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其實挺委屈的。
平生愛好蓋章寫詩、給下屬升官、經濟文化疆域三手抓,想留個身后名。
結果到了現代許多文化作品中,他的人生一大半時間都在搞后宮兒女情長。
在《如懿傳》中化身發瘋“家暴男”,打老婆、踹兒子,喜提“渣龍”稱號。
甚至霸總上身:“你看,你再厭惡我,也得為了你的族人為了你的阿爹,臣服于我。”
到了《延禧攻略》,一邊開啟政治機器模式:“就算是后宮所有的女人都死絕了,朕也一樣要若無其事地上朝理事。”
一邊在失去皇后之后,獨自落淚,沒過多久又和令妃搞純愛。
這口是心非的模樣,可不就是“大豬蹄子”本人。
而歷史上真實的乾隆,或許無情也多情,但絕不是于后宮中沉淪的帝王。
在皇帝崗位上的待機時間,將上下五千年翻遍,也僅次于他的爺爺康熙。
在位60年,獨掌大權63年,事業搞得風生水起。
經濟上,抓民生、提高國庫存銀,使得全國GDP占領全球近三分之一; 文化上,編撰了中國歷史上字數最多的叢書《四庫全書》; 軍事上,將國土面積擴大到1300多萬平方公里,成為清朝國域最大的時期。
可就是這樣一位本應讓后世嘆為觀止的皇帝,為什么在晚年會重用和珅、推行“議罪銀”制度,親手締造一個輝煌時期又將它推向崩塌的邊緣……
90后歷史博主李正,繼《成為雍正》之后,再次深入歷史,將沉沒在乾隆年間的蕓蕓眾生打撈出來,繪制成群像集《乾隆制造》。
用歷史群像故事,加以生動的筆觸,帶我們穿越到幾百年前的乾隆年間,去見證屬于乾隆的執政生涯和那些“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文臣武將,是如何被乾隆所制造出來。
圖 | 《乾隆制造》實拍圖
歷史作家張向榮說:
“李正對歷史人物的刻畫,抓住了某些戲劇性的情節,但尤其可貴的是溫情和節制,沒有借著影視劇而大書特書”。
書中文臣武將、父權統治下的后妃命運、小人物的一生起伏與遠道而來的外使故事,也勾勒出一個盛世王朝的原貌和乾隆帝的內心世界。
圖 | 《乾隆制造》實拍圖
搞偏愛達人
大眾印象里的乾隆,無情、自私、多疑。
歷史上的乾隆,也有帝王柔軟。
除卻“白月光”孝賢皇后,富察家還有兩個人,在乾隆的故事中出場率極高。
傅恒與福康安。
傅恒是孝賢皇后的弟弟,或許乾隆起初是本著愛屋及烏之心,想著重點培養一下他,可沒想到他越培養,傅恒就越是玩命上班。
弄得乾隆經常擔心他的身體,傅恒遠征,乾隆甚至派專人去盯著他。
“你別太累著自己,你要好好吃飯,注意休息啊。”
又不停地給傅恒加官晉爵,這偏愛不知羨慕了多少人。
而傅恒也不斷地給乾隆的偏愛做出回應,平淮平回、收復新疆、南下平緬甸......,乾隆讓干嗎就干嗎,絕無異議。
就算到生命的盡頭,也始終記著那句:“男兒欲報君恩重,死到沙場最善終。”
頭發花白的乾隆在傅恒的葬禮上老淚縱橫,甚至后悔不已。
“朕最后悔的事,就是派了你南下。”
圖 | 《乾隆制造》實拍圖
而傅恒的兒子福康安更狠。
含著超大金鑰匙出生,乾隆對他的偏愛也更甚,18歲的他進入了戶部管理財政,19歲便可在軍機處自由行走,乾隆前期最寵愛的大臣訥親,也是在26歲才進入軍機處。
憑借著父親傅恒留下的功勞簿,福康安這一輩子順風順水肯定沒問題的。
可福康安卻選擇了和傅恒同樣的道路,戎馬一生,平金川、定臺灣、鎮安南。為乾隆的“十全武功”作出了巨大貢獻。
可惜最后也和傅恒一樣的結局,英雄難見白頭,病死于戰場。
這時的乾隆86歲了,再次白發人送黑發人,他硬是打破祖制,給富察家這對父子追封為異姓王。
書中說,富察家族沒有辜負乾隆的重用,乾隆也沒有辜負富察家族的付出。
圖 | 《乾隆制造》實拍圖
作為帝王,乾隆知道外戚處于高位可能帶來的威脅,可他卻依舊重用傅恒與福康安,他們彼此之間的情誼早已超越君臣,更像是《詩經》中的那句:
“不辭青山,相隨與共。”
天生權謀玩家
其實,乾隆這一生偏愛的人很多。
最讓人難以理解的便是他一手所制造出來的碩鼠巨貪—和珅。
可讀完《乾隆制造》之后才發現,乾隆真真是把帝王的御臣術玩得爐火純青。
圖 | 乾隆帝宮中行樂圖軸(局部)故宮博物院
起初的和珅,是個貧苦好學的青年才俊,長得帥、又能精準拍對乾隆馬屁,人生開始起起起。
26歲的他還是個三等侍衛,28歲的他一躍成為軍機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甚至在戶部吏部都職位加身,成為乾隆后期的一號寵臣。
此時的和珅相當勤勉務實,只為報答乾隆的知遇之恩。
出差認真調研、寫報告、針對問題給出自己的見解……
如此不摸魚又會拍馬屁的下屬,乾隆更加喜歡了,可以長久使用。
可沒想到,和珅最終還是在乾隆的放任下墜入了深淵。
圖 | 《乾隆制造》實拍圖
