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編輯|泡泡
民間傳說中總是將包拯“神化”。
身邊有一眾“金手指”,甚至還能下地府斷案。
雖然包拯確實是有名的清官,但也沒那么神通廣大,終歸只是肉體凡胎。
影視劇里,他是開封府尹,掌管著很大的權力,不僅能整治貪官污吏,連駙馬都敢拿來開刀。
但在歷史上,包拯似乎并沒有擔任過這一官職,倒是當過權知開封府,權力也不小。
其實他依然是開封府的實際掌權者。
而包拯的俸祿竟然能達到一年18000貫,這真的是個不小的數(shù)字了。
大家都知道他是清官,一向兩袖清風,不可能去搜刮不義之財。
我們印象中的好官一般都過得十分清貧,因為不與他人同流合污,只靠一點微薄的俸祿過活。
那么他的收入為什么能達到這么高的水平呢?
01 18000貫是什么概念
1貫錢就是1000文,也即一兩銀子。
北宋一文錢相當于現(xiàn)在的0.2元,1000文等于兩百塊,18000貫就是三百六十萬元。
在北宋,一兩銀子大概是37克左右,要是按現(xiàn)在的銀價算,一兩銀子就是兩百多塊錢,不到三百。
那么18000兩銀子大約四五百萬,聽起來絕對不少了。
要是按當時銀子的購買力來算,一兩大概能抵得上現(xiàn)在的八百塊錢。
18000貫的俸祿放到現(xiàn)在就是一千多萬人民幣了,那么包拯的工資水平是真的不低。
不管怎么算,幾百萬肯定是有的。
而宋代普通的老百姓一天的收入差不多只有100文,即便全年無休,他們最多也只能賺到36貫錢。
這些錢要供養(yǎng)一個家庭的吃穿用度,是一家人一年內正常的開銷。
比起來,包拯的工資真的很高了。
但我們其實并不知道這是不是他一個人的俸祿。
有可能其中包含著開封府所有人的俸祿。
畢竟他是開封府的頭兒,下面人的工資可能是由他來發(fā)的。
也許他們的俸祿就出自于這18000貫。
給他們全部發(fā)完工資以后,這18000貫就得大打折扣,包拯真正拿到手里的就不是這個數(shù)字了。
宋朝重文輕武,太祖趙匡胤雖然是武將出身,卻來了個“杯酒釋兵權”,削弱了武將的權力,將其掌握在自己手中。
之后宋朝的各位皇帝也重用文臣,輕視武將,軍事力量衰弱,以致于最后無法抵擋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入侵。
武力值不夠,朝堂之上文人們的戰(zhàn)斗力卻很強。
包拯也是文臣,受皇帝重用。
并且宋朝在打仗方面雖然弱了點,經濟卻是非常繁榮發(fā)達的。
因此他能得到這么高的俸祿也不奇怪了。
而包拯的官位也的確不低,當官二十多年里不斷升遷,幾乎一年就要換一個職位,這是怎么做到的?
02 孝順清廉
包拯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他的父親曾做過虞部員外郎。
包拯是在28歲那年考中了進士,之后被派到江西當知縣。
但是他希望自己的工作能離家近一點,好好照顧年老的雙親。
而朝廷也非常地人性化,就安排他在安徽其他的一個地方就職。
可包拯的父母還是舍不得兒子,覺得那個地方離合肥有點遠,所以包拯就辭了官,回家照顧二老去了。
沒過幾年,二老先后病逝,孝順的包拯就守在他們的墓邊,搭了個茅草房,一住就是好幾年。
守孝期都過了還是不愿意離開。
但是家族里的人還是希望他能早點走出喪父喪母之痛,多次來勸他回家。
就這樣,在考中進士十年后,包拯終于正式上任,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被安排在安徽當知縣,四年后,他又被調到了端州當知府。
古代學子必備文房四寶,即筆墨紙硯。
而端州盛產的端硯可是四大名硯之一,十分名貴,歷來都是作為貢品上交給朝廷的。
而知府作為地方長官,管理著進貢端硯的事務,從中抽一點油水似乎也正常。
拿來“孝敬”京里的權貴,賄賂自己的上級。
皇帝也不清楚端硯的總數(shù),收到多少就是多少了。
而在包拯當知府的時候,上貢的端硯卻比往年都要多,各位權貴誰也拿不到,連他自己用的都是普通硯臺。
由此,包拯清廉的美名便傳了出來。
這個時候的皇帝是宋仁宗,算是北宋一位非常實干的統(tǒng)治者了。
他知人善用,廣納賢才,在他當政的時代出了不少名臣。
當年跟包拯一批的那些人經過十年的沉淀一個個都官至高位。
所以他雖然一直沒有入朝為官,人脈資源還是在的。
有這些老朋友舉薦,宋仁宗又珍惜人才,何愁不能出頭?
03 直諫升官
愛惜人才的皇帝通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能聽進去臣子們的建議勸告。
而包拯一向直言不諱,敢于向皇帝提出自己的意見,彈劾那些有問題的大臣。
在地方做官的時候,他治理嚴明。
在朝廷為臣,他大膽向皇帝上奏,指明問題。
看誰做得不對就參他一本,一般這些被他彈劾的大臣也都會被皇帝處置,基本可以說是屢試不爽。
而原來的那些大臣被貶下去之后,他們的職位就空缺了。
要是一時半會兒找不到人補上,就直接讓包拯上。
有一次他接連彈劾了兩任三司使,搞得皇帝無人可用,只能讓包拯先來當了。
歐陽修還對他此舉有點意見,懷疑他是為了自己能當上這個官而去彈劾別人。
包拯也有些惶恐,害怕會遭人口舌,被人誤會自己的用意,就不愿意接受這個官位。
后來是宋仁宗強烈要求他上任,他這才不得不接受了。
當時張貴妃頗得宋仁宗寵愛,想給自己的大伯謀個好職位,皇帝也答應她了。
但在朝堂之上,包拯卻駁了他的面子,噴了他一臉口水,認為不能隨便給出這么重要的職位。
而宋仁宗最終也撤回了這個決定,沒有滿足愛妃的心愿。
包拯的官位并沒有特別高,最多做到副宰相的級別,但他的仕途還是比較順暢的。
而且也遇上了一個明君,能夠聽取他的意見,這是他的幸運之處。
他剛正不阿,睿智又廉潔,雖不像民間傳的那樣神乎其神,但確實是為百姓做了不少實事的。
因此大家感激他,崇拜他,把他奉為公正的化身,希望朝廷的官員都能像他一樣。
這是人民的一種精神信仰,就像大家現(xiàn)在把做好事不留名代指為雷鋒一樣。
他們是大家的偶像,高貴的精神品質被大家學習模仿,有利于整個社會風氣的提升。
結語
時代需要包拯,包拯也趕上了一個正好的時代。
他處于宋朝開放的政治文化環(huán)境中,他的故事也被后世銘記并廣泛流傳下來。
那些細節(ji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心中對正義的看法。
免責聲明
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lián)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參考文獻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
真實包公案:歷史上的包公真的是斷案神探嗎?(大眾日報 2023-12-2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