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不少經銷商問我:“你說的那個養生指南健康素養提升計劃到底是什么意思呀?” 其實呢,它是把中國的中醫藥養生文化與現代健康生活方式醫學相結合的一個方案,也是養生指南服務中心日常輸出健康教育、健康產品以及健康服務的有效途徑。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模式,如果不深入去思考,不長遠地去看待,就特別容易低估這個方案的價值,所以,很有必要專門找個時間給大家詳細分享一下。
健康素養提升,聽起來好像有點虛,不那么直接、實在,對吧?沒錯,相較于新品問世、賣貨模式、收新方案等,健康素養提升確實讓人感覺比較無感。但可千萬別小瞧它,因為這里面不僅蘊含著中國中醫藥養生文化在生活方式中的應用,還涉及到當前醫療領域一個極為關鍵的課題,同時也是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即從 “以治療疾病為中心” 轉變為 “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我們很多疾病其實都是生活方式病,改變生活方式就能解決很多問題。
過去的醫學是這樣的:當發現一些胃病是由幽門螺桿菌引起的,就用藥物組合去殺滅它們;發現血管堵塞了,就放置支架去疏通;發現腫瘤出現了,在它擴散之前切除;發現高血壓已經出現,那就終身服藥長期控制。這是什么?本質上都是 “以疾病為中心”,得了什么病就治什么病,出現什么緊急情況,就處理什么緊急情況。
而現在呢,我們發現最大的病因是人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循證證據表明,健康和壽命的 60% 取決于生活方式。沒錯,決定健康和壽命占比最大的因素,不是先天的基因,也不是什么重大災難,而是我們日常再平常不過的生活方式。
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 年)》,你知道現在咱們國內 18 歲以上居民高血壓的患病率是多少嗎?27.5%,相當于每 10 個成年人里差不多有 3 個是高血壓患者。血脂異常患者有 2 億,超重或肥胖人群有 2.4 億。
那么,生活方式是決定健康和壽命占比最大的因素,這個結論又意味著什么呢?
現在的常規醫療手段,包括藥物、手術、疫苗等等,它們針對的都是疾病,而非生活方式。換句話說,過去主流的醫療手段在生活方式面前都有些力不從心了。
聽到這,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個道理聽起來挺簡單的呀。這不就是 “上醫治未病,預防大于治療” 嘛,像打疫苗、勤洗手、不吸煙、少喝酒、按時睡覺、多走動……
但我要告訴你,包括這些,但不完全對。
首先,前面說的這些倡導,一直都是公共衛生領域的課題,它們確實成本低效果好。
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到,這些倡導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具體到每一個個人,該怎么做呢?什么是適合自己的?什么是不適合自己的?
假如一個人測量血壓,結果是 153/96,按照標準就被定性為高血壓,按照現有的大部分醫療常規可能就要開始吃藥。但是最新的證據表明,如果高血壓是初次發現,且沒有并發癥,完全可以先進行生活方式的干預,很多人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干預就能逆轉,那就不用吃藥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要如何改變生活方式呢。比如,針對這個人,是只需要戒煙就行,還是要戒煙、減重和減脂呢?除了這些,要不要運動?做什么運動?起居方面要不要注意?心理狀態應該如何保持?等等。
再舉個例子,一個人得了乳腺癌,發現及時,做了根治手術,很幸運,最緊急的問題處理好了。但是有可能復發呀,那接下來該怎么辦?怎么才能降低復發的可能性呢?
最新的研究證明告訴我們,復發率與生活方式有很大的關系。比如,大幅度降低肥胖程度,修復營養,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可以把復發率降低 40% 到 80%。但假如這個人,她還有糖尿病的基礎問題,還幫兒子承擔著還房貸的壓力,家庭關系也不好,時常睡不著覺,又該怎么辦呢?你看,一旦具體到個人,所謂的群體原則就不一定好用了,還需要針對個人的具體問題,制定個性化、精準化的干預方案。
結論就是,現代醫院給出的建議方案和公共衛生的群體管理方案很難有針對性地解決具體一個人的問題。而養生指南健康素養提升計劃就是以飲食、運動、起居、情志和保健調理方案等方面,全方位、全周期地針對個體來制定調理方案。
單賣保健品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用模式套路炒概念的時代也過去了,現在是生活方式保健調理的時代。這樣的時代紅利,就看誰能抓住它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