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談笑間改變世界進程
文字:曬麥
校稿:辜漢膺 / 編輯:澄澈
在我國,最愛聊天的當屬東北人。在這個地球上,最愛聊天的則是中東人。
“二東”人民,可以說是社交文化上的精神老鄉。
二東老鐵:口若懸河
眾所周知,東北人愛聊,有句話怎么說來著?“東北不養 i 人”。
難得天南海北的朋友聚一波
就是冰天雪地咱也得好好嘮嘮
(冰雪大世界 圖:壹圖網)▼
甭管你是誰,一進東北家門,一句“上炕上炕”總是讓人無法拒絕。炕一上,腿一盤,瓜子磕著,熱茶喝著,你一言我一語,要不了幾句,就能秒變“自家人”,“大哥、大姐、大爺、大姨、大兄弟、老妹兒”,輩分安排得明明白白。接下來,家長里短,天南地北,任你揮灑。
在6000公里之外的中東,人們對聊天的熱愛不亞于東北。
中東人見面的典型畫面:先來一個握手+貼臉,配上一句“As-Salam Alaykum”(愿平安與你同在),接下來,一句“How are you”是遠遠不夠的,你的工作、生活、身體、家人都是我所關切的,必須統統問候一遍,讓你感到我無微不至的關懷。
打起招呼來,必須要熱情到家
(圖:壹圖網)▼
在中東打車,素不相識的司機會跟你熱情似火地聊天。和我國的哥熱衷探討國計民生、天下大事不同,中東的哥更關心你從哪來到哪去、家里幾口人、幾畝田。
有網友表示,“聽我一句勸,在沙特打車別跟司機聊天”。因為聊嗨之后,司機可能一腳油門就開過了。
到了中東才知道中東人如此熱情愛聊天,跟嚴肅、保守、內斂的刻板形象大相徑庭。但你可能沒意識到,你早就聽過中東人在口才方面的非凡創造——世界上最長的故事《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 圖:壹圖網)▼
《一千零一夜》講述了一個叫山魯佐德的女孩,通過每天講一個故事,阻止國王暴行的故事。她講的一個個故事構成了這本故事集,《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就在其中。
而且,她還會在故事里面套故事。比如角色在遭遇困境時,憑借講故事免除了厄運。這本“套娃故事”,最早可能成書于9世紀。可見,中東人對聊天的熱愛由來已久。
在當代研究中,同樣有數據表明,中東人極其愛聊天。
2015年,美國西北大學卡塔爾校區進行了一項中東地區社交媒體使用情況調查,得出結論:“在中東,社交媒體幾乎是互聯網的代名詞。”無論國籍、性別或年齡,幾乎所有中東互聯網用戶,都使用社交軟件直接發消息,而非郵件。
大千世界,一切盡在社交媒體
(圖:壹圖網)▼
總部位于阿聯酋的新媒體學院2021年3月發布的《中東地區社交媒體使用年度報告》顯示,中東地區用戶每天在社交媒體上平均花費3.5個小時以上,位居全球前列。
《福布斯》雜志網站報道,阿聯酋人均擁有10.5個賬號,是“全球人均社交媒體賬戶數量最多的國家”,在社交媒體上嘮嗑占掉了他們40%的上網時間。
對比東北人和中東人,“社牛”、“愛聊”、“含e量極高”的屬性,居然在世界的中心和宇宙的盡頭完美重合。
東北老鄉嘮嗑的時候,中東兄弟也在各種Majlis(議會)上聊得難舍難分。東北老鐵在快手上喊麥、稱兄道弟的時候,中東老鐵也在各種直播、語聊產品里吟詩、熱聊、互送禮物、組建家族。
白山黑水和金色沙漠重合起來,折疊的世界在這一刻拉平了、和諧了,格子方巾大白袍下的中東人也變得可親可近,一聲聲“Habibi”(親愛的兄弟)讓人仿佛找到了世界另一端失散多年的大兄弟。
從某種角度上說,中東兄弟像極了東北老鐵的精神老鄉。
曠野生活:不如嘮嗑
東北人為什么愛嘮嗑?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是:那旮沓太冷了。
在寒冷、漫長、無需勞作的東北冬季,溫度低至零下3、40度,天寒地凍,人們只能在屋里“貓冬”,嘮嗑就成為了最簡單的社交、娛樂方式。大家炕上吃、炕上睡、炕上嘮,綿延的“嗑”就跟炕頭的柴火一樣,不能中斷,不能冷場。
別擱這跟傻狍子似的杵著了
進屋暖和暖和唄
(雪后東北鄉村 圖:圖蟲)▼
如果說東北人愛聊因為“冷”,那中東人愛聊則因為“熱”。
