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丁天缺97年的人生中,法國夢一直縈繞不去,85歲時的首個法國個展補全了失去的30年。造化弄人,這位從民國時期而來的全能知識分子,花甲之年重新出發,以一支畫筆一支文筆為魂魄,一身桀驁不馴的文人傲骨,一部淚水和星光交織的傳奇人生,活成了一個屬于中國美術史上的另類書寫。
圓夢巴黎
造化弄人,直至85歲高齡,丁天缺終于圓了曾經的法國夢。這場夢在時代的變革中跌宕起伏,在失去一切,甚至是一切作品后,63歲的他重拾畫筆,人生的下半場正式開啟。
2002年,在丁韻秋的協調下,法國巴黎嘉德畫廊盛邀丁天缺舉辦個展。在現代藝術的發源地巴黎舉辦個人展覽,這是彼時中國藝術家的夢。此次個展熱鬧非凡,老同學趙無極和眾多老朋友悉數到場,法國的《歐洲日報》《歐洲時報》爭相專文報道,中國的北京電視臺三頻道在元旦之際,一連三天播放巴黎個展的盛況。
2002年丁天缺巴黎個展現場
2002年巴黎個展現場
2002年在巴黎接受鳳凰衛視采訪
多年法國藝術夢想,夙愿終得達成。
尋找丁天缺 ① 與恩師吳大羽 | 藝術栗子
丁天缺,錯時的肖像
他自嘲是被美術界踢出的無名小子,可他只說對了一半……
藝術這條路上,丁天缺與老師吳大羽有著相似的境遇——被遺忘的星。首次亮相巴黎后,展覽接連而至。2005年,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交流中心邀請丁天缺與巴黎裝飾藝術學院教授芳詩·米多芬舉辦聯展。
這再一次讓國際藝術界認識到,這位來自中國的耄耋之年的藝術家,以西方表現主義走向東方意象的學術之光,彰顯了他在個人藝術探索和風格化路徑的變革。這一系列展覽,不僅讓丁天缺在國際上備受矚目,也讓更多中國人重新認識丁天缺——曾經消失30年的丁天缺所綻放的藝術價值——丁天缺與他的時代。
2005年丁天缺巴黎展覽現場
“如果你想在這個世界建造一座最高的塔,你必須把整個地球作為你的塔基!”無疑,從丁天缺多年常對學生所談的這句話,可以感知他是一位具有宏大藝術胸懷的藝術大師。
丁天缺是懂得惜時如金的。1980年沉冤昭雪,63歲的他把年輕時效仿拿破侖一天只睡三小時的習慣,延續到了后半生乃至晚年。和少年時一樣全身心地投入繪畫創作,以及藝術理論的撰寫翻譯,對藝術筆耕不輟、精進不懈,以期追回人生消失的“30年時光”。
2000年,在潘公凱、許江等后輩的支持下,丁天缺得以在中國美術學院舉辦個展,不僅讓世人看到了他在現代藝術上深研的成就,也讓消失的他回歸到主流美術史的視野中。從法國專程而來的朱德群喟嘆:“我說真的,今天國內能畫油畫的,只有您一個人……只是您的運氣太差而已!”一句話擊中了丁天缺的內心,讓他不禁淚目……
2003年慶祝丁天缺90大壽
左起:李秀勤、徐祖瑛、丁天缺、許江
2006年中國美術館個展現場
作為杭州國立藝專“國二代”的丁天缺,師從現代主義大師吳大羽,并作為其最親密的學生,成為吳大羽的得力助教。依傍西湖之畔的國立藝專,當年有著濃厚的人文氣息和學術氛圍,老師們大多是留法回來的精英,經歷過西方教育的訓練,在教學上體系上吸取了法國體系的精髓,“國二代”們受到了藝術、文學、語言等多學科的熏陶,由此建立了深厚的人文底子與綜合素養。
吳大羽、林風眠、劉開渠等諸多前輩,幾乎占據了20世紀早期油畫領域的半壁江山。丁天缺以成績斐然及英雄俠義之氣,成為同屆中“帶頭大哥”式的人物,他的同學諸如趙無極、吳冠中、朱德群等人在經年后遠赴法國,藝術成就早已享譽世界。
2010年杭州唐云美術館個展現場
這不禁讓人回憶起1985年丁天缺首次法國之旅,每天沉浸在著名的博物館和畫廊,觀摩研究名畫原作和過去看到印刷品的差異。于巴黎第八大學造型藝術系,充分吸收西方現代藝術的營養。好勝的他在給好友莊華岳的信中感慨地寫道:“相信中國人并不會比外國人差,不過在目前。Centre Pompidou(蓬皮杜)博物館只有無極兄的一張畫,這至少給我們爭得了很大的面子,可惜不是自己!”
