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何理解“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
第67條: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術,甘草各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分溫三服。
這一條條文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 1800 年以來爭論不休,莫衷一是。
這一條爭論最主要在: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一部分人認為這條條文利用了倒裝文法,說“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這句話應該在“發汗則動經”的前面。這些注家認為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不是用來描述苓桂術甘湯的。而且這些醫家不在少數。
有人甚至認為,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是真武湯證。
因為第 82 條的原文是這樣的: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正是因為第82條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所以很多醫家認為,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應該是真武湯證。
還有醫家認為,發汗者動經,身為振振搖者,是苓桂術甘湯的禁忌證。也就是說苓桂術甘湯證,一旦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不能發汗。這犯了顛倒因果的錯誤,這并不是苓桂術甘湯的禁忌證。
尤在涇認為是苓桂術甘湯的禁忌證,是為了說明苓桂術甘湯的禁忌證不能發汗,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
我不認為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在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的后面,也就是我并不認為這是一個倒裝句。
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后面有個“者”字,從漢語的語法結構來講,如果有一個“者”字的話,后面肯定是沒有說完的。如果把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移到前面來,這條條文就變成: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者后面沒有下文了,從漢語的語法結構講,這是不合理的。如果這個地方是倒裝文法的話,至少“者”字是不可能出現的。
清朝著名醫家曹穎甫在《傷寒發微》里面說,這個地方,“真武湯主之幾個字掉了,應該是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真武湯主之。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后面緊接著就應該是,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身為振振搖者,肯定是真武湯證嗎?我們看一下真武湯證的條文。
第 82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振振欲擗地者是都要倒地的意思。而振振搖者表示這個人在搖動,還沒有倒地,癥狀上輕很多。
身為振振搖者,如何去解讀這句話呢?我們先把整條搞清楚。
第 67 條條文,把它全面地翻譯一下,應該是:風寒外感,本來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但是現在誤用了吐法或者下法,傷及脾胃陽氣,而且還將邪氣引到了胸中,傷及心陽,脾胃陽氣也受傷。脾胃虛而水飲駐停于胃,這里的心下指胃。