中東大部分地區是熱帶沙漠氣候,氣溫高,降水少,晝夜溫差大,夏天的白天極其炎熱。沙特全年的平均溫度大約是29℃,夏季最高可達55℃。
如果在盛夏時節走在利雅得街頭,會有一種要被太陽烤焦的感覺。所以在中東的很多城市,夏天街頭上行人很少,有一種無人區的既視感。
白天出門只能躲在咖啡館里吹著冷氣聊天,更多人則是等待太陽落山。中東的夜晚,是流動的盛宴。夜幕降臨,城市熱鬧起來,人們出門會友,聚餐、抽水煙、玩桌游,侃侃而談,不知天明。
埃及街頭的咖啡廳桌游吧
(圖:當地朋友供圖)▼
一個冷,一個熱,極端天氣限制了戶外活動,加上兩地生活節奏較慢,社交娛樂需求旺盛,更催化了人們對聊天的熱愛。
當然,這種熱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來自地理條件、社會發展、民俗文化的長期積淀。
在生存環境極其惡劣的沙漠中,有著靠游牧為生的阿拉伯人——“貝都因人”,逐水草而居,在沙漠里尋找綠洲,牧羊、養駱駝為生。
(貝都因人沙漠煮茶 圖:壹圖網)▼
村落之間相距很遠,見到一個人不容易,見面自然分外親熱。因為不知道以后是否還能再見,所以見面和臨走時都道一聲“As-Salam Alaykum”(愿平安與你同在),流傳至今,成為了他們“say hello”最經典的方式。
除了游牧的“貝都因人”,還有定居居民,他們依托商道節點從事經商活動。
早在公元前 2 世紀,中東人就開始和中國有貿易往來。地處中東這個交通樞紐,阿拉伯半島逐漸形成了溝通東西的貿易商道, “波斯灣的珍珠,印度的香料、布匹和刀劍,中國的絲綢,埃塞俄比亞的猿猴、象牙、黃金、鴕鳥毛,大量經由此地輸往歐洲”。
商貿往來使商業文化深入社會的方方面面,以致整個阿拉伯社會的大部分生活資料,特別是奢侈品,基本上都依賴于經商貿易,經商在社會上也是普遍且地位不低的謀生手段。
同時,做生意就要跟大量的人打交道,進一步催化了阿拉伯人堪稱一絕的經商智慧和口才,所以有句諺語說:“智慧寓于三件事物之中——法蘭克人的頭,中國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舌頭。”
《一千零一夜》就誕生于中東商貿的黃金時代,書中以商人為主人公的故事幾乎囊括了所有故事類型,如遠航經商冒險、市場競爭、 愛情、家庭、日常生活、人際關系等等。
商業繁榮還使得阿拉伯半島形成了許多商貿集市。在麥加附近有三個著名的定期集市,歐卡茲、麥杰乃和佐麥賈茲,其中尤以歐卡茲集市最為著名。在這里,產生了膾炙人口的七首“懸詩”,被“用泥金描繪起來,懸掛在克爾白的墻上”,成為阿拉伯文學史上耀眼的存在。
能被懸掛在最神圣的地方
“懸詩”地位確實了得
(麥加克爾白 圖:壹圖網)▼
阿拉伯人在商貿活動中,不僅練就了“舌燦蓮花”的談判技能,也留下了燦爛的文學瑰寶,甚至對于伊斯蘭教的傳播、阿拉伯國家統一語言的發展,都起到了關鍵作用。
東北的嘮嗑文化,也有類似的背景因素:地廣人稀的環境、清朝之前的漁獵游牧生產方式、遼金時期的商貿活動。
此外,東北還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歷史上有多次移民潮,人們對于多元文化更加包容,自然也提供了豐富的社交經驗值。
真的是,曠野生活,不如嘮嗑。
咖啡啤酒:越喝越有
相似的文化衍生出相似的產業,東北啤酒、中東咖啡,就是聊天的標配。
在東北,沒有什么事兒是一頓酒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一天三頓小燒烤,小酒一喝都說好”,這不是段子,而是很多東北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烤肉串 圖:圖蟲)▼
和山東的酒文化不同,東北人喝酒沒那么多約束,更加自在隨性。無論高級飯店還是路邊燒烤攤,“哈啤”和“老雪”才是讓東北人嘮出知心嗑的絕密武器,這自然也推動了啤酒產業的發展。
1900年,俄國人在哈爾濱創辦了中國最早的啤酒企業——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也就是后來的哈爾濱啤酒。1904、1914年,中國人分別創建了自己的啤酒廠,廠址也都在哈爾濱。
