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青島嶗山新世紀學校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培訓,通過多元化的學習平臺,拓寬教師視野,提升教學能力與專業素養。參訓教師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態度,投身于每一次的學習與交流之中。他們不僅汲取前沿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更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勇于創新。讓我們一同聆聽他們的聲音,感受那份對職業教育的熱愛與執著,共同見證學校高素質專業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茁壯成長。
有幸聽到朱雪梅教授《提升教學評一致性的五項策略》專題講座,朱教授為我們展示了Chatgpt在教研中的應用以及人工智能融入到教學和評價的全過程,前沿的理論與研究,讓我們耳目一新。他明確提出“教—學—評”一致性要求教師的“教”重在為學生自主的學習實踐和經驗轉化創造條件,而不是代替學生去做;學生的“學”指的是學習經驗的發展,這也是課程的核心目標。課程設計的出發點就是學生經驗的發展,課程內容的確定是選擇教育經驗,課程實施是組織教育經驗,課程評價是確定學生經驗的發展情況。
“教—學—評”一致性的核心是目標,學生的學是主體,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應最大化達到評的標準。所以,“教—學—評”一致性下學習活動的設計要緊密導向既定目標,使落實目標的過程看得見、摸得著,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評”緊密相連。以認識千米為例,2022年版課標的“內容要求”表述為“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到底學生有哪些表現才算是認識了長度單位千米?僅僅知道1千米=1000米,很長的路要用千米做單位,肯定沒有達到認識的程度。而在將本單元關于長度內容的核心目標確定為以下四個方面“認識長度單位千米,掌握千米和米之間的單位換算,能解決和千米有關的實際問題,初步發展估測意識”之后,還需要將核心目標具體化為:在1米、10米的認知基礎之上,建立幾十米和100米等長度觀念,知道它們有多長,大約需要走多少步、用多長時間等;能借助“多少個單位長度”推算出1千米,并有不同的表征能正確使用千米作為單位表達合適的度量結果;掌握“以小估大”推斷量的方法,能將這種方法進行遷移,積累經驗,為學習其他非基本計量單位打下基礎。
“教—學—評”一致性視角下的教學評價,首先需要轉變評價觀念,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作用,堅持以評促學、以評促教,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以《雞兔同籠》為例。首先,我們的教學目標包括理解并能應用雞兔同籠的解題方法,以及提升問題解決和邏輯思維能力。因此,評價內容應包括學生是否掌握了解題方法,以及他們在解題過程中表現出的思維能力。其次,在設計評價全過程融入設計路徑時,我們需要在教學的各個階段設置相應的評價環節。在教學前,我們可以通過預設問題評估學生的預備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實時提問和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來評估他們的學習進展;在教學后,我們可以通過測試和學生的反饋來評估他們的學習結果和教學效果。
“教—學—評”一致性要求教師從“教”與“學”方面夯實課堂基礎,打造高品質與高效率平臺,推動教學提質增效和創新發展。教與學是“教—學—評”一致性展示實效價值的重要部分,因而教師要突出數學教學的趣味性、直觀性、主體性、先進性與高效性,使數學課堂成為學生豐富認知、拓展思維以及創新發展的生命空間。在《認識人民幣》的課堂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初步掌握人民幣知識,教師可以在教室內模擬創設一個文體用品小超市,引導學生進行虛擬購物。教師可以在教室的角落準備學生常見的物品,然后給予學生一定數額的樣幣,讓學生每次只買兩樣東西,以此提升學生參與游戲的頻率。這樣,學生在參與游戲活動中,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人民幣加法與找零等認知活動。在環境模擬中打造高質量的“教”,以此誘發學生高效率地“學”。
教、學、評一致性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原則。它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評價反饋中保持一致性,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只有教、學、評一致,才能夠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后面教學實踐中,我們還應繼續探索“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將“教學評一致性”做到好用、管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