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
ZJUSOM
10月15日,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4)總決賽在上海落下帷幕。經過激烈角逐,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參賽團隊在1410個項目中重重突圍,最終在全國總決賽中斬獲佳績,共獲得金獎2項、銀獎3項。
該賽事作為全國大學生學科競賽頂級賽事,此次共有來自全球153個國家和地區的5114萬個項目報名,2086.6萬人報名參賽。
10月1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參賽學生代表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并提出殷切希望,強調創新是人類進步的源泉,青年是創新的重要生力軍,希望他們弘揚科學精神,積極投身科技創新,為促進中外科技交流、推動科技進步貢獻青春力量。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與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攜手推薦的“AR-Track 騎行AR抬頭顯示”以及與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醫學院攜手推薦的“中科華煜——本科生致力于高生物相容性止血凝膠材料開發的生物醫療企業”兩個項目獲得高教主賽道本科生創意組金獎。
我院與兄弟學院攜手,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科技前沿、人民生命健康等關鍵領域,深入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充分利用學科交叉融合的獨特優勢,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為原則,鼓勵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積極擁抱科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在創新實踐中增本領、長才干,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青年智慧和力量。
獲獎項目有何特色?獲獎學子有何心聲?跨專業團隊合作如何發揮優勢?今天,讓我們一睹獲獎團隊風采!
金獎項目
金獎
AR-Track 騎行AR抬頭顯示
項目介紹
AR-Track 是一款專為網約配送員設計的增強現實抬頭顯示(HUD)。基于增強現實(AR)技術,AR-Track允許外賣騎手在送貨途中,在保持對周圍路況環境高度關注的同時,能夠快速獲取路線導航、天氣更新、送餐時間、疲勞預警等數據。該設備通過將關鍵信息直觀地呈現在外賣騎手的視線范圍內,確保騎手們不再需要“邊看手機邊看路”,真正做到為騎手的安全保駕護航。
AR-Track團隊核心成員均為本科生,堅持"學生自主,真實落地",團隊致力于加速AI重構當下的所有硬件產品,引導科技向善。目標和建設“無廢城市”具有重大意義。
推薦院系: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管理學院
指導老師:楊宗銀、厲向東、邢以群、周曉馨
賽道組別:高教主賽道本科生創意組
團隊成員:葉博文 周婷怡 朱可欣 劉蓓蓓 盧嘉惠 李一鳴 農玉俊 朱星樾 鄧馨茁 張洪漸 農玉俊 單逸飛 潘正華
獲獎者說
朱可欣
管院22級會計學本科生
“引導科技向善”
懷著這份理想主義我們走到了一起
ZJU SOM
我們團隊核心成員均為本科生,“加速AI重構當下的所有硬件產品,引導科技向善”,懷著這一份理想主義走到了一起。首先是非常感謝團隊一路拼搏,一起努力,能夠堅持走到最后;其次是感謝學院和學校的平臺和支持,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多的建議和指導,也幫助我們聯系業內人士進行深度交流,最后是希望項目能夠繼續做下去,繼續發光發熱。
這是一段非常寶貴的經歷,與大家的合作交流時,收獲了心懷夢想的共鳴;在并肩作戰的時候,收獲了相互鼓舞的友誼;在市場調研中更加體會到目標客戶騎手們的痛點與不易;在被質疑、反復打磨中,收獲動力和堅定。
我是會計學純商業背景的同學,這一次的創賽經歷讓收獲了許多消費電子相關的insights和多元化背景合作,從創業者的視角,洞察用戶需求,發現許多之前的學習中偏向于理想化的思考疏漏;從商業負責人的角度,推動驗證商業模式,領略一項技術、產品真正商業化的道阻且長;從合作者的角度,真正切身感受到交叉團隊管理和凝聚,非常感謝這一次學科交叉交流合作的寶貴機會。
金獎
中科華煜
——本科生致力于高生物相容性
止血凝膠材料開發的生物醫療企業
項目介紹
中科華煜致力于高性能止血凝膠材料開發,通過改寫自然密碼,突破現有技術邊界,旗下Aquaseal系列產品是一款基于海洋生物粘液蛋白的醫用膠水,立足于新型材料學、基因工程學、合成生物學的前沿研究,構筑臨床血管破裂問題的“第一堵墻”與“最后一堵墻”。對接下游技術升級訂單成為項目主要盈利點,已完成舟山深海奧創、廣州脈瑞醫療、廣州中科未來200萬元種子輪,香港生命科學研究所500萬元天使輪推進中。