如今,啤酒文化深入東北的街頭巷尾,東北也誕生了眾多酒廠。遼寧有老雪、凱龍、棒槌島、鞍山8度、梅雪、島城、松林等等,黑龍江有佳鳳、明月島、花河、北國等等,吉林最多時也曾有金士百、銀瀑、華丹、大洋、雪狼、梅河等50多個品牌。
東北人民有“啤酒”,中東人民有“咖啡”,如今早已走向世界的咖啡文化,其實就起源于中東。
都說“咖啡是成年人白天的酒”,不喝酒的中東人早就get了這份成年人的“辛酸”——以咖代酒,越喝越有。
早在15世紀,第一批咖啡館便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大馬士革涌現,并漸漸傳播至巴格達、圣地麥加,以及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隨后傳向歐洲。
傳統阿拉伯咖啡是在炭火盆上煮制
等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開聊了
(煮制阿拉伯咖啡 圖:壹圖網)▼
在咖啡館,中東人民聚在一起,一邊喝咖啡、抽水煙,一邊聊天、對弈、聽故事、欣賞音樂、討論新聞和政治,咖啡館也因其顧客類型和自由討論而被稱為“智慧學校”。
阿拉伯咖啡在中東當地被稱為Qahwa,在阿拉伯家庭,咖啡也被視為熱情好客的有力象征,是社交的一環,是幫助解決生意、婚姻,甚至誤解、沖突的重要潤滑劑。
家庭聚會上,小輩用形狀奇特的 Dallah(阿拉伯咖啡壺)沖泡咖啡,從右向左為長輩呈上咖啡。傳遞 Finjan(傳統咖啡杯)時應使用右手(絕不能使用左手),倒至三分之一滿。賓客一邊啜飲咖啡,一邊小口品嘗椰棗或甜食。飲用完畢,應左右輕搖 Finjan。
如今,Majlis、Dallah和 Qahwa代表的中東社交文化三件套,都被視為海合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象征著中東人對社交傳統的重視。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咖啡乎
(圖:壹圖網)▼
值得一提的是,在宗教嚴格的阿拉伯世界,麥加的咖啡館還曾引起了“Imam”(宗教領袖)們的關注。
《古蘭經》告誡人們不要飲用“Khamr”(麻醉品),包括大多數形式的酒精和精神活性藥物。由于可以提神,咖啡被認為似乎與酒有同樣的功效,疑似有違《古蘭經》。Imam還宣稱,咖啡館是政治集會和飲酒的場所,因此在1512年至1524年間頒布禁令,試圖取締圣城內的咖啡館。
然而,這些禁令無法維持,因為咖啡早已成為中東人日常儀式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咖啡文化在中東傳承了數百年,自然也誕生了明星咖啡館。在開羅,1771年開張的費舍威咖啡館(El Fishawy),因拿破侖的光顧而聞名。
這座有幾百年歷史的街邊小館
承載過無數名流傳奇
(費舍威咖啡館 圖:壹圖網)▼
1908年開張的里奇咖啡館(Café Riche)不僅見證了阿拉伯世界第一個音樂聯合會,還是埃及歷史上的“革命圣地”,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埃及抵抗運動成員,正是在里奇咖啡館策劃了1919年革命。納賽爾也是在這里策劃了1952年革命,建立了現代埃及。
里奇咖啡館
另一家頗具傳奇色彩的百年老館
(里奇咖啡館 圖:壹圖網)▼
百年過去,咖啡館仍是中東重要的社交娛樂場所,咖啡館數量近年來仍然在增加,可謂石油之外的第二“黑金”。
賽博嘮嗑:老鐵集合
如果說啤酒攤、咖啡館是歷史悠久的“嘮嗑圣地”,那么社交媒體,則是新時代的“嘮嗑天堂”。
近些年來,“二東”老鐵開始在“賽博嘮嗑空間”集結。
老鐵,來源于東北話中的“鐵子”、“鐵哥們兒”,形容親近、牢靠、值得信任、像鐵一樣堅固的關系。
隨著網絡社交媒體的興起,老鐵成為東北乃至整個北方地區網絡上使用頻率極高的稱呼,“扎心了老鐵”、“老鐵沒毛病”、“抱拳了老鐵”、“老鐵雙擊666”等詞匯隨之流行。
東北老鐵在快手上掀起的風潮眾所周知,那么中東老鐵的“賽博聊天”長什么樣?