2002年丁天缺在巴黎
這一次的藝術游歷,激起了丁天缺對繪畫創作的欲望,回國后到2002年巴黎個展的17年時光,也是他晚年油畫創作的高峰時期。
藝如其人
“藝術家最主要的修養是真誠,最不可救藥的是虛偽。”這是丁天缺《繪事瑣談》中的藝術理念,如同他的人生寫照一般,他自己似乎也從未改變過他耿直的秉性。自稱為“倔老頭”的他,雖一生對老師吳大羽敬服,但未曾做到老師對他的“銀言金默”的諄諄教誨。
丁天缺是吳大羽現代主義的崇拜者和傳承者,師徒倡導色彩為中心的繪畫的實踐,使得兩人的人生幾經浮沉,命運緊扣相連,形成了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一個特殊時期的共同理想和藝術情懷。令人遺憾的是丁天缺早期畫作在這場劫難中丟失殆盡,如果這30年沒有斷裂,他的人生會是另一番光景。
丁天缺參與編輯的《美術譯叢》
1980年,丁天缺被允許以《美術譯叢》臨時編輯的身份返回浙江美術學院。憑借民國時在學校打下的良好法文及英文功底,他翻譯了大量有關印象派、立體主義等現代繪畫的理論文章,并且延續了青年時期對畢加索藝術理論的研究,編撰《畢加索》畫冊等相關譯文。以深厚的國學底蘊,涉獵莫泊桑的文學名著、魏爾倫詩歌譯文等。
那時浙江美院學的是蘇派體系,但聽說有丁天缺這樣一個博學廣識的學者,很多藝術觀念新潮的學生常常向他求教文學、藝術、外語等諸方面的知識。丁天缺往往直言不諱真誠以待,加之內心尚存的少年情懷,與他們也成了忘年之交。
與丁天缺有關的出版物
隨著他的檔案蕩然無存,丁天缺被迫再度離校。雖然歷盡磨難,憑借著一身文人傲骨,內修學術善其身,每日晨讀易經,在他剛硬的外表下,不變的是那般灑然的天性。正是這般一個“鮮活”的人,才會以“鮮活”真誠的表意,觸及內心藝術表達的情感與靈魂。
色彩,是現代繪畫的靈魂,丁天缺深諳其中真義。然而人生的境遇深藏于心,老年時期的他在對現代藝術的踐行中,東方寫意從筆端自然生發而出,此時以鮮明的個人風格,呈現出與吳大羽的不同。
把中國的傳統巧妙地融入西方表現主義里,以中國意象的書寫性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蒼勁老辣的筆意凸顯了結構的抽象化,充滿活力的色彩體現了現代主義的精髓,兩者相輔相成并不違和,顯而易見,丁天缺獨特的人生經歷對他的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東方寫意
丁天缺認為,中西繪畫的結合應該從意識和技法完全不一致的基礎上,進行徹底的改造,使之融為一體,沒有矯揉造作的斧鑿之痕。對他來說,創作前,思考與斟酌是繪畫的先行步驟,畫的時候他通常一氣呵成,這種落筆生花的境地,常是內心修養的豐盈,才能以心領神會從筆端表達出來。
過往展覽海報
1980年到2003年的表現主義人物肖像,如同東方造像形式,常以坐姿凸顯人物的莊嚴,色彩上不落凡套的大膽,看似粗糲的筆觸,出于自然而不自知,以抑揚頓挫暢心中之意,以整體協和統一的韻調舍棄細節的刻畫,重在于人物表情生命力灌輸進去,使之成為有靈魂的一體化,寫意玄妙的人物氣息。
丁天缺《郭影小像》 1989
丁天缺《半個世紀的畫像》 1998
丁天缺《真真的肖像》 2003
1989年的《郭影小像》構圖簡練,吸取中國畫的大量留白,僅用幾筆明暗的線條便栩栩如生勾勒出人物的衣服;1998年堪稱佳作的《半個世紀的畫像》,為愛人徐祖瑛所畫,便是色彩與氣息“鮮活”的最好驗證,衣著的色彩襯托出溫婉的神韻,可見藝術家敏銳地捕捉及刻畫能力;2003年《真真的肖像》色彩穩健,尤為奇妙的便是他以粗糲的筆觸精煉出絲滑的綢緞質地,提升了人物的神采。
丁天缺《劍門夜月——向大將軍姜維致敬》 1992
深藏在丁天缺內心的大情懷,讓他在劍門關外,從滿山巨石瘦樹之間,突然領悟到中國山水的構成法則和欣賞山水的基本道理,相比西歐嚴謹的透視學,中國式的反透視恰恰是自然之景的真義。
1979年具有轉折性的代表作《劍門懷古》,黑色的巨石凌然于前,后方聳立的紅色巨石與黑石是由下至上的呼應,盡顯中國畫是讀畫而非看畫的真妙。相比而言,1992年的《劍門夜月》則是中國寫意走得更遠,如若去除畫面中景物的顏色,誰說不是一幅中國山水畫呢?
丁天缺《虎跳峽》 1980
丁天缺《人生》 1999
在丁天缺系列風景的作品中,探索中西兩種藝術語言的交疊與表現,并沒有止步于此。如果說1980年《虎跳峽》是他坎坷險惡的人生寫照,那么1999年《人生》中山石以獅化的人面陡然而立,湍急的江水波濤洶涌,微小的人兒逆舟而上,則是表達他在不可逆的命運下,抗爭的人生勇氣。
丁天缺《皆大歡喜》 1992
丁天缺《閑庭寂寞露華濃》 2006
1992年《皆大歡喜》與2006年《古今中外共歡舞——飛來峰下座和馬蒂斯〈舞蹈〉印象》,呼之欲出的神話傳說,來捕捉出神入化的風光。2006年的《閑庭寂寞露華濃》花卉盆景枝葉蓬展下一個孤單的女孩雕塑,畫幅的右上方用油畫的筆觸,中國題跋的方式書寫下閑庭寂寞露華濃,則是詩意化的將感性的情緒融入其中,增添了作品的氣韻與質感。
趙無極與丁天缺
繪畫是內心的爆發,或許,我們才能真正明了他執著繪畫的真義:“趙無極對自然的觀察和描畫,追求的是‘似是而非’;而我正好與之相反,是‘似非而是’,把我看到的自然更自作主張罷了。”
文字|李蕊
圖片|ICI LABAS藝棧畫廊、丁韻秋
鳴謝|石建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