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
建設學術研討會
在宿州舉辦
趙汗青·劉欣華
近日,安徽省大運河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成立暨安徽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學術研討會在宿州豐大國際酒店拉開序幕。此項活動是由宿州學院和淮北師范大學聯合主辦,來自運河沿線8省35市6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為期三天的會議。
大運河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承載著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更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安徽大運河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安徽省在大運河文化研究領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中心將致力于通過基礎研究和學術交流,推進應用研究,推動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同時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安徽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是一項重大而復雜的工程,涉及到環境保護、文化保護、旅游開發、區域合作等多個方面。學術研討會的召開,正是為了匯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討大運河國家公園建設中的關鍵問題,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會議期間,會務組精心設計了宿州運河文化考察路線,與會專家學者先后考察了宿州博物館、宿州新汴河景區、汴河博物館、宿州大運河遺址公園、泗縣博物館及隋唐大運河宿州泗縣段, 為宿州市大運河文化帶 建設把脈問診。
宿州博物館是一座集收藏、展覽、研究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館內陳列著豐富的文物和藝術品,展示了宿州地區悠久的歷史文化。專家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仔細觀察展品,聽取講解,深入了解宿州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背景、民俗風情等方面的信息。
參觀過程中,專家們對宿州博物館的陳列設計、展示手法以及與大運河歷史的結合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們認為,這樣的實地考察對于理解和把握大運河國家公園的文化內涵具有重要意義,也為他們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此外,專家們還就如何進一步挖掘和利用大運河沿線的文化資源,如何將文化遺產與現代旅游發展相結合,以及如何保護和傳承大運河文化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他們認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不僅要注重自然景觀的保護和利用,更要注重人文景觀的挖掘和傳承,使之成為傳承歷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在緊張的一天學術交流后,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們,迎來了晚上的一次特別的活動——參觀考察宿州市新汴河景觀帶。
這項活動讓專家學者們,近距離接觸和體驗大運河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進一步深化對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認識。
新汴河景觀帶位于宿州市的市中心地帶,是一個集生態保護、文化展示、休閑娛樂為一體的4A級綜合性生態景觀區。夜晚的新汴河,燈火輝煌,河水潺潺流淌,與兩岸的燈光交相輝映,形成一幅美麗的夜景畫卷。專家學者們沿著河邊步道漫步,欣賞著河邊的花草樹木,感受著河水的清新氣息。
他們還參觀了新汴河沿岸的一些重要歷史文化雕塑。這些作品不僅是宿州市的歷史縮影,也是大運河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次參觀考察,專家學者們對宿州市新汴河景觀帶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和認識。有位專家表示:這次活動不僅增進了他們對宿州大運河國家公園建設的理解和認識,也讓他們更加堅定了對大運河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同時,他們也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和意見,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參考。
27 日清晨,汴水漣漪,參加安徽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們,走進了宿州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進行調研。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位于宿州市的城中地帶,分四期工程。這是一處集文化、生態、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園中一幢巍峨的牌坊,上書“此去淮南第一州”,牌坊下,是錯落有致的流水,場面壯觀,展現了大運河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底蘊。
接著,專家學者懷著崇敬之心,踏上了前往隋唐大運河泗縣段的旅程,此行目的正是為了親臨其境,探訪這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地方——長達28公里的活水源。
沿途的景色隨季節變換,秋色濃郁,令人心曠神怡。到達目的地后,眼前的景象讓大家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甚至屏住呼吸。綿延不絕一千多年的隋唐大運河流水,宛如一條鑲嵌在泗縣城東大地上的玉帶,靜靜地流淌著;兩岸的建筑、田野、樹林,與這條古老的運河相互交織,勾勒出了一幅寧靜而又生機勃勃的畫面。
專家學者們在這片土地上行走著,每一次駐足,都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野草,似乎都在講述著一千年前的故事,那是關于勤勞、智慧與堅韌的傳說。
他們沿河而行,傾聽水聲細語,觀賞錢漢東先生題字碑“通濟渠”韻味,體會隋唐盛世下的繁榮昌盛。仿古的廊橋建筑雖經風雨侵蝕,但仍能從造型上窺見當年的繁華,令人不禁感慨萬千。在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的時候,大家站在廊橋上,低頭望著清澈見底的水流,想象著過往商船穿梭的情景,那份歷久彌新的美,猶如時光倒流般清晰。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隋唐大運河宿州泗縣段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每一位參與者都非常珍視此次考察之旅,期待能夠汲取其中的精神養分,為中國乃至全球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結束此次考察之際,有位遠道而來的大學教授表達了自己的心聲,他說:感謝宿州學院組織這次研討活動,也感謝淮北師范大學的支持,使得這次研討和考察得以順利進行,同時他也對今后的合作充滿了期待。此次經歷,無疑是大家對宿州市隋唐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和利用的一次有力提升,也是對隋唐大運河宿州段未來發展前景的美好展望。
這次活動的舉辦,對于推動安徽大運河文化研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學術交流和合作,可以匯聚更多專家的力量,共同推動大運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為安徽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提供更多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趙 汗 青
趙汗青男,漢族,安徽宿州人,高級記者、文史作家、文化學者、博士。宿州市白居易研究會會長,宿州市隋唐大運河研究會駐會會長,中國網?韻動安徽地方部新媒體主管。《中國新聞雜志》副總編。2021年歌詞“我有一個夢”獲安徽省一等獎。已出版創作20萬字軍事歷史小說《垓下之戰》等九部長篇作品。
劉 欣 華
劉欣華女,漢族,安徽宿州人,英文翻譯、文化學者、博士,宿州市隋唐大運河研究會會長,區政協委員、區知聯會副會長、區歐美同學會副會長,鹽城設計院安徽分院院長。現為安徽省企業文化網副總編,中國網?韻動安徽地方部主任。有千余篇隨筆、散文見諸國內外報刊網絡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