研究顯示,2023年全球社媒使用率最高的10個國家中,中東北非占了五個。在利比亞、阿聯酋和卡塔爾,臉書覆蓋率都超過了90%。
但是,發文字信息這種方式,顯然不能滿足嘮嗑的需求——不夠盡興。
中國公司是懂的,一家叫赤子城的公司, 結合中東人民的需要做了涵蓋視頻、語音、游戲等領域的多款“嘮嗑”工具。
YoHo▼
這些APP主要用于語音、視頻聊天,充分還原“嘮嗑”場景,加上群聊房、小游戲等功能,一把子俘獲了大批中東老鐵的心。
在中東的大街小巷,有很多讓大家泡在一起聊天的水煙館,赤子城模擬這個場景做了YoHo,大批中東人掛在房間里,嘮家常、聊八卦、聽音樂,一待就是幾個小時、大半天,甚至到深夜也不下線;
中東人喜歡和朋友一起玩桌游,邊玩邊嘮,赤子城就做了TopTop,玩Ludo(飛行棋)、多米諾,玩著就聊起來了,聊著就熟起來了,熟了就約著以后繼續玩,還拉來自己的其他朋友一起玩兒;
中東的年輕人需要找對象,喜歡和異性嘮,而且線下還不太好實現,赤子城就做了SUGO,降低了異性之間聊天的門檻,躺在家里就能跟心儀的對象輕松聊天……
SUGO▼
這些產品一比一復刻了中東人民最愛的嘮嗑場景,中東人民也毫不猶豫地上車,開啟賽博聊天,嘮得不亦樂乎。
于是你會看到:凌晨三點,YoHo的一個語音群聊房間里,放著歡快熱烈的背景音樂,一群中東的兄弟姐妹聚集在房間里,有人上麥嗨聊,有人送禮捧場。
PK活動開始了,大家開始為支持的朋友打Call,“怎么能讓我親愛的Habibi(親愛的兄弟)落于下風呢?”就這樣,禮物和歡呼在房間里飛舞:副駕坐著老虎的酷炫跑車、奔跑在沙漠里的金色雄獅、身披閃光鎧甲的人馬戰士、在林立的高樓間綻放的璀璨煙花……
從視覺效果的夸張酷炫程度來說,中東社交產品的禮物,可以說領先全球。
另外,如前文所講,對“二東”人民來說,嘮嗑不僅是社交,更是娛樂。
在大部分中東國家,線下社交娛樂方式相對匱乏,許多在世俗國家常見的娛樂活動難以進行。比如,沙特在公共場合實施性別隔離政策,同時禁止飲酒,甚至對歌舞演奏也有限制,在1983年至2018年這整整35年間,沙特全國沒有一家電影院。
因此,讓大家邊嘮邊玩游戲的TopTop在中東大受歡迎,就像一個在線的“桌游吧+水煙館”。
TopTop▼
在快手上,東北老鐵常會自發形成非血緣關系的“家族”。巧了,TopTop里的中東老鐵也愛這么玩兒。
在TopTop里,有相同興趣愛好的人會形成自己的小群體,大家掛著家族徽章齊聚一堂,熱鬧得就跟過年一樣。“沒有比自己組建一個‘家族’更讓人有成就感的事了。”這是赤子城的也門籍員工Gabriel說的。
他介紹說,家族徽章類似于一種“身份符號”,“家族”里的“大哥”會帶著大家去別的房間逛一逛、聊一聊,類似于打卡旅游景點。成員們的關系非常緊密,還會定期組織線下聚會,吃燒烤、聊家常。
這種家族文化,來源于中東根深蒂固的家庭觀、家族觀與部落觀。在中東,多代同堂居住很常見,一大家子沒事就拉著親朋好友聚會——這是貝都因時代沙漠游牧部落生活留下的印記,一個部落內部要足夠團結,分享好的資源應對外部挑戰。
要洞悉中東用戶的這些文化習慣和底層需求,當然也少不了中東人的參與。赤子城有很多像Gabriel這樣的中東員工,負責產品設計和社區運營的各個環節。
從啤酒咖啡到在線社交,“二東”人民的嘮嗑事業在新時代也衍生出新的附加產業。
中東人民的線上嘮嗑已經成為了一門不小的生意。根據Mordor Intelligence預測,中東媒體和娛樂市場規模預計2029年將達到669.9億美元。赤子城這家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收入超過22億人民幣。
如今,這門由中國公司主要開拓的產業,也得到了中東當地政府的重視。2024年9月,沙特投資部為赤子城頒發了設立區域總部的許可證,并對其在當地社交娛樂行業取得的成績表示了肯定。
中東正有越來越多人參與到這個產業當中。赤子城在埃及的分部有數百名當地員工,此外還有許多民眾從平臺獲取收入,比如因戰亂失去經濟來源的敘利亞女性,通過成為平臺創作者賺取生活費,養活自己和家人。
東北嘮嗑不斷拓展自己的疆界,從小品、電視劇、綜藝,到網絡直播、脫口秀、素描喜劇,東北人幾乎撐起了中國喜劇的半壁江山。愛聊天的中東人也在21世紀迅速找到了“迷因沃土”,打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未來,“二東”老鐵同框PK嘮嗑技能的名場面,也不妨期待一下。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壹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