推薦院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醫學院、管理學院
指導老師:葉志鎮、羅瓊、王育萍、程逵、邢以群
賽道組別:高教主賽道本科生創意組
團隊成員:黃超煜 盧煜祺 李潔 范雅典 張樂萌 趙詣 季嘉珉 周佳 王心語 何騏珈 曾安琪 徐鑫杰 王爾鴻
指導老師說
邢以群
管院領導力與組織管理學系教授
浙大組織與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ZJU SOM
“基于技術創新的創業”
實際上需要在基于產品創新或技術創新的基礎上
嫁接商業模式創新
在此次比賽中,學生的努力是成功的關鍵,作為指導老師,有的可能在技術層面提供指導,有的則在商業方面給予建議,我主要負責商業模式設計方向的知道,結合我的醫療健康產業研究經驗和商學背景,幫助學生理解如何構建商業模式,如何選擇投資者,以及如何進行股權結構設計等。
我們也建立了交叉學科創新平臺——啟真交叉學科創新創業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匯集了來自30多個不同專業的本科生,因為任何好的產品或創意都需要跨學科合作才能夠實現。我們所說的“基于技術創新的創業”,實際上需要在基于產品創新或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嫁接商業模式創新。因此,我們會開展跨學科合作、創新的培訓,創建交叉學科的合作研究平臺,創造技術創新的環境條件,充分發揮跨學科團隊優勢。
實驗室還提供競賽輔導,我們也開放歡迎各個學科背景同學加入,可能有的研究技術的同學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沒那么了解,當遇到這種難題時,我會與他們交流,引導他們理解商業模式和行業情況。每位指導老師都愿意分享我們所知道的一切,盡全力支持學生的創新和發展。
獲獎者說
黃超煜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2級本科生
22級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ITP)班長
ZJU SOM
作為材料科學與工程×臨床醫學×創新創業管理
的初創團隊,
我們愈發認知到
生物科技的進步正在為醫療健康領域
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向新而行,質煥新生,新質生產力是為經濟社會帶來變革活力的“超級英雄”,而交叉學科的前沿技術是其手中的“鋒銳武器”。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天偉所言,生物制造是將生物創新技術產品推向商業規模的引擎,作為一個材料科學與工程×臨床醫學×創新創業管理為主要背景架構的初創團隊,我們愈發認知到生物科技的進步正在為醫療健康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合成生物學為治療疾病、延長壽命與提高生活質量提供了新的可能。
我們項目的核心為科研轉化,是一個基于基因工程學、新型材料學制備醫用膠水的初創團隊。我們創造了基于合成生物學、新型材料學的AquasealTM系列醫用膠水,這個產品突破了原有生物膠水的技術相容性工藝難題,可以配合一些國內外廠商進行原有材料的技術升級,解決其目前市場上由于生物材料的生產成本、工藝、實際效果不理想造成的產品問題。在技術儲備方面,我們已經積累多種不同來源的海洋生物膠水材料,同時生產的部分生物膠水實際應用效果已得到終端反饋, 且生產成本極低、未來市場利潤可觀。
我們的項目來自于ITP的培養方案計劃,在管理學、團隊溝通與領導力、商業模式、基于創新的創業、創業戰略等課程的學習下,以及吳曉波老師、周帆老師、王小毅老師、郭斌老師的授課,我們的思維得到拓寬,對初創項目的認知也不斷突破。
在項目籌備過程中,邢以群老師深入淺出地為我們剖析醫療成果轉化路徑,鄒少旸、王雨桐老師一遍遍耐心細致地打磨項目,還有周夢倫老師詳細地探討醫療資質的規劃。作為一個初創團隊,組織的架構簡單。管線的拓展和核心客戶的鏈接是重中之重,解決方案基本由頭腦風暴產出。感謝ITP的平臺,團隊共同經歷的課程和實踐讓大家都能清晰的明白彼此想表達的觀點,讓大家有所收獲有所進步。
于我而言,這個項目讓我對創新型醫療醫療器械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我從中思考并實踐了一套醫療成果的轉化模式。通過項目鏈接到了志同道合、心意相通的合伙人,我們互相支持、鼓勵和成長。獲得的獎項只是一個很小很小的里程碑,未來道阻且長。
ITP
浙江大學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
1999年,浙江大學管理學院與竺可楨學院聯手打造初具“商學+”特征的創新創業人才教育項目——創新創業強化班(ITP),該項目倡導“管理+科技創新+創業”的IBE模式,開創了中國系統性創業教育的先河。該項目于2019年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
銀獎項目
銀獎
綠島碳尋——開辟活性炭
再生綠島新紀元
