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中國制造。
文丨華商韜略 陳斯文
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時代眼淚”,在英國,是殖民與販奴;在美國,是趕走印第安人的西進運動。
在澳大利亞,這個故事叫作“被偷走的一代”。
從1910到1970年,澳大利亞政府以改善生活為由,強行將10萬名土著兒童從他們的家庭中帶走,永久性地送往白人家庭。
這成為了悲劇的開端,體罰、虐待、疾病、歧視……10萬土著兒童的生活沒有跨入天堂,身心反而嚴重受創,成年后仍難以平復。
政策在1970年廢止,政府的正式道歉則直到2008年才到來。一項旨在彌補過錯、改善土著居民處境的政策同步展開。
它被稱為“縮小差距計劃”。
澳大利亞政府的“縮小差距計劃”,主要針對土著居民基礎保障。改善醫療,是其中最重要的工程之一。
但這項工程,有著天然的難度。
相比中國人“要看就看大三甲”的豪橫,澳大利亞國民的首次就醫,通常前往由全科醫生和全科診所構成的初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那些需要進一步治療的專業病癥,一般由全科醫生開出轉診,前往專科醫生或醫院門診;情況更嚴重的病患,才有資格去大型綜合性醫院就醫。
這套三級醫療體系,基本取法于英國,優點是完全免費,缺點是效率不高,非緊急治療可能需要等待較長時間。所以作為補充,澳大利亞又融合了美國的私立醫療體系,這個體系的好處是即病即看,但費用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這個英美結合的體系,原本也沒有太大問題。甚至在世界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的醫療可及性和質量指數排名上,澳大利亞還拿下了全球第五,把英美兩位老師、福利沃土丹麥都遠遠甩在身后。
但要把土著居民也完整納入這個體系,就不那么簡單了。
澳大利亞有2600多萬人口,和上海與甘肅一個量級,國土面積卻超過768萬平方公里,相當于中國的五分之四。
要在真正意義的地廣人稀上,做到無死角的全覆蓋,這本身就既不經濟,也不客觀。偏偏土著居民所居住的地區,又遠離大城市、樞紐和區域中心,澳大利亞引以為傲的三級醫療體系,因此遭遇了一個大問題:全科醫生和全科診所,下沉不到土著社區。
澳大利亞人想出的解決方案是,如果做不到“送醫下基層”,就干脆把人接到醫院去。
位于昆士蘭州的湯斯維爾大學醫院,就是這個模式的典型。
地處澳大利亞東北角的湯斯維爾市,在地理上覆蓋了廣大的人口范圍,甚至包括海峽相隔的巴布亞新幾內亞。如果邊遠地區的土著社區需要醫療服務,醫院就要派出直升機和醫生,帶病人飛回醫院。
由于整個昆士蘭州沒有第二家同級別的醫院,所以即便湯斯維爾大學醫院在滿負荷運轉時,仍然要為別無選擇的患者提供服務,這些服務還往往超越了它的科室設置——幾乎全部細分專業。在醫院ICU護士Carly Evans的記憶中,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常因此拉滿,效率成為了最大難題。
對于地處偏遠,氣候炎熱的湯斯維爾而言,缺乏醫護人員已是常態,這種沖擊顯然更令醫院雪上加霜。
如果錢能解決全部問題,那么對于澳大利亞這個老牌發達國家來說,這個開支不菲的方案也還能對付運行。但在實際操作中,有些情況幾乎是國人無法想象的——被帶到醫院的土著居民,可能會襲擊醫護人員。
這不同于國內的“暴力醫鬧”,而是離開族群社區、沒有家人陪同,又因為檢查與治療而恐懼的土著居民,做出的應激反應。
若非親至,很難想象同樣的難題,會發生在被全球公認為醫療條件一流的澳大利亞——如何讓醫療資源更平均,如何讓醫療機構效率更高,如何讓醫患矛盾更少,以及如何讓醫療事業進步的福祉,普惠更多邊遠地區人民群眾?