之前講過,心陽不足,無以制寒水,寒水就會上逆,上沖心胸。這叫上不制下,心陽上面的陽氣無以制下,或者說去調和下面的寒水。在講桂枝甘草湯證的時候已經講得很清楚。桂枝甘草湯是指心陽虛而不能制腎水寒,于是就出現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講苓桂棗甘湯的時候,心陽虛不能制腎水寒而出現欲作奔豚。如果心陽虛,已作奔豚,可以用桂枝加桂湯。苓桂棗甘湯里有桂枝甘草湯。
這里的苓桂術甘湯,也有桂枝甘草湯的成分,也就是說這里的桂枝甘草湯是溫心陽的,因為苓桂術甘湯是由桂枝甘草湯加茯苓和白術組成的,茯苓入胃,白術入脾。吐可傷胃陽,下可傷脾陽,吐下之后加白術和茯苓是為了健脾胃而去痰飲,即所謂的中陽不足的痰飲。
既然有桂枝甘草湯,就說明有心陽不足。既然有心陽不足,而脾胃虛弱,脾胃陽虛產生的痰飲,就會隨著上不制下的寒水蠢蠢欲動,而出現心下逆滿,氣上沖胸。心下逆滿是指胃里有水,即所謂的痰飲。其實痰飲是張仲景所創的名詞,在《黃帝內經》里是沒有痰飲的,它叫淡飲(澹飲)。
《金匱要略》里已經說得很清楚,張仲景把廣義的痰飲分為痰濕水飲有支飲、溢飲、懸飲和狹義的痰飲,狹義的痰飲指胃腸的痰飲。因此為了區分,他就用了痰飲。痰飲其實是在胃腸的狹義的痰飲可以稱之為淡飲。在脅下的稱之為懸飲,在四肢的稱為溢飲,在胸肺部的稱為支飲。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合起來稱為廣義的痰飲。
很顯然,本條苓桂術甘湯所說的痰飲應該是淡飲,它在胃,在心下.胃中有痰飲寒氣又上沖,寒氣夾雜痰飲上沖,因此用了心下逆滿,用了“逆”,因為有向上的趨勢,對于胃來說,氣機向上者為逆,向下者為順。
氣上沖胸,氣為什么沖胸?可以認為是苓桂棗甘湯證,或者桂枝加桂湯證,心陽虛的上不制下的氣上沖胸;也可以理解成用了吐下之后,引邪入里,邪氣入胸之后,其氣上沖到邪氣所在的部位祛邪,也可以這么理解。
痰飲在胃,胃中有痰飲擋住了清陽之氣上升至頭濡養清竅的去路,于是就出現起則頭眩。有了痰飲之后,人就可能因脾虛而出現濕氣困脾而怠倦,喜臥,臥則稍安。清陽之氣不能升到頭部,躺著還稍微好一點,一旦體位發生變化,就出現頭暈目眩。
內有痰飲,所以脈象沉,而不可能浮,浮脈則有表證,以里證為主要矛盾,內部有痰飲,所以脈象沉。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病治第十四》里面有原文:脈得諸沉,當責有水。沉脈可以主水,緊主寒,水寒之氣內停,所以脈沉緊。緊接著說,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請注意有“者”。發汗則動經,連在脈沉緊之后,是有用意的。意思是說,脈沉緊是不能發汗的,因為脈不浮。用發汗的方法就會動經。動經的動就是傷的意思,比如說傷經動骨,傷和動是個互詞,動經就是傷及經絡之氣,沒有表證,用發汗的方法就會傷及經絡之氣。什么氣呢? 當然是正氣。所以脈沉緊的后面,突然來一個發汗則動經,是為了強調發汗是一種誤治!發汗就會動經,傷及經絡里的陽氣,陽氣進一步損傷就會出現身為振振搖者。就站不穩了,就搖晃了。為什么會搖晃? 因為本身就有中陽不足,有痰飲,清陽不升,人就會出現起則頭眩,現在又誤用了發汗,陽氣就會進一步虛,起則頭眩就會更嚴重,就會出現身為振振搖者,身為振振搖其實是對嚴重的起則頭眩的另外的一種表達和描述。
真武湯的振振欲擗地者是陽虛水泛,人都要倒地了,比身為振振搖者嚴重多了,所以這里根本就不是真武湯證。
從語法的結構講,身為振振搖者,后面一定是沒有說完的,因此這就否定了這一條是倒裝文法的說法。更何況,苓桂術甘湯是可以治療輕微的身為振振搖的,即便誤用了發汗,出現身為振振搖,也可以用苓桂術甘湯,如果發汗出現了比身為振振搖更嚴重的怎么辦呢?
第 160 條條文:傷寒吐下后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這應該是今天講的第67條的苓桂術甘湯證的重證。即便是重證,也不是真武湯證。這一條條文沒有用倒裝文法,如果用倒裝文法去解釋,是解釋不通的因此,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仍然可以用苓桂術甘湯治療。只需把中陽不足、胃中水飲化掉,水飲化掉之后,清陽就可以上升,人就不會感覺有晃動的感覺,即所謂的振振搖者。振振搖有點類于梅尼埃病,高血壓、頸椎病等引起的眩暈。臨床中的確可以用苓桂術甘湯治療中陽不足,痰飲內停的梅尼埃病、頸椎病、眩暈等。所以這里根本就不是倒裝文法,身為振振搖完全可以用苓桂術甘湯來治療。
02
如何理解本條?