項目介紹
“綠島碳尋”項目遵循“集約建設,共享治污”總體思路,為社會提供活性炭再生綠島新模式,以研發低損高效活性炭再生技術為核心,配套開發前端活性炭性能檢測設備,設計高效催化劑,優化末端尾氣處理技術,形成活性炭再生利用體系。
同時,項目以一種資源化、經濟化、環保化的方式完美破解了各級微企業VOCs治理難、成本高、排放不達標等問題,實現廢活性炭循環化利用,大大減少碳排放,對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減輕企業污染治理壓力、發展循環經濟、達成“雙碳”目標和建設“無廢城市”具有重大意義。
推薦院系:環境與資源學院、管理學院
指導老師:翁小樂、鄭剛、王明征、盧晗鋒、莊戴千一
賽道組別: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創意組
團隊成員:章嘉琪 宋柯遐 王曉涵 胡集源 鮑耀君 韓申琦 楊宇彬 隆云鵬 馮譽 曹可鋅 熊燁棟 黃康康
獲獎者說
宋柯遐
管院22級會計學本科生
ZJU SOM
我們團隊相輔相成,
在技術和商業的共同支撐下
打造一個強有力的團隊
非常開心和榮幸獲得獎項,也很開心能夠有這樣一個機會成為團隊的一份子來享受這份榮譽。同時也很感謝大家一起的付出和堅持,讓之前大家的努力有了一份正向的回報。同時我也會在自己的所學領域不斷加油,爭取進行更多的學科交叉探索和學習。
首先這對于我來說這是一次學科交叉學習的寶貴機會,然后我在環境技術和商科的交叉領域可以進行一次也不的探索,了解我們目前的環境問題和前沿科技,了解實際的社會痛點、市場需求和人民呼吁。
其次,這是一次將“商學+”落到實地的實踐,我可以在團隊項目中將我自己所學所得進行運用,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的探索,讓我將商學的一些知識真正轉化為一想工具,和團隊一起完成項目。當然,也很感謝團隊負責人和老師給我這樣一個寶貴的經驗,讓我收獲很多。
學科交叉團隊的優勢在于綜合和全面,我們從市場實地調研和社會需求出發,研發最新技術滿足需要;同時我們將技術投入實際運用,不斷追蹤社會反響,進行進一步技術改善和創新。同時,我們為你的技術創新瞄準環境保護和社會需求,實現教育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形成一個綜合完整的創新項目。
銀獎
盾構掘進智能化操控系統
項目介紹
“盾構掘進智能化操控系統”是由浙江大學領盾智航團隊研發的一套旨在提高盾構機掘進效率和安全性的智能化系統。領盾智航團隊依托浙江大學流體動力與機電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從國產盾構掘進操控系統智能化出發,深入探索工業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算法的有機結合模式,創新實現超前感知、智能決策和在線學習三大功能,有效提升盾構面向復雜、極端環境的施工性能,推進盾構“減人增效”,為國產盾構“保駕護航”。
該項目的目標在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改善傳統盾構機操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該系統通過集成先進的數據融合算法,能夠對盾構機前方地質情況進行預測,并以直觀的形式向操作員呈現地質信息,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施工環境。系統還具備智能決策支持功能,可以依據收集到的信息生成操作建議,以此減輕操作員的工作負擔。隨著使用過程中的不斷學習,系統還能進一步優化其決策機制,以適應更多樣的施工場景。
推薦院系:機械工程學院、管理學院
指導老師:楊華勇、韓冬、劉炳瑞、吳曉波
賽道組別:產業命題賽道
團隊成員:譚顯中 鄭哲 謝明睿 林福鑫 張珈瑞 孫棟梁 馬涵悅 弟梓銘 馬杰成 黃俊翔 羅凱迪 司錢欣 馬一丹
獲獎者說
林福鑫
管院21級技術與創新管理博士生
ZJU SOM
我們性格、日常學習習慣、科研方法都大不相同,
但反而是這種差異性,
讓我們靈感多樣、各專所長
項目緣起是我從去年開始和楊華勇院士團隊的博士生一起合作做科研,我和他們一起到中鐵裝備、鐵建重工、中鐵隧道局等企業走訪,做案例研究,后續熟絡起來了。他們團隊的成果非常豐碩、扎實,在科研成果轉化以及與企業做產學研協作過程中找到我一起合作,邀請我一起加入到他們的學生創業項目中。
獲獎之后我覺得還是比較感慨的,因為楊院士團隊深耕盾構機自主技術研發已經非常多年了,有非常深厚的技術積累,我覺得從技術成果轉化的視角來看,國賽銀獎也許不能稱得上是非常好的消息,但如果從產學研轉化和創業落地的角度來看,我們做得確實還不夠多,從實驗室往外走得還不夠多,這是我們之后需要切實加強和重視的地方。
很感謝我的導師推薦我到楊院士團隊一起科研、一起嘗試創業落地、一起比賽,這個過程中,我和鄭哲、譚顯中都成為了很好的朋友,我們一起去工廠、工地、實驗室調研,我們性格、日常學習習慣、科研方法都有很大不同,但反而是這種差異性,讓我們交流起來增添了許多趣味,而且通過他們,我們學習到了許多,突破既有在管院的視野,這也許就是學科交叉協作的魅力。基于學科交叉的優勢,我們在參賽時輕松很多,討論的時候大家靈感會非常多樣,又能各專所長,效率很高,我也收獲良多。
孫棟梁