但讓人更難想到,解決這一系列難題的,是一家中國公司:邁瑞醫療。
在今天的湯斯維爾大學醫院,有上千臺邁瑞品牌的各類醫療設備正在運行,僅監護儀一項,就超過800臺。
相對于醫院全部193位醫護人員,這是一個驚人的數量。
但僅僅在9年前,邁瑞醫療在澳洲的全部銷售額,也只有300萬澳元上下。
過去,湯斯維爾大學醫院的醫療設備基本來自老牌國際巨頭。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讓北美和歐洲的設備斷供,湯斯維爾偏僻的地理位置,也讓這里變成了巨頭們忽視的“隱秘角落”。
正是這個契機,讓邁瑞醫療和這所醫院產生了聯系。面對自家服役年限已十余年的設備,湯斯維爾醫院認為這是一個“升級換代”的絕佳時機,于是啟動了招標程序。
盡管在所有行業中,醫療器械對于制造商品牌的歧視與偏見是最少的,但這并不意味著邁瑞醫療無需證明自己,特別是在身處發達國家序列的澳洲,早就是國際巨頭的主戰場。
要攻入這樣的市場,談何容易。
作為擁有超20年經驗的資深從業者,現任邁瑞澳洲區總經理Paul Woodhouse很清楚客戶的擔憂是什么——醫療設備關系到生命,品質是第一位的。
更何況在過去的認知中,中國制造是廉價的“代名詞”,劣質的“殘次品”,過不了品質關。
在和客戶交流時,Paul Woodhouse常常遇到拒絕、冷落,不僅不信任邁瑞,更波及整個中國制造業:
“那是一個落后世界20年的體系。”
邁瑞的方式卻很柔軟,反復、耐心、通過許多本地籍員工不斷溝通,而Paul Woodhouse則采用了更有說服力的方式——帶醫生們前往中國。
在邁瑞醫療的深圳總部,醫生們參觀了展廳、工廠,與產品團隊交流,去了解這家中國公司的歷史、研發觀念與做事的態度。
在邁瑞的現代化工廠,醫生們被深深觸動,他們最后告訴Paul Woodhouse:
“很抱歉,我的看法是20年前的。”
這成為了邁瑞收獲訂單的開始,而當首批產品在湯斯維爾大學醫院開始運行,一切都改變了。
在湯斯維爾大學醫院急診護理主管Paul Mateos看來,邁瑞的產品對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幾乎是全方位的。
作為一位有23年工作經驗的護理專家,Paul Mateos使用過的監護設備多達二十余種,但邁瑞產品帶來的體驗卻是前所未有的。比如它簡潔友好的操作界面,讓新手容易上手,老手順利過渡,學習成本極低。
而在使用過程中,更多的好處被一點一滴地開發出來,證明了他們在深圳總部聽到的介紹并非大話。
比如患者在院內的轉移過程中,無需額外配備多種不同功能的監護儀,只需插入相應模塊,僅憑一臺監護儀,就能全面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整個過程中的臨床信息無一遺漏。
比如邁瑞的監護儀實現了工作臺與電子病歷系統的互聯互通,數據因此得以整合;比如它可以與心臟旁路機、睡眠監測設備的相連,確保實現患者狀況的全記錄。在Paul Mateos看來,“這就是醫生做臨床決策時的信心來源。”
在湯斯維爾大學醫院的醫護人員們看來,這些從人工到自動化,從復雜學習到簡單過渡,從分散數據到全記錄的變化,就是對效率的提升,是對自己工作的解放。
做真正不同的產品,實現新的體驗,進而讓用戶在對比中感受到超越,但邁瑞能提供的價值,還不止于此。
作為醫院的首席執行官,Kieran keyes的著眼點并不止于產品與技術,他始終有個巨大的擔心:
如果供應商突然離開,醫院失去支持,卻沒有做好充足準備該怎么辦?
Kieran keyes的擔心并非多余,盡管邁瑞的設備始終表現穩定可靠,但一旦出現故障,維修的及時與有效就變得至關重要。
Paul Woodhouse和邁瑞的工程師們自然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去的很多年里,他清楚地看到客戶為什么會抱怨巨頭——與他們售后服務的緩慢、滯后、響應不及時密切相關,
因此,邁瑞澳洲區的用戶服務工程師總是試圖跑得更快、更勤,并且更有效率地解決問題。
有一次,醫院的ICU護士Carly Evans看到,在兩天時間內,邁瑞的用戶工程師們完成了21個床位及設備的安裝,并且是在已有19位患者入住的前提下完成的。整個過程快速、順利而足夠無打擾。
這為邁瑞贏得了Kieran keyes的贊許:
“他們從一開始就準備好了對我們的支持。”
盡管身處供需兩端,但同為一線管理者,Paul Woodhouse和Kieran keyes有時會思考同一個問題:能否讓一切變得更好?