參考幾條太陽病下后的情況,來說明一下本條條文。
第 15 條,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太陽病用了下法之后,氣在往上沖,說明還有表證,所以可以用桂枝湯。
第 67 條用了吐下之后,沒有說其氣上沖,但說了氣上沖胸。氣為什么沖胸?因為誤下誤吐之后,邪氣已經內陷于胸中。其氣上沖,是人體內的陽氣要與邪氣相爭,都跑到這個地方來,所以出現了氣上沖胸。當然,也可以理解為邪氣入胸損傷心陽,心陽虛而上不制下出現的氣上沖胸。不管怎么理解,只要能夠牢記于心,能夠解釋得通透,而且能夠運用合理的方劑治療,那就沒有問題。
第 16 條,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第 16條又加了補充說明。說明不管是發汗,是吐,還是下,還是溫針,只需要遵循 12 字真言: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第 67 條出現了若吐、若下后的情況,而且后面還補充了發汗則動經,脈沉緊是不能發汗的,發汗不行,我們就應該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用苓桂術甘湯,也就是桂枝甘草湯加茯苓和白術。茯苓和白術來利水、燥濕桂枝甘草湯來溫陽化陽氣,合起來為苓桂術甘湯。
在《金匱要略》里也有關于苓桂術甘湯的兩條條文,《金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 16 條條文: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第 17 條: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短氣有微飲,屬于中焦不足用苓桂術甘湯,屬于腎陽不足的就要用腎氣丸。
張仲景在后面又說分溫三服,小便則利,說明苓桂術甘湯證有小便不利的情況,用茯苓、白術利小便,利小便則愈。
有人可能要問,既然是脾陽虛,為什么不用干姜,而用桂枝呢?干姜溫脾陽不更好嗎?桂枝用來溫心陽而不是溫脾陽。
如果把桂枝換成干姜就是腎著湯。腎著湯治療腎陽虛,寒濕困駐腰部,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腰以下冷痛,腰中如帶五千錢。腎著湯也叫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治療腰中如帶五千錢,并不是治療胃中痰飲的。腎著湯還能治療由于脾陽虛,寒濕困體的腰冷痛,并非治療胃中痰飲。干姜守而不走,寒濕為陰邪,陰邪重著,重著在腰腹部所以腎著湯的干姜溫它所處的地方,脾所主的腹部。
本條的苓桂術甘湯為什么用桂枝不用干姜呢?因為苓桂術甘湯里有心下逆滿,氣上沖胸,需要桂枝平沖降逆。這里的桂枝更多的是溫心陽,而不是溫脾陽。這里脾虛產生的濕氣用茯苓和白術,而桂枝甘草湯溫心陽,桂枝還可以溫化寒飲,而干姜不能溫化寒飲,只能溫脾陽。
腎著湯能治療寒濕腰痛和由脾陽虛引起的肚子大、肥胖。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要降沖氣,平沖降逆,非桂枝莫屬。桂枝具有溫陽走竄之性,當痰飲在胃,可上可下,彌漫三焦之時,桂枝可以通行三焦。比如苓桂術甘湯能夠治療哮喘咳嗽,因為水飲犯肺。苓桂術甘湯治療心悸心慌,因為水飲凌心。還可以治療梅尼埃病、眩暈、高血壓、腦振蕩后遺癥表現的眩暈.耳源性眩暈、高血壓性眩暈、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膀胱咳(也就是咳而遺尿)、慢性咽炎、風心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律不齊、心動過緩心動過速、房顫、心包炎、心包積液、心臟神經官能癥、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弛緩、類風濕關節炎、腦血栓后遺癥、小兒麻痹癥、舞蹈癥習慣性精囊硬等,有人還用它治療乳腺小葉增生等等。只要屬于脾虛飲停證,中陽不足,脾虛飲停,統統都可以用苓桂術甘湯治療。
這些病能用腎著湯治療嗎?顯然不行。因為桂枝走竄,無所不到,而干姜守而不走,不具備這個作用。
如果將苓桂術甘湯中桂枝變成人參,就是茯苓、人參、白術、甘草是不是后世醫家所說的四君子湯啊?
