發揮橋梁作用引導科技資源與企業需求的對接;融合的途徑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科協要引導培育技術中介、技術服務等,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加強組織推動。廣東省科協常委會設立產業科技創新專門委員會,廣東省科協機關成立服務產業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加強統籌領導和組織協調。出臺了《關于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全力服務產業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召開了廣東省科協服務產業科技創新現場推進會,部署推進相關工作。二是加強學術賦能。圍繞我省戰略性支柱產業、新興產業以及未來產業等重點布局,省科協重點打造“嶺南科學論壇”學術交流高端品牌,重點資助204個學會學術項目,推動跨學科、跨領域的對話合作,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三是加強智力支持。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廣東研究院開創了地方智庫建設的新模式。聚焦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智能交通、生態環境、新能源等戰略需求提煉調研課題,先后動員338位院士領銜或參與戰略研究、聯合攻關、咨詢服務,提交決策咨詢建議106份,61份得到省領導批示,納入省委省政府決策。落實在粵工作院士專家意見“直通車”制度,關于戰略產業布局、綠色低碳能源、建設國家海洋重點實驗室等建議得到省領導的批示和有關部門辦理。推進決策咨詢成果轉化利用,建立空天通感算一體化等3個決策咨詢專家團隊,有4名專家被中國科協聘為首席專家。以地方產業科技創新需求為牽引,組織院士專家團隊開展科技服務,服務地方高質量發展。四是加強平臺支撐。全省科協系統發揮自身優勢,整合多方資源,搭建多類科技服務平臺,引導科技創新資源向企業一線集聚。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松山湖高新區4個城市(園區)入選“科創中國”試點。推進“科創中國”數字平臺建設“科創地方”場景運營,面向廣東企業和園區提供精準供需對接服務、為學會和基層科協橋接優質資源,形成省級科協服務地方產業創新的資源平臺和線上樞紐。加強“南粵科創”平臺建設,強化平臺服務保障和運營推廣,提升平臺運行質效和影響力,為技術成果轉化提供條件。聚焦企業及產業的科技需求,推進廣東省院士工作站、廣東省科技專家工作站和學會科技服務站建設,引導站點開拓科技服務項目,促進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落地。2024年新建院士工作站8個、科技專家工作站57個、學會科技服務站17個。
來源:《南方》雜志
作者:郭芳 史成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