31歲的和珅南下查貪之后,看懂了乾隆帝的套路,原來馬屁拍得好還能暴富。
于是乎乾隆17年前實施的“議罪銀”政策、被和珅發揚光大。
和珅以為將乾隆拖到一條船上,他便可高枕無憂,殊不知自己主動跳上了乾隆的棋盤,成為乾隆搞錢的工具。
而最后嘉慶帝一句“乾隆朝晚期的吏治,壞就壞在和珅身上”,讓和珅背下了所有的鍋。
除卻和珅,還有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工具人—紀曉嵐。
曾經作為“毒舌”活躍在屏幕上,懟乾隆、懟和珅。
可歷史上的紀曉嵐,受到乾隆的偏愛并不多,與和珅的交集也幾乎沒有。
圖 | 弘歷采芝圖軸 故宮博物院
以全國第七的成績進入翰林院,認認真真地為國家選拔人才,是學子們心中的中流砥柱。
45歲那年,兩淮鹽引案爆發,紀曉嵐暗中提醒與此案有關聯的姻親盧見曾,惹得乾隆大怒,被貶新疆。
等到十幾年后再回到京城,紀曉嵐已經50歲了,作為文學界的泰斗,開始幫乾隆搞文化事業,花費14年時間編撰《四庫全書》。
當他在書堆里與古典文集相伴時,和珅正在不斷的升職和搞“議罪銀”政策,兩人幾乎是兩條水平線。
但是不約而同下,都被乾隆“物盡其用”。
能將一個王朝送上巔峰,乾隆的政治手腕必然不俗,自己需要什么樣的人也必然一清二楚。
知人善用的集權統治者
在乾隆的執政生涯中,他最不想聽到的便是“宰相”二字。
作為權力高度集中的統治者,他完全接受不了自己下面還有個總攬政務的國家最高行政長官。
也曾在眾人面前強調過:
“內閣置明初改置大學士以來,即不復稱宰相。”
可乾隆朝出現了一個例外—劉統勛。
不同于富察家父子的為報君恩,舍身為國、和珅的升官發財……
劉統勛的目的只有一個:
“士亦視有益于世否耳”。
圖 | 《乾隆制造》實拍圖
他做官的目的很純粹,為人民、為這個王朝的發展出一份力。
也因此,乾隆對他的不是偏愛,而是出于本心的信賴。
劉統勛的行動力與學習鉆研能力很強,只要接觸,必然交給領導一個滿意的答復。
所以,乾隆在初期派他去學水利工程,而劉統勛也不負期望,從一竅不通到乾隆早期治水第一人。
再到后來,遇到難度較大的事情,乾隆基本會將他外派出去。
用乾隆自己的話來說:“劉統勛公平、辦事敏銳,深得他人信賴。”
或許乾隆王朝的下半場,逐漸開始下行之路。
但劉統勛所在的上半場,清朝的官場確實因為他有了許多光明之處。
圖 | 清人畫弘歷塞宴四事圖 故宮博物院
而下半場的另一位名臣阿桂,他苦苦支撐著乾隆晚期,保住了所剩不多的官場清明。
李正說,阿桂出將入相的一生,是黯然含恨的。
他無法扭轉和珅所制造的局面,只能堅守在軍機處首席的位置上。
因為他不退休,和珅就上不了位。
很多時候,領導都不太喜歡太有自己想法的下屬。
乾隆和阿桂之間便是如此,乾隆喜歡聽話的,可阿桂會堅持自己的價值觀。
但是乾隆對阿桂又極其信任。
乾隆的“十全武功”中,阿桂被派九場。
進入官場61年,在政壇和軍界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也因此,乾隆即使在“寵”和珅,阿桂也一直被放在軍機處首席的位置上。
圖 | 乾隆帝古裝行樂圖軸 故宮博物院
在讀完《乾隆制造》后,似乎又發現了乾隆的另一層想法:
給了阿桂高位,又給了和珅寵愛,讓他倆在自己的眼下互相制衡。
在位60年,未上過戰場,卻發掘提拔了傅恒、福康安、海蘭察等一群名將,為他打下了“十全之功”。
雖遠居高位,但對人才的合理調配與任用,將皇權集中在手中同時,還能搞民生、整治各地官場。
我們以旁觀者清的角度才發現,相對于晚年逐漸躺平、統治僵化的乾隆,前中期的他有著超高的政治智慧與領導能力。
有讀者說:
“讀史一直是我的軟肋,但李正筆下的每個人都有一抹其獨特的高光,他們的故事讓我不由自主地向歷史深處探尋。”
也許之前,我們對于乾隆有太多疑問,求不得解。
但《乾隆制造》中的群像人物,就像是從乾隆年間走來的見證者。
圖 | 《乾隆制造》實拍圖
以最真實的視角去向我們敘述,乾隆時期的歷史脈絡與他們所接觸到的乾隆皇帝。
他并不是傳聞中的無情、多疑、自私,也不是躺在爺爺與父親所締造的王朝中擺爛度日,而是任賢唯用,提拔良才,去創造屬于自己的輝煌時代。
可他為什么拒絕向世界打開國門,讓本就暗藏崩塌之兆的盛世王朝,又逐漸落后于世界歷史進程; 他生命中的三位皇后,到底誰才是真愛; 在退位三年中,為何不愿放權于嘉慶帝;
在書中讀著他人的人生之時,這些所尋找的答案也隨之而出。
生命有崖,歷史無垠。
那些在乾隆年間轟轟烈烈閃耀過的大人物,與平平凡凡的小人物,都在書中煥發了生命。
如書中起始頁的文字所言:
“走出思想的邊界”。
或許,我們應該放下世俗化的傳聞,去書中見一見他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