比如能否在“縮小差距計劃”中,解決掉土著居民患者轉運的一系列難題。
打開這個難題之鎖的鑰匙,最后被交給了技術創新。
在過去幾年里,邁瑞醫療大力投入建設的“瑞智聯”,通過將監護儀、麻醉機、呼吸機、輸注泵等智能硬件連接,最終實現設備物聯與數據互聯。憑借這一整體解決方案,土著居民終于可以留在當地社區,通過遠程醫療享受湯斯維爾大學醫院的專家診療。
在這背后,不僅依靠的是邁瑞技術,更有本地工程師現場處理大部分情況,以及偶爾從布里斯班和新南威爾士調集的更強力及時響應。
這為邁瑞在澳洲的經營,帶來了根本性的改變。起初,用戶看到市場上出現的這個中國新面孔,總會有些猶豫,而Paul Woodhouse很快就發現:
“一旦我們贏得了兩三個客戶,大家就會意識到邁瑞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這種改善立竿見影地體現在具體的經營成果中,最新的一個案例發生在紐卡斯爾的John Hunter醫院,正是憑借著產品的高品質,本地化用戶服務工程師的高效支持,邁瑞一舉成為了這家醫院升級改造項目的重要供應商——包括圍術期與手術室的全部設備。
在醫療器械這一行業,許多人對于中國品牌的看法,仍然停留在低價、廉價、替代品的固有印象。
但這不是邁瑞醫療想要的,也早已不是它的標簽。
在過去,邁瑞醫療創始人李西廷流傳最廣的一句話是:“我們中國公司不能只在中低端市場,高端市場一定要進”。
但當這句話已經成為現實,更進一步的目標,就變成了“我們希望國際市場通過邁瑞醫療,對中國制造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把邁瑞醫療打造成中國醫療器械領域的一張名片”。
支持這個全新認識的,離不開邁瑞產品的高品質,離不開它的自主創新,也離不開它對掌握核心技術的追求。
用貼近臨床的服務發現客戶的需求,理解并滿足客戶的需求,不斷創造驚喜,用自主創新的技術實力,日積月累地“下笨功夫”,乃至于“直道超車”,讓邁瑞這樣的企業在不同領域,不動聲色地獲得了或局部或全面的領先,進而是全球醫學專家的認可。
但要成為“中國名片”,還需要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制造。
這是一項聽起來不好理解,但卻在邁瑞的全球化經營中處處存在的事業。
在巴黎奧運會上,邁瑞的TV80急救轉運呼吸機、D60體外除顫監護儀等醫療設備,成為了全球最大體育盛會保駕護航的利器。這就是中國制造的最好表述。
到了“一帶一路”沿線的大量欠發達國家,這種表述又變成了另一種語言。
在巴拿馬的公立醫院和移動醫療車中,出現了邁瑞援助的麻醉機和心電監護儀;在加納和坦桑尼亞,有邁瑞提供的放射醫師培訓;在肯尼亞內羅畢阿迦汗大學醫院中,邁瑞的超聲設備令從不對設備性能妥協的專家,給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評語。
而在澳洲,中國制造又以其能力,成為了“縮小差距計劃”的一部分。
盡管高端醫療器械的落地場景,無非診斷、治療、預防三大類,但具體到不同的所在國,究竟是追求性價比的普惠,還是追求“效率為王”的普及;是急需醫師人才的培養,還是追求學術成果的高水平科研,這些需要針對所在國的具體情況,對產品和服務進行“定制式”的策略。
面對千差萬別的國情,無論是巨頭認知,還是品牌優勢,傳統印象再有意義,都不如競爭策略上的四個字“因地制宜”。
因此,談論中國醫療器械的全球化,對應的不只是“能賣到哪里”,更是“服務到哪里”“支持到哪里”,是真正為用戶創造價值,讓醫療資源普及到每一個需要的角落。
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只是中國醫療器械全球化的前兩步,去當地市場助力建設,去當地市場緊緊捆綁,用技術換市場,用合作換共贏,這才是真正的全球化,也是重新認識中國制造的開始。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