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問:
「他人眼中的我不是真正的我,我眼中的我也不是真正的我,我眼中的他人才是真正的我」這句話有道理嗎?
咨詢師答:
記得還有一句相關類似的話,“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其實只是自己眼中的世界”,我們總是在透過自己的視角、經驗去看到這個世界,同時又經由內心所構建出來的認知模型,以及評價體系等來理解自己所看到的東西。
不管是自己所看還是所想,無不建立在自己的認知架構范圍之內。
有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多了解到一些不同的視角,或者多掌握一些不同體系的認知方式,但都不妨礙我們仍然在帶著自己的局限性去認知外部那個浩瀚無邊的世界。
這里面涵蓋了內心投射的原理,我們在認知外部世界時,會大量的向外投射我們內心世界里的所思所想、所欲所求。
當我們看向另一個人的時候,很難跳出自身的框架去完整地看到對方,所愿意看到,或者所愿意接受到的,大抵會與我們內心深處某個期待或者某個擾動點相吻合。
可以說,我們常常是在經由對外部那個人特質的描述在傳達自己內心的一些愿望或者想法。
這也是說,有的時候,我們確實是在通過觀察他人,或者通過與他人的比較,理解他人的行為和動機,來更好地理解自己。這是一種相對比較客觀理性的認知自己的方式。
還有的時候,我們是通過一些直覺性互動的方式呈現著自己無意識的內心世界,對這部分非意識層面的自我認知,有時需要通過事后的復盤或者分析的方式來對自己進行更深入的了解。
他人眼中的我,會基于他們自己的經驗和偏見,不一定能準確反映出真實的自己。我眼中的自己,會受到自己情緒、自我期望和自我欺騙的影響,也可能不完全準確。
而我眼中的他人,反而可以通過相對客觀的分析與了解幫助我們更多的來認識知自己。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他人眼中的我們或者我們眼中的自己就完全沒有價值,每個人的認知都是多維度的,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局限性。
真正的自我會是一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既包含有他人的看法,也包含了自我認知,還包含具體的行為和選擇。
理解自我是一個復雜的旅程,需要我們不斷地自我反思和與他人互動。
——劉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