四君子湯是后世醫家治療脾氣虛的基礎方,人參、甘草健脾,茯苓白術祛濕。生白術祛濕,炒白術燥濕。
四君子湯、腎著湯、苓桂術甘湯都有茯苓、白術和甘草,僅僅一味藥的差別,它們治療的范圍就天地相差了。所以有時候,一定要學會一些方劑的組方原理,這樣就知道在臨床中怎么運用了。苓桂術甘湯是在《傷寒論》里面學到的治療痰飲的第一個方子,它也是治療中陽不足類型的痰飲的主方,絕妙方,經典方。
什么是痰飲?痰飲在《金匱要略》里講得清晰一些,在《傷寒論》里是散在的出現。
廣義的痰飲,其實叫淡飲 (澹飲)。張仲景以前沒有人稱痰飲,《黃帝內經》稱為淡飲。張仲景為了區分就發明了痰飲,把它分為痰、濕、水、飲,根據所在部位不同和表現形式不同,分為狹義的痰飲、懸飲、溢飲和支飲。狹義的痰飲在胃腸,苓桂術甘湯治療狹義痰飲,廣義的痰飲包括痰飲、懸飲、溢飲、支飲。
懸飲在脅下,《金匱要略》里十棗湯治療懸飲,很多癌癥引起的脅下的、胸脅部的積液都可以稱之為懸飲,可以用十棗湯治療。
溢飲是水濕溢于四肢,表寒內飲用小青龍湯;表寒內飲有熱,或者說表寒里熱,飲溢四肢的用大青龍湯。溢飲的代表方劑是大、小青龍湯。支飲是痰飲在胸肺。小青龍湯治療肺癌的惡性胸腔積液。十棗湯也能治療支飲。苓桂術甘湯也能治療支飲,比如中陽不足而出現的痰飲內停犯肺導致的咳喘。苓桂術甘湯可以治療支氣管哮喘、咳嗽,因有痰引起的,也可以用于支飲。所以苓桂術甘湯既能治療痰飲犯肺的支飲,也可以治療痰飲在胃的痰飲。
《金匱要略》的原文: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苓桂術甘湯治療的范疇太多太廣,所以變方也特別多
《金匱要略》里苓桂術甘湯去掉白術,加防已和黃芪,稱之為防已茯苓湯,可以治療脾虛水停,水飲溢于肌表的四肢浮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里把桂枝改成桂心來治療心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濟生方》里有個方子叫理中化痰丸,是苓桂術甘湯去掉了桂枝,加人參、半夏,來治療脾胃虛寒,痰飲內停,嘔吐食少。明朝的王肯堂,用苓桂術甘湯去掉桂枝甘草,加生姜,叫苓姜術湯,治療飲停的怔忡證。
苓桂術甘湯是治療痰飲,中陽不足、脾失健運、氣化不利、水濕內停的代表方劑。因為脾主中州,司氣化,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陽不足,健運失司而為痰、為飲。痰飲隨著氣機升降,無處不到,阻于胸脅就胸脅支滿,阻于中焦就清陽不升,出現頭暈目眩;如果上凌心肺,則可以導致心悸、咳嗽、氣短等。
張仲景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所以溫陽化飲、健脾利水,重用茯苓為君,既能消除已經聚集的痰飲,又可以平飲邪之上逆。桂枝能溫陽化氣,平沖降逆。苓桂兩藥合在一起能溫陽化氣,利水平沖,這是常用的組合。白術健脾燥濕,茯苓和白術相須為用,是健脾祛濕的絕妙組合,這里體現了治生痰之源以治其本。桂枝既可以溫心陽,又可以平沖氣,還可以溫陽化氣。
我們真誠邀請大家積極參與,多評論、多轉發。讓我們一起共建一個充滿互動和分享的中醫學習平臺,為更多人帶來健康和福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