管院23級創業管理直博生
ZJU SOM
獲獎并不代表終點
而是更多的期待
這將激勵著我們持續前進、不斷突破
這份榮譽是對團隊長時間以來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的認可。它不僅是對項目團隊過去工作的肯定,也是項目在未來繼續前行的鼓勵。同時,對于我們而言,獲獎并不代表終點,而是更多的期待,這將激勵著我們持續前進,不斷突破,追求更高的目標。
在具體的項目合作過程中,我前期通過大量的調研工作和資料查閱,了解現在盾構系統的技術水平現狀和行業生態,充分評估自身項目的競爭優勢與商業價值,進而參與項目產品最初的商業計劃書中市場分析、競爭優勢分析以及產品定價等部分的編寫,在其中充分展示項目的技術優勢,并且為產品的市場策略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這次比賽中,學科交叉團隊的優勢十分明顯。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成員們,帶來了多元化的視角與思維方式,這種多樣性促使我們在面對問題時能夠從多個角度出發思考解決方案。比如,管理學院的學生能夠提供市場分析與商業策略的支持,而機械工程學院的學生則負責技術實現與產品優化。這樣的組合不僅增強了團隊的整體實力,也使得我們能夠更全面地滿足項目需求,打造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
銀獎
X-MORE——個性表達光范式
項目介紹
X-MORE,一款集概念創新與技術突破于一體的全新個性表達載體,打造個性表達光范式。一張膜一支筆,一照、一擦、一畫,實現無限創意的現實映射。創新性應用光敏性液晶,實現多頻光照打印與紫外局部擦除,滿足每個人的現實世界創作需求,提供一個能讓每一個人輕松作畫的個性表達工具,讓世界所有人,都能成為畫家。創寫科技堅信,科技與想象,就代表無限可能。
我們主要是希望去打造一張膜+一支筆的產品,去實現對任何物品的即刻定制。用戶可以通過我們特制的筆將任何網絡世界的圖案永久光刻在我們的液晶膜上,并且支持手動二次創作和重復擦除。通過將這張膜貼在任意物品上,用戶可以實現隨時隨地、隨心所欲的萬物定制。
推薦院系: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管理學院
指導老師:楊宗銀、邢以群、周曉馨、樓東武
賽道組別:高校主賽道本科生創業組
團隊成員:鄭靈杰 蔡彬倩 曹熙正 陳若湜 李樂樂 郭苗苗 洪宇琪 袁茂文 徐子昂 施予樂 蔣昕靜 申佳欣
獲獎者說
蔡彬倩
管院22級工商管理本科生
ZJU SOM
將天馬行空與實際可行性相融合
將感性與理性相融合
打造獨一無二的創新型產品
感慨很多,也很慶幸。我們從一開始的不被認可中走來,一直到最后的打到國賽,其實連我們自己都很震驚。而在得知最后的獲獎結果的時候,內心反而出奇的平靜,對于我們來說,好像重要的不再是獎項了,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收獲的一切。
我認為這次比賽是我去鏈接專業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的一次良好嘗試。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我有了去驗證課內所學知識有效性的機會,而另一方面我能夠去學習到更多更加實操性的知識,也能更深入業內的去探索真實但殘酷的世界,這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收獲。當然,更有意義的是我在這個過程中收獲的一起同行的人。
我認為學科交叉團隊的最大優勢就是能夠融合不同的視角,將天馬行空與實際可行性相融合,將感性與理性相融合,打造獨一無二的創新型產品,尤其對于我們走新文科賽道的隊伍來說。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不同學科的融合與對話,不僅對于我們打造產品打造項目是一個助力,更對于我們講好自己的故事是一個巨大的幫助。
此次獲獎是他們共同努力,日夜奮戰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也是跨專業團隊默契配合、協同作戰的結晶。
近年來,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深入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力行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利用學科交叉融合的獨特優勢,致力于解決重大關鍵問題、推動基礎研究成果落地轉化,持續以科技創新貢獻高校智慧,以創新教育賦能人才培養。
我們期待著,有更多同學積極參與創新創業,以管理學知識賦能科技成果轉化,以青年智慧助力國家的創新發展,在國際的舞臺上“發光”“發熱”,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廣闊天地中揮灑才華!
信息來源:學生工作與職業發展中心、浙大管院青年
編輯:曹敏
審核:佟慶、崔曉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