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漫步象珠老街,滿目皆是風景:老舊的店鋪,夾雜在民居之中的宗祠,古色古香的房屋,曲曲折折的小巷,盞盞紅燈籠點綴其間……一墻一瓦都折射出歷史的變遷。
充滿濃厚的市井氣息
“金華八縣有永康,離城三十象珠莊。”一曲鼓詞,或許很難道盡這個文化名鎮的歷史。
象珠,珠山為屏、象山為靠、村環寶帶、山川優美,故取此名。象珠的歷史可追至晉朝,古代鹽運與去方巖進香時,經永康去金華的路大都要經過象珠,如陳亮文中寫的“白窖如天上下半年”,便是指象珠為古代的官道、驛道,既是繁榮之地,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于宋朝繁榮,元朝回祿,明朝大興,清朝悲涼。
大起大落間,居民的故事和情思有的流傳坊間,有的如塵撣落。其中,象珠老街作為鎮內的商貿中心,昔日充滿了最濃厚的市井氣息。時光流轉,留守在此的大都是上了年紀的人。白墻黛瓦和青石小道間,只有當三輪車和電瓶車來往,才會打破寧靜。
“驛站、裁縫店、鞋店……以前,這條街上各種商店都有,每逢開市就熱鬧非凡。”象珠二村的村民王大伯回憶道,“許多店鋪因為經營者年紀大了而關門。”
象珠老街是我市現存最長的一條古街。婦女閑坐門口聊家常,老年人在牌局上對拼。這樣的場景也讓不少攝影愛好者流連,尤其是當地小有名氣的一家老理發店,絲毫不加修飾地展現著歲月的痕跡。
時光流淌中芳華依舊
老街的故事,像一首無法填詞的曲子。
前幾年,象珠老街曾進行提質改造,對街巷的基礎設施進行保護性修繕、對歷史建筑進行活化利用,在留住街巷肌理的同時,又讓老街在時光流淌中芳華依舊。一些新換上的招牌里也透露出人們對老街的期待。比如,一塊寫著“離百年老店還差29年”的黑板,掛在“徐記小吃”店鋪門邊。
“我這家店是從母親那里傳下來的,說是小吃店,其實主要就是賣些早點,有老面發酵的包子、手工餛飩、現磨豆漿、紅薯羹。”店主徐獻忠說,“平時生意還行,顧客都是街坊鄰居,基本都是認識的人。”
向百年老店倒計時的創意,是一種活潑的宣傳方式,也是一個美好的祝愿。70多年的老鋪子,也因此看著比別的店鋪多了幾分生機,但提到這個百年目標,徐獻忠也坦言想完成很困難。
“我們做的都是很簡單的東西,兒子兒媳都有其他工作。”徐獻忠說,“還是我再堅持幾年吧。”
金秋很快過去,但不必擔心象珠老街在冬季陷入沉睡。人離開了,房屋會顯得斑駁。這并不會動搖象珠老街的概念,就像象珠鎮古祠里流傳千百年的故事,剝去層層包裹易碎的日常后,它們會在歷史中孕育出不滅的文化符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